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易水硯

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故名。也稱“易水古硯”,相傳始於唐代。硯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種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點綴有碧色、黃色斑紋,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明。雕山的硯台精美古樸,保潮耐固,易於發墨,宜書宜畫,書寫流利。易硯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藝人因材施藝,精心設計,巧用硯石,刀法精湛。 1978年廖承志訪問日本,將“五龍戲珠”等兩方易硯,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大平正芳首相。易水古硯

歷史傳承

易硯(奚硯)產於易縣(古稱易州)的易水河畔,是我國名硯中的瑰寶[1]。據在我國古代,筆、墨、紙、硯有“文房四寶”的稱譽。而河北省易水產的易水古硯,則是“文房四寶”中的精品。易水古硯1978年被評為全國三大高檔名硯之一;1981年易水古硯榮獲河北省工藝品評比第一名;易水製作古硯有上千年的歷史,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齊名。易水古硯始於唐代興盛時期。據有關文獻記載,易縣產佳墨與名硯,墨稱“易水法”,硯為“易水硯”。據民間傳說:南唐時,易縣奚家父子製墨、硯極精,其後代自易縣遷居歙中(今安徽歙縣),以製墨、硯為生。因其所製墨、硯精美耐用,而被南唐皇帝所垂青,故賜姓李氏。今易縣所產易水古硯也為李氏祖輩所傳。

易水硯以石質細膩、工藝精湛、宜書宜畫、造型典雅美觀和古色古香,同時易水硯易研墨,不傷筆毫,檯面潮潤,宜書宜畫。為世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

材質

易水硯是由當地黃龍崗出產的色彩柔和的紫翠石製成,取料於太行山區的西峪山上。這種石料是色彩柔和的天藍色水成岩,有的還天然地點綴著碧綠色或淡黃色的斑紋。石面光澤,細潤如玉,質剛而柔,是製硯的最佳石料。易水硯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豔。

技法

易縣制硯藝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刻技法,用平雕、浮雕、陽雕、陰刻等各種技法,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紋,雕出飾有人物、花草、龍鳳、鳥獸的硯台。易水古硯如“二龍戲珠”、“松鶴望月”、“八仙過海”、“丹鳳朝陽”、“五龍鬧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工藝精湛,雕刻古樸。

易縣工藝美術廠的藝人們,繼承我國傳統的平雕、浮雕技法,依據石料的形體及紋飾,雕出人物、花草、龍鳳、蟲鳥等。其中有二龍戲珠、松鶴望月、八仙下棋、桑蠶吞葉、龍鳳朝陽、哪吒鬧海、水漫金山、明月松前照,犀牛望月、金龜獻壽、百鳥朝鳳、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具有民族色彩和風格的畫面。細看這些畫面,都是隨料定型,順理成章,刀法精細,形態逼真。

易硯歷史

易硯(奚硯)產於河北省易縣(古稱易州),相傳始於戰國​​,盛於唐宋,為中國製硯之鼻祖,歷代為宮廷貢品。弘治《易州志》載:硯石有紫、綠、白、褐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在清代,康熙、乾隆曾將易硯作為珍寶分賜左右親近大臣;易硯、柳葉煙和磨盤柿並稱“易州三寶”為清廷貢品。

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菸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常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微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易水古硯的造型分魚、龜、龍、蠶、蟬、琴、棋七大類,共有一百二十多種雕圖。其雕花圖案古雅大方,多以吉祥幸福、神話傳說為題材,如龍鳳祥雲、丹鳳朝陽、百鳥朝鳳、天女散花、二龍戲珠等。雕刻出的人物、花卉、魚虫、山水、禽獸無不栩栩如生,維肖維妙,耐人尋味。

易水古硯的石料取材於太行山區的西峪山上。這種石料是藍灰色或帶有紫、碧、黑、 灰等顏色的水成岩,有的石料上還生著天然的碧綠色、淡黃色或白色的斑紋或“石眼”。石質細膩如脂,光潤如玉,堅柔適中,易於發墨,是製硯的上乘石料。制硯的工匠根據石料的不同形狀和奇紋異理因材雕刻出精美硯台。

易縣發現漢代石黛板古易硯易硯歷史前推至東漢。

日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硯製作技藝傳承人、中國製硯藝術大師、易硯文化研究會會長鄒洪利等專家學者再次專程趕赴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對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程中易縣東漢墓發掘出土的漢代石黛板硯台研究鑑定,認定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古代易硯。這一發現將易硯歷史由唐代至少前推到東漢,早於“四大名硯”五六百年,並印證了史料記載的易硯為中國石質書寫硯的先驅地位,為我國“文房四寶”文化領域中的重大發現。

2006年4月至6月,為了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文物保護施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易縣旅遊文物局對易縣南北林墓區進行考古發掘施工,出土了一組石黛板。日前,鄒洪利在省文物保護中心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斷定:出土石黛板石質為玉黛石,與採於易縣和徐水交界處的西峪的硯石相同,與現代玉黛石的石品花紋完全吻合,並與貴州紫袍玉帶石、賀蘭石、苴卻石及端石有著明顯的區別。出土墓地距離古易硯產地台壇村僅4公里,從石黛板的石品和地域上完全排除了外來硯石的可能性。之前,北京著名古硯收藏家、鑑賞家閻家憲先生也專程來到河北,對出土石黛板硯研究鑑定,認定該硯為古易水特有的玉黛石漢代

黛板石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易硯之美

易硯之製,有如學畫時練習的素描。畫素描,要靠單一色澤,畫出被描繪對象的不同層次、質感、量感、色彩感、空間感,做易硯也一樣。

易硯之美,美在哪,美在不加粉飾,美在素樸天成。做好一方藝硯,得具備紮實的製硯功夫,易硯之不易,在極簡中的不簡,在造型與審美,在把握方與圓的恰好尺度。

古人做易硯,心態平和而素樸,他們身心融於天地間,有的是今人所奇缺的靜氣。而我們現時看到的有些易硯,說實在,與古人做的相去甚遠,硯上瀰漫的多是浮躁氣與市井氣,尤難品得到的是古人制硯時的靜氣。這些易硯,做的是貌,達到的僅僅是形似,貌似與古法相合而最缺的是心,心才是易硯之魂呢。

易硯之最

1999年,為迎接建國50年大慶,設計製作重30噸的《中華九龍巨》[1]硯陳列於北京中華世紀壇。

199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製作的5噸巨硯《歸》硯,現在作為國寶收藏於北京人民大會堂。

2004年中法文化年之際,張淑芬創意鄒洪利設計製作了一方精美絕倫的《乾坤朝陽》硯,於10月10日贈送給來華訪問的法國總統希拉克。

2006年10月,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後把中國作為第一個出訪的國家,並達成雙方高層互訪意向,揭開了中日兩國關係新的一頁。為紀念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增進中日文化交流,張淑芬和鄒洪利根據中國八仙過海的神話設計製作了《八仙過海》硯。

2007年,為見證中華民族的騰飛和崛起,迎接黨的十七大和北京奧運會,張淑芬和鄒洪利共同設計製作了巨硯傑作——《中華騰龍》硯,體積、重量、工藝為世界之最,現在已申報吉尼斯紀錄。從設計構思、開採石料到巨硯竣工,堪稱中國和世界奇硯。它的誕生,標誌著易水硯的雕刻技藝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為華夏制硯藝術錦上添花。這方硯巨大而奇妙,是無與倫比的巨硯珍品。它主要是由56條龍、9只神龜、中國版圖和日月等構圖。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9條昂首騰飛的巨龍,喻示華夏九洲繁榮昌盛;56條龍代表中華56個民族大團結,意為崛起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繁榮富強,人心向上和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美好願望。

價格因素

類別 :[文房四寶]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