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九龍廟:河南偃師市廟宇

概述

九龍廟位於縣城東山化鄉石家莊村南約500米處,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老百姓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材而修建的。

九龍廟坐北向南,佔地3400平方米。現保存下來的建築,從南而北有鐘鼓樓、偏殿、正殿、後殿和耳房。據當地群眾回憶,原九龍廟還有山門和戲樓,廟內正殿前有旗桿高聳,殿內有齋堂、客堂和寢堂等雜務房,惜均不存。鐘樓、鼓樓分別矗立於廟宇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雙層,磚木結構,歇山飛簷,青瓦覆蓋,六脊六吻獸,內部四樑三檁。鐘樓下層門楣題有“鐘樓洪聲”四字,鼓樓有額題“鼓樓夜鳴”四字。鐘樓創修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月。

過了鐘鼓樓,便是東西對稱的偏殿,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青瓦覆蓋。殿前部均為4根方形石柱,石柱上皆鐫對聯。偏殿內部各有木柱4根,大樑、二梁、小橫梁各4根,檁條24根。梁檁均有彩繪。東偏殿為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創建;西偏殿為同治十二年三月創建。

正殿創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坐落於廟院中心平台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基本呈正方形。磚木結構,歇山飛簷,青瓦覆蓋,九脊六吻獸,花跡圖案清晰,周圍斗拱交錯,四角鐵馬叮噹,大殿內部為四柱六梁,均彩繪,四角斜樑上,飾垂花式壽桃,樑柱接榫處有雀替。脊檁上有“大清嘉慶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創”字樣。

大殿前邊為捲棚,亦為磚木結構,上部青瓦覆蓋。

後殿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磚木結構,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青瓦頂,內部通柱16根,大樑4根,二梁4根,小橫梁8根,檁條21根,均繪有黑色圖案。後殿東西為兩耳房,耳房略低於後殿,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

廟宇內關於黃守材治水故事的雕刻和畫圖隨處可見。

在山化鄉石家莊,穿過一條鐵軌,順著一條田間小路而下,就能看到屹立在田間的九龍廟。九龍廟至今已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了。建築規模頗大,殿堂樓閣雄偉。 2006年國家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廟緣由

九龍廟是嘉慶年間為紀念治水英雄黃大王而建。黃大王,原名黃守才,1603年出生於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他自幼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後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 40歲後,無所不通,並著有《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蹟,就是治水濟民。他治水的功績在洛陽、偃師的志書上,均有記載。人們稱讚他“功並神禹”、“活河神”。在他謝世74年之後,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並祀“金龍四大王”。之後,歷代清帝都給他追加封號,竟達12個之多!

廟堂佈局

九龍廟的平面佈局沿中軸線對稱,共分為前後兩個大院。進門的左右兩側是兩個鐘鼓樓,有典型的清代的裝飾花紋,厚重之中不乏細膩之筆。

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處於正中位置的九龍宮,裡面供奉的就是治水能手黃大王。殿內的兩根石柱沿大門對稱,上有歌頌黃守才功績的​​對聯:“嵩以北邙以南面前伊洛繞玉帶,左有秦右有楊統領將軍奉聖顏”。在大殿的正上方還懸掛著當年慈禧太后路經此廟時所贈的匾額“威宣式遏”。

在九龍宮的四周按次序分佈著佛爺宮、地藏宮、安陽宮、玉皇宮、火星宮、三星宮、聖母宮七個殿堂。

文化大革命時,九龍廟曾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從留存的建築仍能去追尋昔日的輝煌。我們看到,大部分殿堂內的牆壁上還留有惟妙惟肖的彩繪,描述的是黃守才治水的故事。每個柱子的基座上都精心的裝飾了浮雕的紋樣,雕刻精細,刀法嫻熟,非尋常石匠可以刻就。更讓人驚奇的就是每一個基座的花紋都絕對不相同,花鳥動物都是活靈活現,異常生動,藝術含量非常高。

為了重新修建廟宇,善男信女們到處募捐資金,自2006年開始動工至今,已經對廟內的部分被損建築做了重新修繕,重新塑造了神像金身。但由於修繕資金不足,還有六尊原來被破壞的神像沒有重塑。

九龍廟是中國老百姓為拜祭治水英雄黃守才而修建的,這種廟宇在黃河中下游還有很多,而這座建在黃守才家鄉偃師的九龍廟更具有典型意義。不遠處的洛河上,曾是當年喧鬧的鄩溪灣(孫家灣)碼頭,每年開河船工出行時都要在此舉行春祭,九龍廟寄託了一代又一代偃師船工太多的平安夢想,至今,石家莊尚健在的老船工還能回憶起當年春祭時的熱鬧場景。如今,昔日喧鬧的碼頭成了今日綠油油的麥田,而九龍廟成了當年水運歷史的惟一見證。

類別 :[元代雜劇]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