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湯壽潛

湯壽潛(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或叫蟄仙),浙江蕭山人。清末民初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因爭路權、修鐵路而名重一時。他的遺言“競利固屬小人,貪名亦非佳士”可謂自己一生寫照,他對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生平簡介

清浙江山陰(今蕭山進化鎮大湯塢村)人。少年時在家鄉讀書,“早歲穎異,以文學見稱”。青年時曾出任浙江金華書院山長,主張教學以實用為務。光緒十二年(1886年),入山東巡撫張曜幕。光緒十六年(1890年)作《危言》一書,共4卷,提出精減冗員,改革科舉,推廣學校,開發礦藏,修築鐵路,興修水利,加強海軍防務等,並闡述其改良主張。

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逾兩年,授安徽青陽知縣,數月即辭;後受聘當幕僚,遊歷各省。

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曾遊說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實行“東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兩淮鹽運使,但仍以養親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發動旅滬浙江同鄉抵制英美侵奪蘇杭甬鐵路修築權,倡議集股自辦全浙鐵路。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鐵路公司”,任總理。此時清政府被迫允諾滬杭鐵路由商民自築,授湯壽潛為四品京卿,總理全浙鐵路事宜。

三十二年,湯與張謇、鄭孝胥等人聯合江、浙、閩紳商200餘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以“發憤為學、合群進化”為宗旨,敦促清廷早日立憲。

宣統元年(1909年),任浙江諮議局議長,曾與張謇、湯化龍、譚延闓等發起和組織聯合會請願,要求清政府實行憲政。

宣統二年(1910年)八月,清廷革除湯壽潛全浙鐵路公司總理職,不准干預路政。次年十一月辛亥革命爆發,杭州新軍起義,湯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都督。在任期間,他又聯合陳其美、程德全等通電起義各省,商議成立聯合政府。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任命湯壽潛為交通部長,未到任。改任赴南洋勸募公債總理,向在南洋各地華僑募款。袁世凱篡權後,湯曾與章太炎等組織“統一黨”以挽殘局,未果。

8月,改任浙江鐵路公司理事長。 1915年曾致電反對袁世凱稱帝。晚年,湯壽潛回歸故里,為家鄉水利樞紐麻溪壩改橋閘竭盡所能,解開了天樂鄉自明宣德年間以來400多年的水利糾紛。

1917年6月6日,湯壽潛病逝。臨終遺言:“吾一生正氣,從不屈服於權勢,死後找一塊遠離吾鄉、地勢開闊的陽山薄葬就行。”[1]

湯壽潛多年身居要職,但生活簡樸,有“布衣都督”之稱。他不富、不貪,在全浙鐵路被袁世凱收歸國有兩年後,袁通過全浙鐵路公司撥發20萬銀元,作為湯總理全浙鐵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補償,但湯分文不受,將全數款捐給建造浙江圖書館。

其一生有著作多種,除《危言》4卷外,尚有《爾雅小辨》20卷、《說文貫》2卷、《理財百策》2卷、《三通考輯要》30卷及《文集》數卷。 1917年6月病故於蕭山臨浦,葬桐廬縣質素鄉。

人物概述

湯壽潛(1856年-1917年),原名震,字蟄先(亦作蟄仙),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杭州地區蕭山市進化鎮)人。

湯壽潛早年穎異,以文學見稱,閎敏有器識。 1890年以《危言》一書刊行,知名於世,在該書中,他提出精減冗員、改革科舉、推廣學校、開發礦藏、修築鐵路、興修水利、加強海軍防務等措施,並詳細闡述了其改良主張。 1892年,湯壽潛赴壬辰科會試,獲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出任安徽青陽縣知縣,但三個多月不到即以親喪辭歸。

甲午戰後,湯壽潛曾參與強學會與維新運動,庚子事變後倡議並推動“東南互保”,之後與張謇等協助兩江總督劉坤一籌議新政。 1905年,湯壽潛等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鐵路公司,隨即自籌資金並與江蘇省分頭動工修建蘇杭甬鐵路,至1909年夏,全線建成浙江境內路段,其工期之短、質量之佳與經費之省為全國商辦鐵路之最。 1906年,湯壽潛與張謇、鄭孝胥等在上海創立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連續發動3次全國性的國會請願運動,成為國內立憲派的著名領袖之一。 1909年,授雲南按察使,旋改授江西提學使,均未赴任。

1911武昌舉義爆發,杭州新軍聞風響應,建立浙江軍政府,並推舉湯壽潛為都督。即任後,湯壽潛以自己的聲望與威信與旗營擬定和降條件,浙江旗營“委械請降”,杭州“全境帖然以定”。之後,湯壽潛又派遣軍隊支援鄰近各省的反清革命活動、支持江浙聯軍收復南京;聯合陳其美、程德全等通電起義各省,商議成立聯合政府。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湯壽潛自請擔任勸募公債總理,赴南洋各地募集捐款,紓解革命政府的財政困難。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後,他拒絕北京政府邀請,繼續留在南方經營浙江鐵路。 1915年,湯壽潛致電反對袁世凱稱帝,之後逐漸遠離政治。

晚年,湯壽潛回歸故里,致力於家鄉水利事業。 1917年6月,病故於蕭山臨浦。

湯的成名作是《危言》。此書初版於1890年,再版於1892年,是甲午戰爭以前宣傳變法維新的代表作之一,與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邵作舟的《邵氏危言》並稱三《危言》。從全書述及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視野極為宏闊,從國家大法,如遷都、尊相、議院、停捐、保舉、汰冗、限仕,到國防外交,如兵制、海軍、保朝、防俄,再到具體經濟、教育門類,如包厘、鹽捐、小輪、開礦、國債、商局、郵政、鐵路、水利,中學、書院、考試,等等,他都一一加以論述。從討論、研究的方法和寫作的風格上看,作者指陳時弊,切中要害,援引典章,如數家珍,指中土癥結,每多發聵之語;述外洋情事,全無隔靴之言。透過《危言》,我們可以看出,湯壽潛對當時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許多方面的現狀相當熟悉,對許多問題思考已久。

湯壽潛雖多年身居要職,卻恪守簡樸,他穿布衣、著短褂、戴笠帽,有“布衣都督”之稱,然而對於公共事業,他從不吝嗇。民國政府收滬杭鐵路為國有,為補償湯壽潛前後4年督造之勞,特犒銀20萬元,他分文不受,悉數捐贈浙江教育會,用於興建浙江公共圖書館。他的遺言“競利固屬小人,貪名亦非佳士”可謂自己一生寫照,他對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著書立說

湯壽潛“早年穎異,以文學見稱,閎敏有器識。”②6歲起在村塾與居家課讀,“長游四方,以代力養,乃留心經制,推之世務,慨然有革易時弊之志。”③1887年(光緒十三年)起,湯氏開始撰《危言》,4年書成。該書就遷都長安、設宰相制、建立議院、設考試制、任官用人、遣汰冗員、推廣學校與西學、鼓勵商民開發礦藏以及修築鐵路、加強海軍等方面指陳時弊,提出變法主張,對朝野震動頗大,成為“危言”式論著第一人,為戊戌變法起了一定的輿論先導作用。 [2]

1894年,湯壽潛與南通張謇(光緒狀元)同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創設的強學會。次年撰成《理財百策》,就社會經濟的各類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1896年,完成歷時達20年的《三通考輯要》巨編,計30卷200餘萬字。該書綜述歷代典章制度,對弘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對拯時醒民有積極意義。 1900年12月和1901年7月,湯壽潛與張謇等兩次共商立憲,湯壽潛還撰《憲法古義》一冊。

1906年12月,湯壽潛在上海聯合江浙閩商紳200餘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鄭孝胥為會長,張謇、湯壽潛為副會長。 1910年,湯氏在粵發表演說,向各界呼籲“請開國會”。

次年6月,湯、張等聯名致函攝政王載灃,要求改組“皇族內閣”,“重用漢大臣之有閱歷者”,對推動形勢發展有一定作用。武昌起義不久,湯壽潛被推舉為浙江首任都督。湯在任雖僅月餘,卻辦了兩件大事:一是以其威望,順利解決了駐杭清軍旗兵投降革命的問題;二是決定派兵三千,組建江浙聯軍支寧,攻克金陵。湯氏此舉,為鞏固武昌起義成果,推動全國形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淡泊名利

類別 :[中國書畫篆刻藝術家]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