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眼藥酸

《眼藥酸》是宋代著名的雜劇。酸,論者往往認為它不​​是腳色行當,而是窮酸迂腐的秀才類型的人物。 [1]

在我國古代繪畫中,戲劇題材的作品卻顯得十分稀少。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無款宋人描繪南宋雜劇「眼藥酸」、「打花鼓」等冊頁兩幅。北宋濟南城裡商品雲集一片繁榮,不過奸商也狠多,為此有人編了狠多有關打假的雜劇,比如“眼藥酸廣告”來譏諷賣假貨的商人,一時大受百姓歡迎。《眼藥酸》冊頁畫面內容是:兩個穿戲裝的演員,一人用手指著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則背著布袋,袋上畫著許多眼睛,手拿一瓶眼藥酸,請有眼病的演員使用,這幅畫形像生動,情趣盎然。根據專家考據,《眼藥酸》冊頁是為了宣​​傳雜劇「眼藥酸」而畫的,由此可見純粹的廣告畫在南宋時期即已成熟,比西方公認最早的印刷廣告—1473年英國第一個出版商威廉·凱克斯頓為宣傳宗教內容的書籍而印製的廣告,還早了幾百年。

左方一人扮作眼科醫生,頭戴皂色奇特高帽和橙色大袖寬袍,前後掛滿繪有眼睛的幌子,斜背的藥袋麵更有濃眉精眸的一隻大眼。眾多的眼睛幌子,顯示了他江湖眼科郎中的身份,特別是他高冠前那顆似後世戲曲​​舞台英雄冠前的絨球一樣的大眼球,尤為奇特。宋代各種行業服裝式樣都有一定規格,《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條載:“其賣藥賣卦,皆具冠帶,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以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目色。”眼醫在當時是專門職業,山西右玉寶寧寺元代水陸畫中已有眼醫形象,衣著也是長袍戴冠,挎繪有眼球的藥袋。但冠不如絹畫人物之高,而眼球尤其少而簡,只起幌子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雜劇人物的服裝來源於生活,卻又大大不同於生活。從畫面眼醫腳穿紅鉤鞋,玉手纖纖看,似是女演員所扮,他伸出右手,食指直立,拇指朝前,對著面前患者的右眼,似招似訣;另一人物右肩負杖,腰間所插破扇上有草書“諢”字,其人當為副末色,為發喬之副淨色。他頭巾諢扎作沖天形狀,身穿圓領青衫,衣角扎入腰帶,白褲練鞋,袖捋至肘,有意露出手臂的“點青”,一副市井打扮。 “點青”又名扎青,就是文身、刺花繡。所謂“錦體繡文”,是古老的吳越之民俗“祝發文身”的遺存,宋代成為流行習俗,多為市井遊民所好,《水滸》描寫的梁山好漢九曲紋龍史進,就是滿身花繡。宋代甚至結為社團《武林舊事》卷三“社會”條中有“錦體社:花繡”。這種文身社團的成員,不少是武術、雜技藝術的業餘愛好者,在迎神賽會時又是各種民俗舞蹈的表演者。右玉寶寧寺水陸畫裡就有一位上體刺滿花繡的雜技表演者。 《眼藥酸》的“酸”字一般指秀才士子,咬文嚼墨而卻不太懂世情的腐儒行徑,這位眼醫明顯是位青年士子。他沿街兜售眼藥時,碰上這位市民,指著他的眼睛說其有病,結果由於不識時務,反被那人打了一頓棍子,此中調笑舞弄,配上他衣飾上的種種裝飾,可能頗有舞趣。 [3]

酸、孤、旦是宋“官本雜劇”的三個腳色名稱。周密《武林舊事》著錄的“官本雜劇段數”中,有一批劇目的劇名中含有酸、孤、旦等腳色名稱,這批劇目是酸、孤、旦主演的劇目,可分別稱之為酸本、孤本、旦本。 “官本雜劇段數”共二百八十本。其中,孤本有《思鄉早行孤》等二十一本,酸本有《眼藥酸》等五本;旦本有《雙賣旦》等四本,酸孤旦劇目共三十本。除此之外,劇名中未出現酸孤旦名稱的劇目中,肯定還有一些酸孤旦主演的劇目。如不少劇目中有旦角出場:《列女降黃龍》、《三姐醉還醒》、《王宗道休妻》、《相如文君》、《三姐黃鶯兒》等,亦可稱旦本劇目。再如,官本雜劇中有《襤哮合房》,院本中有《合房酸》。如兩者係同一劇目,則官本雜劇又多了一個酸本。如此看來,酸孤旦劇目在“官本雜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酸、孤、旦這三門腳色已自成體系,用後世戲曲術語來說,已形成三個行當。這是顯而易見的。在金元院本中亦復如此。陶宗儀《輟耕錄》著錄“諸雜大小院本”共189種,其中酸本19種,孤本12種,旦本8種,加上“和曲院本”中的《四酸逍遙樂》, “栓搐艷段”中的《三拖旦》,酸孤旦院本共39種。同官本雜劇一樣,劇名中未出現酸、孤、旦等腳色名稱的院本中,可能還有不少酸孤旦劇目。院本中酸孤旦劇目有所增多,甚至還有一本名為《酸孤旦》段數,顯然需要酸、孤、旦三個角同時登場演出,這表明了酸、孤、旦這三門腳色在院本中地位有所增強。元人甚至把“酸孤旦”當作院本的代稱。元代散曲家高安道的《噪淡行院》曲詞云:“末泥引戲的真勞嗽,做不得古本酸孤旦”。可見院本中的酸、孤、旦三個腳色同樣自成體系,具有行當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湯顯祖在《廟記》中把酸、孤、旦與參鶻、未泥並列述之。酸、孤、旦三個行當的出現,是戲曲發展史上的新階段。 [1]

宋絹畫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周貽白《南宋雜劇的舞台人物》一文和廖奔的《宋元戲曲文物和民俗》一書對它們進行了專門的考證。這兩幅畫為散冊,既無題識又無作者名。廖先生分別取名為《雜劇圖》和《眼藥酸圖》。 《眼藥酸圖》中有兩個腳色,左一人冠帽、衣服、背袋和滿身懸掛的葫蘆上都繪有眼​​睛圖形,顯然是個眼科郎中在問診。右一人長有鬍鬚,市井打扮,其右手指著自己的眼睛,正在訴說病情,手執有一長條板狀物,腰後插有一扇,扇上書有草體字一個,模糊不清。周先生判斷是個“淨”字,從而認為插扇者由副淨扮演,江湖郎中則是由副末扮演的酸。而廖先生認為扇面草字為“諢”字,副末色打諢,插扇者為副未,江湖郎中由副淨扮演。兩者對角色看法不同,但都為此畫描繪的是官本雜劇《眼藥酸》。 [1]

類別 :[曲派曲源]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4.23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