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的獨特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歷史溯源

流行於福州地區及古田、南平等地,用福州方言說唱。傳說明末江南著名說書藝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南奔入閩,他所授門徒用福州話演唱,借歷史故事評論時局,逐漸形成有說有唱的獨特風格。評話演員多為一人,不用化裝,不須佈景,僅用一隻銅鈸,一塊醒木,一把紙扇,一條手帕,搭一座高台擺一張桌子就可演出。講究唱、說、做、花,唱詞多為7字句,常用“一枝花”、“滴滴金”、“浪淘沙”、“節節高”等幾十種曲牌。道白語言生動通俗、個性鮮明。表演時唱詞與說白交替,曲調優美,抑揚動聽,並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節,以鐃鈸敲點和醒木擊桌來加強氣氛,扣人心弦。 “花”指表演中的噱頭,其中夾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中突出笑料,取得喜劇效果;插花則是穿插些與故事無關的小笑話。福州評話的題材豐富多彩,有“長解”(歷史故事)、“短解”(​​武俠傳奇)、君臣書、公堂書(公案)、家庭書等。傳統曲目不下數千本,還編演一些現代題材的曲目,如《九命沉冤》、《老漁翁殲敵記》等。 [1]

關於福州評話的歷史記載極少。僅知唐末宋代,中原宗室士民多次遷徙入閩,其中包括有說書人。 《南村輟耕錄》記述宋末元初,臨安著名說書藝人丘機山嘗至福州講書。宋時的"詩讚系說話",傳承俗講體式,即以吟誦"詩讚"開篇,然後轉入夾吟的"正話",最後以詩讚作"結台吟",並以"扇響鈸"作間奏。福州地區評話至今仍承繼這種形式。根據藝人的口碑,福州評話形成於明末清初,藝人​​奉柳敬亭為祖師。 ,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福州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來看,當時福州評話已很盛行。傳統福州方言話本,最早於清雍正、乾隆間。光緒、宣統及民國初年,善說君臣書者有雙門大(徐炳銓),善說義俠書者有後洲慶(阮慶慶)、徐天定,善說家庭書(才子佳人書)者有科題(黃菊亭)、徐天生、筱細?d(林細弟),繡和尚(賴德森)把電影改編為現代書目,藝術形式從多吟誦少道白趨向講究說表,加大表情動作。並有雙檔對口和女檔評話,積累一批反映本地新聞故實、民間傳說的書目。如"貽順哥燭蒂"、"王蓮蓮拜香"等。 20世紀30年代福州評話從業人數近300人。藝術上以陳春生、黃天天、黃仲梅三傑為標誌,在腳本結構、吟唱腔、笑料安排(做花)、表情動作、扮底藝術(一種口頭再創作方法)諸方面都達到一定高度。

福州評話具有愛國主義傳統。清兵入閩前後,評話藝人以敲打半邊鐃鈸,寓河山破碎、樂不成樂之意。因在說書中暗寓反對清軍殘酷鎮壓之意,有一批藝人被枷號於福州甕城,甚至被弄瞎雙目。鴉片戰爭之後,出現宣傳禁煙、歌頌林則徐的熱潮。辛亥革命期中,曾有《歡迎孫中山先生蒞閩》序頭。抗日戰爭時,評話界大量編演抗日序頭,組織抗日劇社,巡迴演出抗日文明戲。黃仲梅等人在講大書前,中演"講報"半小時,以評話的語言技巧報導和分析戰況,深受群眾的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福州評話藝人編演序頭和現代評話迎接解放,歌唱新生活,成立福州評話工作者協會,參加省文聯、省戲曲改革委員會和福州市文化處聯合舉辦的戲曲改革學習班,學習毛澤東文藝思想和共產黨的戲曲政策,自學剔除反動、淫穢的節目內容,編演現代書。 1960年成立福州市曲藝團,湧現一批藝術人才,如陳長枝、吳樂天、蘇寶福、葉神童、黃益清、毛欽銘、唐彰文和80年代成長的林木林、陳如燕、王秋怡、魏惠珍等。

藝術特色

福州評話的唱調分為序頭、吟唱和訴牌三類。序頭用以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說書的"入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曲調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滴滴金】、【淚句】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時使用,唱時以筷子敲銅鐃鈸來間奏。另外,也還有一些結合故事情節採用的民謠曲調,如【賀年歌】、【真烏仔】、【三十六叫】、【五字疊】等。

福州評話的節目繁多,按題材通常分為長解書、短解書、半長短書、公案書和家庭書5種。長解書都是歷史故事,有《三國》、《隋唐》、《精忠岳傳》等;短解書是武俠故事,有《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長短書有《水滸》等;公案書專講清官為民請命和平冤決獄的故事,為福州評話獨有且富於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長泰十八命》等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書多反映家庭倫理與悲歡離合的故事,如《甘國寶》、《雙玉蟬》、《玉蝙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評話編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歡歌》、《小城春秋》、《保衛延安》等新節目,形成一定影響。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氣勢,並起區分段落的作用。折扇,習慣用棕木扇骨的黑扇,與南北評話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擴大手勢、幫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具,比擬刀槍棍棒、書、信札、托盤等。鐃鈸,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鐃,而暗合商代青銅鐃的三個特點:單個;以桿擊其邊沿;執而鳴之。在福州評話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鈸、敲鈸。

除唱腔之外,福州評話的具體表現形態為:(一)古老的鋃鐺入獄:福州評話演員表演時,除和其他評書評話類曲種一樣使用醒本。折扇外,和其他評書評話類曲種不同的是,還用一種饒鉸,其形制與戲曲和民間樂隊所用的不同。福州評話饒鈸水泡形交起較小,時片較寬較薄,音質清脆,餘音悠揚。 (二)古老的話本體裁:福州評話話本的體裁也是古老的。它先唱【序頭】用以壓座。 【正話中】有說表道白,有吟誦詞。篇尾有【結台吟】。 (三)古老的話本題材:福州評話傳承講史、小說家數,大、小書兼容,而且歷代藝人採擷里巷新聞故事,頃刻間提破捏合,積累流傳了一系列鄉土書目,這也是傳承唐宋說話人之遺風,使曲種更加貼近生活,地方風采濃郁。

藝術形式

福州評話音樂唱腔無嚴格曲說,按福州方言依字行腔的吟誦調,道具有醒木、折扇、加一片鐃鈸(配以斑指、竹箸),作為間奏擊節樂器。評話講究說、吟、做、花。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八九字句。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氣勢,並起區分段落的作用。

道具

折扇習慣用棕木扇骨的黑扇,與南北評話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擴大手勢、幫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上人,比擬刀槍棍棒、書、信札、托盤等。

鐃鈸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鐃,而暗合商代青銅鐃的三個特點:單個;以桿擊其邊沿,執而鳴之。在福州評話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鈸、敲鈸。

表現

說白用於正話中,為說故事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又分錶白、對白、評白和內心白。

吟誦在評話家庭中,只有福州評話繼承古風,採取夾說夾吟的方式以表述故事。吟誦分序頭、吟句和訴牌三種:

1. 序頭用於壓座和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書名。

2. 吟句 分錶唱、人物獨唱及對唱。有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英雄調、淚嗓、半淚嗓及垛句等腔調。

3. 訴牌 用於表白身世,傾訴冤情。整段訴牌節奏由慢到快,並變換鐃鈸,使之逐漸激烈。

做工福州評話以吟說為主,做工手面(表情)為輔。表情注重眼神和麵風,次及手勢和形體動作。取摹擬指意態勢,側重神似,力求神似與形似的統一。

花即笑料,噱頭,也是福州評話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段。分“夾骨花”與“插花”兩種。 “夾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突出笑料。 “插花”則是說書人穿插些與故事無關的小笑話。

福州市評話的傳統演出排場:打一個小平台,台上置一直兒、條凳。几上擺放香花、鮮果、糕餅,鳴炮接送演員登台,在直幾後落座。一般為單檔說唱,也有雙檔對口者。

傳承價值

福州評話從伴奏樂器的形制、吟誦表演的方式、獨特的曲本體裁和傳統的話本題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稱為古老曲藝的"活化石"。但是,福州評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需要大力扶持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類別 :[小曲曲種]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4.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