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吳門畫派

中國明代中期的繪畫派別,亦稱“吳派”。因蘇州為古吳都城,有吳門之謂,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張宏等,均屬吳郡(今蘇州)人,故名。

簡介

在吳門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蘇州、無錫地區已經有一批畫家,如杜瓊、劉珏、陳汝言、徐賁、陳暹等人,他們大都擅長詩文,有較高的文學修養。繪畫上主要繼承元代黃公望、王蒙傳統,創作以筆情墨趣為主的文人畫。他們的藝術給吳門派的開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故可稱為這一畫派的前驅。由於當時受皇室賞識的宮廷院體繪畫以及別具一格的浙派稱雄畫壇,杜瓊等人的作品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注意,他們的主要活動為文學創作,故未自成派系。吳派中後期經濟空前繁榮,賞畫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畫家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作品出現在畫壇,形成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文嘉、仇珠、週之冕、陳淳、張宏等。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為吳門畫派注入了新的活力。宣德(1426∼1435)年間,​​蘇州誕生了吳門派開宗大師沈周,繼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們在藝術上較全面地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並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開創一代新風,取代院體和浙派而佔據畫壇主位,歷時150多年。畫史將沈、文、唐、仇並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為吳門派的代表畫家。這4位畫家雖同時崛起於蘇州,但風格迥異,各有師承。沈周因家學淵源,並受杜瓊等前輩熏陶,主要承元代文人畫衣缽,以簡練渾厚、蒼勁雄健的粗筆劃見長。文徵明從學沈周,並吸取趙孟頫、王蒙畫法,以縝密工致、文靜清秀古雅的細筆劃著稱。他們兩人主要發展了元代文人畫傳統,注重筆墨表現,強調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靜平和的格調,其畫風奠定了吳門派的基調。唐寅是位落魄文人,與文徵明同為沈周學生,但也從學於周臣;他的山水畫主要師承李唐、劉松年,並適當融匯文人畫技法,形成筆法挺健細秀,墨色淋漓融和、風格謹嚴而清逸的藝術特色。仇英出身工匠,初學周臣,後悉心臨摹歷代名跡,尤著力於劉松年、趙伯駒,善作精細鮮麗的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唐、仇兩人均從南宋院體繪畫入手,並遠追北宋名家,重視主題、結構,講究真景實感,造型準確,筆墨謹嚴,風格柔韻雅秀,其藝術行利兼備,雅俗共賞。

山水畫成就

吳門派在山水畫上成就突出,無論對元四家或南宋院體繪畫,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畫和花卉畫方面也各有建樹,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註重詩、書、畫的有機結合,使文人畫的這一優良傳統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響了明代後期直至清初畫壇。吳門派形成後,其派系世代相傳,綿延不斷,其中文徵明的學生和子孫即達30多人。在吳門派後期畫家中,著名的有陳淳、陸治、錢榖、陸師道、週天球等人,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領域有新的發展。如陳淳發展了水墨寫意花卉畫,週之冕創造了鉤花點葉的小寫意花鳥畫法,陸治以工整妍麗的花鳥畫著稱於世。另外,謝時臣的粗筆山水,尤求的白描人物,週天球的水墨蘭石,均別開生面。

吳門派繪畫對明末清初重要畫派的影響也很大,以董其昌為主的松江派,以及後來派生的蘇松派、雲間派等,都與吳門派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南宋以來長江下游的經濟和文化不斷發展,漸居全國先進地位。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帶的蘇州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繁榮,交通便利,商品經濟活躍。由於長江入海口淤積,明代海外貿易的中心從揚州下移到太倉和松江一帶,生產變化首先在這一地區萌發。江南科舉之風熾盛,文人宦遊返歸故里,攜回巨量金錢財貨,促成了蘇州地區的富庶和繁華。蘇州地區文化藝術發展,出現了不少學術思想和文學藝術卓有成就人物。在熾盛文風的熏陶下,官僚文人大量貯藏法書名畫、古玩器物和珍本書籍,營建私家園林,講究飲食服飾器用。明代中期在蘇州地區形成“吳門畫派”,標誌文人畫走向極盛的階段。

簡史

“吳門畫派”簡稱“吳派”,一般認為始於沈周,成於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為“吳門四家”或稱“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後“吳派”逐漸取代宮廷繪畫和“浙派”的地位,在社會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當中受到重現。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出身富於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輕時沈周便接受家庭親友前輩的教育熏陶,培養出了深厚的文學藝術才能。沈周一生不仕,曾遊歷太湖流域各地。他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詩文書畫都有很高造詣。沈周畫法主要取法元人黃公望、吳鎮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諸家。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細筆或青綠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畫家對大自然真切而生動的感受,反映出畫家開闊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力。沈周以80歲高齡去世,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影響巨大,成為“吳派”的開創人物。

《廬山高圖》是沈周41歲時為老師陳寬祝壽之作。陳寬祖籍江西,沈周用廬山象徵老師的崇高人格,實際是畫家思想境界的體現。畫家採用王蒙的筆法,以高度的想像與技巧,集中表現出了這一雄偉瑰麗的名山形象。近景的坡頭上有一人迎瀑布而立,比例極小,卻引人注目。畫上題詩氣勢豪宕,思潮馳騁,感情奔放,把老師的人品學識與宏偉的自然景象結合,具有感人的藝術效果。題詩充分錶現畫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夜坐圖》表現畫家在失眠的夜晚感受、思考問題的情景。山間臨溪瓦屋數間,疏樹數株,一人當庭對燭端坐胡床上,夜色依稀可見,令觀者產生種種遐想與回憶。畫上有長篇題記《夜坐記》,文章與圖畫情景相映,抒發作者情懷。

沈周的畫作描繪江南一帶佳景勝蹟的卷、軸、冊頁佔有相當的比重。如他為老師杜瓊畫的《東原圖卷》,為他的朋友吳寬畫的《東莊圖》冊,為他的親家徐有貞畫的《桂花書屋圖》軸等,都是蘇州當地的景色,真實、質樸,抒發出細膩的情感。

《三檜圖》是沈周的傳世名作,畫江蘇常熟虞山致道現裡的三株古檜。檜樹原有七株,傳為南朝宋梁年間所植,明代僅餘三株,經歷千餘年的風霜寒暑刀兵雷火,老態龍鍾仍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沈周畫三株老幹虯枝各具姿態,題詩歌詠將它們作為堅忍不拔、永恆不衰的生命來描繪和禮讚。沈周為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花鳥蔬果大幅和小冊畫作不少保存至今。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蘇州地區文壇畫界繼沈周而起的領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學才能和書法才能,是明代的書法大家之一。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被錄取,不再求仕進,致力詩文書畫藝術創作。 54歲時他被薦進京,感官場的黑暗和仕途險惡,後以足疾為由上疏求退,返回蘇州,專力於詩文書畫。文徵明一生過著平靜優裕的

風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從事藝術活動,作品表現文雅幽靜的審美情趣。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壽更長,作品數量多,流傳廣。他晚年名望極高,家人子弟、門生私淑眾多,大多也以詩畫得名於當時。文徵明繪畫師承沈周,但對他的繪畫藝術影響最深卻是元代畫家,尤其是趙孟的藝術。他的小青綠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筆古木竹石,明顯從趙孟頫畫法變化發展而來,蕭疏幽

淡的情調,層層疊疊而不重縱深關係的佈局,山頂平台,濃密的葉苔小點,棱角清楚的礬頭等具有特色的畫法,與黃公望、王蒙、倪瓚的繪畫有著一定的繼承關係。文徵明的繪畫創作以山水為主,畫法有工細與粗率兩種,工細的作品為多,其中又有著色與不著色之分,題材內容大體可分為臨仿前人或描繪具體環境景物等。山水畫《江南春》為畫家78歲作,是一件極成功的作品。畫面近景為數株清瘦喬木,剛剛吐出新芽,中景洲頭已是桃紅柳綠,淡淡遠山,遼闊平靜的湖面,表現出江南水鄉春色明媚秀美的風光。構圖平穩,造型疏秀,用筆設色輕淡柔和,顯示出文徵明繪畫藝術特有的風格和情調。畫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現人的感情,表現的自然景色便是當時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環境。

《春深高樹圖》等作品表現文人墨客的風雅生活,體現出畫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理想,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特色。筆致工細帶有拙味,色調柔和而含冷澀,山石倚斜,林木繁細,作品追求寧靜典雅而樸拙的情趣,畫家在常見的平淡景物和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動人的含蓄內在的美。 《真賞齋圖》存有兩卷,為畫家80歲和88歲所作。繪畫均以工筆設色來描繪好友、居住無錫的著名收藏家華夏的書齋,圖卷前景院落佈置玲瓏剔透的湖石,四周是參天的松檜,主人和來訪的朋友正在書齋鑑賞書畫古物,卷末畫竹林茂密,湖水小橋,環境幽雅宜人,卷後有《真賞齋銘》為畫家晚年楷書精品。

以《古木寒泉圖》、《溪橋策杖圖》、《寒原宿莽圖》等作品為代表的粗筆水墨山水顯示文徵明繪畫的另一種風格。 《古木寒泉圖》是畫家80歲時作品,窄長的立幅畫出矗立的松柏,映襯後面山澗直瀉而下的飛瀑,在下方匯成流泉,意境清幽,氣勢雄放而不失雅靜,屬於不多見的“粗文”一體。對比常見的文徵明細筆山水,此圖予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文徵明的人物畫頗具特色,《湘君湘夫人圖》是他46歲時所作。畫家以高古的筆墨和造型塑造屈原《九歌》中兩位女神的形象,游絲般的線描高簡流暢,人物用朱色傅染,顧盼呼應和緩緩行進的動態,溢露出真摯細膩的感情色彩,顯示畫家對於迥出時流高雅格調的追求。文徵明畫花卉以蘭竹為主,“以風意畫蘭。以雨意畫竹”,所作墨蘭瀟灑飄逸,世人名之曰“文蘭”。

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出生蘇州城內的酒肆商人家庭。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才名。 30歲以前讀書求知,熱衷功名仕進。他參加南京應天府鄉試,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試時卻被捲入“科場行賄案”,蒙受牽連遭到革黜。遭受到這一打擊唐寅仕途無望,乃遊歷名山大川,之後回到蘇州從事詩文書畫創作,依靠賣畫度日,生活作風更加放蕩不羈。他在圖章中自題“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流露出對功名利祿的鄙薄和對封建禮教的嘲弄。唐寅的性格行為與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詩文書畫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氣。他還試圖從佛學尋求痛苦心情的解脫。

唐寅擅長畫山水人物,寫意花鳥繪畫也有獨到之處,全面的繪畫功力為許多吳門畫家所不及。 《山路松聲圖》、《落霞孤鶩圖》、《春山伴侶圖》、《西洲話舊圖》、《古木幽篁圖》等作品具有唐寅個人的風格特色。人物畫除表現文人雅士外,大量以仕女為題材,一些表現歌伎生活的作品佔有相當比重。 《李端端乞詩圖》和《陶谷贈詞圖》描繪文人墨客與歌伎間有違名教禮法的風流韻事,大膽向封建禮教挑戰。唐寅的人物畫有白描、設色,也有精緻的工筆重彩。 《孟蜀宮伎圖》是唐寅仕女畫代表之作。 《秋風紈扇圖》用水墨畫秋風中一女子執紈扇面露悲戚之情,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對社會下層婦女寄予​​深刻的同情,諷刺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思想內涵超過前人作品借紈扇隱喻婦女遭受遺棄的“宮怨”圖畫。

唐寅作寫意花鳥畫取材較文徵明廣闊,現存的《枯槎圖》、《臨水芙蓉圖》、《梅花圖》、《雨竹圖》、《罌粟花圖》(扇面)等作品,以水墨提煉形象。畫家為中國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仇英(公元1502-1552年)出身低甚微,嘗執事丹青”,有說他曾做過漆工。他結識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畫的熏陶,畫風注入了雅緻的文人氣息。明代江南地區書畫鑑藏風氣極盛,裝池、修補、鑑定及副本的摹繪日益考究,仇英便是臨摹古畫的高手。他所臨摹的仕女畫“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仇英摹繪不少古代作品,留下許多尺幅巨大、藝術精美的副本。

仇英是一位精力出眾、勤奮驚人的畫家。他的年壽並不長,作品的數量卻很大,其中有不少是繁複而工致的長軸大卷,如:《蘭亭修圖》、《蠻夷職貢圖》、《 陽琵琶圖》、 《金谷園圖》等,均是須經年累月方可完工的鉅制,這些作品卻像是在精力充沛、思想專注的情況下一氣呵成,無一處有懈滯之感。他的《劍閣圖》描繪四川險峻的棧道,山石用青綠,人物施重彩,山巒高聳,棧道迂迴,白雪皚皚,表現出“蜀道難”的艱困情景。畫雪景一般用水墨拓出,此幅則用重彩賦色,雪意充足,當為仇英的精心之作。 《秋原獵騎圖》可以看出仇英畫鞍馬人物的才能,畫中游牧民族和馬匹造型生動準確,作風嚴謹而毫無板滯之感。人物畫中有的近乎唐寅的水墨一體,如《蕉陰結夏圖》、《羲之書扇圖》等,筆墨流暢,風韻雅逸,與繪畫題材特定的內容相適應,顯示出畫家多方面的才華。

仇英的人物畫,形像生動優美,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體現了那一時代的審美理想,雖不及唐宋繪畫那樣豐滿健碩,充滿活力,但也沒有後世的那種鬆弛貧乏、弱不勝風的病態。唐寅將南宋院體山水人物畫從內容到筆墨都融入文人意趣,仇英則把工筆重彩和青綠山水畫加以雅化,精美嚴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他們的繪畫具有高超造型能力和嚴謹的畫風的職業畫家“作家”習氣和反映士大夫藝術趣味的“士氣”兼備,反映出中國社會進入明清時代文化藝術雅俗的變化。通過唐寅和仇英等畫家不斷的藝術實踐和大膽的藝術創造,使文人畫創作適應時代的變化,走上“雅俗共賞”、“文質相兼”的發展道路。

張宏(公元1577年—1668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明畫錄》記載)。曾師事石田翁,並超越之。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

張宏既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畫家,同時又具備職業畫家的高超畫技與敬業精神,作畫一絲不苟,非精品而不出。為後人所敬仰,吳中學者尊崇之。他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和特色,在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畫活了起來。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

張宏的代表作有《閶關舟阻圖》、《雜技遊戲圖》、《浮嵐暖翠圖》、《句曲松風圖》、《西山爽氣圖》、《棲霞山圖》、《石屑山圖》、《越中十景》、《村徑柴門圖》、《止園》、《華子岡圖》、《蘭亭雅集圖》、《琳宮晴雪圖》、《寒山蕭寺圖》、《牧牛圖》、《桐萌高士圖》、《擊缶圖》、《延陵掛劍圖》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珍藏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中。所繪“布袋羅漢像”,頗富寫意,天然入格。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布袋羅漢圖》設計在了郵票上,以故宮博物院推薦的宋、明四位畫家張宏、晁補之、王問、梁楷所繪的四幅人物古畫為題材,印製郵票一組。 《西山爽氣圖》被教委編入高二地理限選新教材,當做古代文人畫的範例。 《雜技遊戲圖》反映了明朝社會風貌,被稱為明代的清明上河圖。 《擊缶圖》乃古代缶的歷史原型,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範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類別 :[美術史論]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2.1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