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水龍骨目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最大的一目。最早蕨類植物學家曾將所有真蕨類列為一目,故本目又名真蕨目。 1905年丹麥蕨類學家C. F. A.克里斯滕森將真蕨目分為10個科。 1940年中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水龍骨科分為33科,從而結束了真蕨類中存在的混亂情況,引起了當時國際蕨類學界的爭論和重視,並在其後的年代裡逐漸為各國學者所採用。分類地位

1954年秦仁昌將真蕨目限定為薄囊蕨亞綱中的同型孢子類。 70年代後期,秦仁昌將蕨類植物門分為5個亞門,其中真蕨亞門分為厚囊、原始薄囊和薄囊蕨3綱,在薄囊蕨綱中有3個目,同型孢子類為水龍骨目,異型孢子類為蘋目和槐葉蘋目。

種屬分佈

有55科,中國有47科,種類約佔真蕨總數90%。代表科為水龍骨科。常見種為水龍骨。廣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見圖)。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

形態特徵

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無雌雄之分,孢子萌發後形成的原葉體上長出頸卵器和藏精器,分別產生雌雄配子,配合後的合子萌發而發育成新的孢子體。

主要代表科

(1)鳳尾蕨科(Pteridaceae) 陸生大中型植物。根狀莖多短而直立。葉叢生,一至二回羽狀,孢子囊群及囊群蓋線型,沿葉緣著生。約10屬300種。常見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於石灰岩山地。井欄邊草(P. multifida Poir.)和鳳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長江以南各省廣布。(2)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陸生中型植物。根狀莖粗短,直立,偶橫臥,密被鱗片。葉叢生,一至四回羽狀複葉或分裂。孢子囊群圓形,孢群蓋圓腎形。約14屬,1700種,是蕨類植物的最大科。常見的有貫眾(C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兩色鱗毛鱗(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鱗毛蕨(D. fuscipes C.Chr.) 、闊鱗鱗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長尾複葉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為亞熱帶森林中草本層的常見種。

(3)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大多為中小型附生植物,少土生。根狀莖多橫走。葉疏生,單葉或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圓形、長圓形或線形,生葉背面,無囊群蓋。約40屬,500種。水龍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一回羽狀複葉,附生於岩石上。根狀莖藥用。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單葉,孢子囊群著生於中脈兩側各成一行。石韋(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單葉,孢子囊群在中脈兩側排成多行,幾佈滿葉背面。

常見種為水龍骨(Polypodiodes niponica (Mett.) Ching)。廣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附生於林下石上或樹幹。根狀莖供藥用,能消腫去毒,行氣活血、散瘀、補腎,治跌打損傷、骨折、勞傷、禿瘡等。

下屬分類

瘤足蕨科

僅瘤足蕨屬Plagiogyria,我國約35種。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在我國分佈於福建、台灣、海南島,在國外也見於越南、泰國、印度南部、南洋群島、菲律賓。根莖可入藥,如兩廣瘤足蕨Plagiogyria liankwangensis,可清熱解毒、治療流行性感冒。

里白科

有3屬:里白屬Hicriopteris、芒萁屬Dicranopteris假芒萁屬Sticherus假芒萁屬Sticherus。長匍匐狀,莖有密生的褐色毛茸,蔓性藤本,有假二叉分枝,中央分枝休眠,休眠芽在主軸頂端,羽片的背面是綠白色。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根莖及髓部可治跌打損傷。

莎草蕨科

有6屬約160種。常見如莎草蕨Schizaea digitata,常綠草本,根狀莖短而橫臥。葉叢生,條形似莎草葉,全緣;僅1條主脈;基部漸狹成三棱形的柄,頂​​部簇生5∼15條能育裂片,孢子囊生於裂片下面主脈兩側,成熟時滿佈裂片下面。因重力作用使葉片彎垂。

海金沙科

僅海金沙屬Lygodium。常見如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植株攀援,長可達4米。葉多數,對生,二型(三角形的不育葉和卵狀三角形的能育葉)。廣布我國、朝鮮、越南、日本及澳大利亞暖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常見於路邊或山坡疏灌叢中。全草入藥,可供觀賞。

膜蕨科

有40餘屬約750∼800種,為薄囊蕨綱最大科,分類爭議亦大。主要分佈於熱帶潮濕地區,多與苔蘚等植物附生於樹幹上。大多根退化,根狀莖絲線狀或直立或橫走;葉柄圓柱形,幼​​時常有翅。我國有14屬80餘種。最主要有膜蕨屬Hymenophyllum和瓶蕨屬Trichomanes。

蚌殼蕨科

我國僅1種,即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大型草本,高2∼3米。根狀莖及葉柄粗壯,密被金黃色長毛,故名。分佈於東亞及東南亞,包括我國南部,生於溝谷和林下陰濕處。根狀莖入藥稱“金毛狗脊”,具補肝腎、壯筋骨等功效,遭大量採挖,現為我國二級保護植物。

桫欏科

木本,高3∼8米。大型羽葉子簇生於莖幹頂端,形成傘狀。繁盛於中生代,現僅殘存於熱帶和亞熱帶部分地區。為著名孑遺植物,受世界性保護,觀賞性強,亦可入藥。我國有3屬:桫欏屬Alsophila、白桫欏屬(筆筒樹屬)Sphaeropteris、黑桫欏屬Gymnosphaera,產於西南、兩廣和台灣地區。

稀子蕨科

我國有2屬:稀子蕨屬Monachosorum和巖穴蕨屬Ptilopteris。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葉軸的近軸面常有一至數枚握拳狀的巨型芽,可行無性繁殖。分佈於我國喜馬拉雅山和台灣海拔1000∼1500米的溫暖闊葉樹林下。

碗蕨科

我國有3屬:碗蕨屬Dennstaedtia、煙斗蕨屬Emodiopteria、鱗蓋蕨屬Microlepia。孢子囊通常生於葉的邊緣,聚生成孢子囊群;囊群為長圓形、線形、腎形等;稀有生於專化的孢子葉上呈穗狀或圓錐狀,或生於孢子果內。分佈廣泛。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