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朱繯

朱鹮是一種中型水禽,裸露的臉頰呈朱紅色,一身羽毛潔白如雪,體態秀美典雅。在中國民間,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徵。過去在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地曾廣泛分佈,但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數量急劇下降,上世紀七十年代野外已無踪影,成為世界最瀕危鳥類之一。

簡介

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國科學家在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六米的陝西洋縣姚家溝,奇蹟般地發現了七隻具有繁殖力的朱鹮和兩個朱鹮的巢。陝西洋縣為此建立了保護觀察站,對朱鹮進行精心保護以及人工飼養、繁殖的研究,並嘗試野化放飛試驗。為增加朱鹮人工種群數量和減少疾病威脅,陝西有關部門還在周至縣樓觀台建立了朱鹮飼養繁育中心,對其進行遷地保護。從一九九三年開始,中國政府啟動了朱鹮拯救工程。先後在陝西和北京建立了三個繁育中心,在野生朱鹮分佈區建立總面積達四千二百三十公頃的保護區,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從而使朱鹮野生種群瀕危狀態得到明顯緩解,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目前,陝西省洋縣境內共有朱鹮五百五十隻,加之周至縣樓觀台朱鹮飼養繁育中心的近兩百隻朱鹮,中國朱鹮種群數量現已達到近七百五十隻。可以說,失而復得的朱鹮是到目前為止我國保護前景最樂觀的珍稀動物。生活習性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境。性情孤僻而沉靜,膽怯怕人,平時成對或小群活動。朱鹮對生境的條件要求較高,只喜歡在具有高大樹木可供棲息和築巢,附近有水田、沼澤可供覓食,天敵又相對較少的幽靜的環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樹上過夜,白天則到沒有施用過化肥、農藥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潔的溪流等環境中去覓食。主要食物有鯽魚、泥鰍、黃鱔等魚類,蛙、蝌蚪、蠑螈等兩棲類,蟹、蝦等甲殼類,貝類、田螺、蝸牛等軟體動物,蚯蚓等環節動物,蟋蟀、螻蛄、蝗蟲、甲蟲、水生昆蟲及昆蟲的幼蟲等,有時還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穀類、草籽、嫩葉等植物性的食物。它們在淺水或泥地上覓食的時候,常常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發現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時,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憑頭上的羽冠在微風中飄動,非常瀟灑動人。飛行時頭向前伸,腳向後伸,鼓翼緩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時,步履輕盈、遲緩,顯得閒雅而矜持。它們的鳴叫聲很像烏鴉,除了起飛時偶爾鳴叫外,平時很少鳴叫。

繁殖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節,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栓皮櫟樹等高大的喬木樹上去築巢、產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塗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個圓盤,十分簡陋,外徑73厘米,內徑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為5—20米。巢由樹枝架成,裡面墊以玉米桿、蕨類、細藤條、草葉及草根等,有時也利用舊巢。每窩產卵2—4枚,卵的大小約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藍灰色或淺綠色的,上面帶有黑褐色的斑點。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需要28天。親鳥在孵卵期間經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時縮曲著頸部或將頭部盤起來,有時站立起來舒展翅膀,或者抖動身體。但巢中往往只有一隻親鳥,不孵卵的另一隻親鳥並不在巢邊護巢,夜間則到其他樹上去棲息。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上體被有淡灰色的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為橙紅色。出殼後由親鳥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餵養,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裡,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盡快地吐出來。親鳥在育雛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數為7—9次,隨著雛鳥的迅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後期則增加到每天14—15次。餵完食物後還要幫助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樹枝,使糞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後再叼來新的巢材和鋪墊物來補充。雛鳥在親鳥的精心哺育下生長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性成熟的年齡為3歲左右,壽命最長的記錄為17年。

分佈

朱鹮分佈於中國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國外見於日本,在19世紀以前曾廣泛分佈於蘇聯、中國、日本和朝鮮。為候鳥。現在野生個體僅見於我國陝西的洋縣,為留鳥。被譽為東方鳥類的明珠,是世界上最為稀

保護動物

朱鹮是當今世界上瀕臨滅絕的鳥類和中國的四大國寶(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之一,被譽為“世界珍禽”和“東方寶石”。朱繯屬繯形目,成鳥似雁,通體白色,翅膀粉紅色,頭部朱紅色,十分美麗,在世界上被列為一類珍貴保護動物。 1960年第十二屆世界鳥類學會議將其列為“國際重點保護鳥”,被中國列為一類保護動物。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是當今世界的兩大熱點問題。珍禽朱鹮歷史上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獨聯體東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由於棲息地環境逐漸惡化,朱鹮數量急劇減少。朝鮮(1978板門店最後一次見到)、獨聯體境內(1963年哈桑最後一次見到)的朱鹮相繼滅跡。日本國早在1934年指定朱鹮為“天然紀念物”,1952年指定為“特別天然紀念物”當時尚有32只,1974年減少至10只,1996年底隨著最後一隻老齡朱鹮死去,朱鹮在日本絕跡。 1978年國務院環保領導小組和林業部決定尋找研究朱鹮,委託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組成考察小組,對朱鹮出現過的地區進行考察。終於在1981年5月中旬,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境內秦嶺南坡中山地帶發現了倖存下來的七隻野生朱鹮群體,引起了國內關注。從此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種群分佈的國家。 15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朱鹮的保護和拯救。陝西省政府於1986年決定成立了“陝西省朱鹮保護觀察站”全面對朱鹮實施保護、觀察、拯救、飼養、繁殖。現已使朱鹮數量達到80只,為中國和世界瀕臨物種的保護、拯救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使朱鹮這一“東方寶石”在世界上大放光彩,還需要全社會都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讓社會更加了解朱鹮,人人行動起來,為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做貢獻。為此,中國郵電電信總局特發行《珍禽朱鹮》IC電話卡一套。

生存現狀

朱繯野外覓食能力、適應能力、繁殖能力差,且野生分佈只局限一個區域,如遇大的傳染病發生,有可能導致該物種滅絕。為加快推進朱繯人工繁育、放歸自然和再建種群,國家林業局在全國選擇適合朱生存繁育條件的保護區作為其遷地保護和野化放歸地,經組織專家進行考察、評估,目前有河南省的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陝西省外第一個朱繯野化放歸地點。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所以能贏得國家林業局的青睞,主要是這裡屬於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光照充足,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保護區內塘湖堰壩星羅棋布,魚類、泥鰍等朱食物來源豐富,是理想的遷地保護和野化放歸地。朱繯,裸露的臉頰呈朱紅色,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兩個翅膀下側和圓形尾羽一部分閃耀著朱紅色的光輝。由於有美麗而優雅的外表,朱在我國民間被看作吉祥的象徵,稱為“吉祥之鳥”,被譽為“東方寶石”,有“神鳥”、“東方瑰寶”之稱。歷史上曾廣泛分佈於亞洲東部,中國曾有19個省市有朱分佈的記錄。 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加之朱對客觀變化了的環境缺乏較強的適應能力,其數量急劇減少,並相繼在朝鮮、前蘇聯、日本等國滅絕。我國朱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才在陝西洋縣境內發現了7只,並曾轟動世界。 1992年,中國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實施朱“拯救工程”。 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通過《國際瀕危物種等級新標準》,朱被列入極危動物,級別高於大熊貓、華南虎。

相關資料

為確保國寶朱鹮不受禽流感威脅,陝西省人工飼養的250隻朱鹮已暫時搬至遠離村莊的秦嶺深山臨時飼養,待疫情解除後再搬回原地。陝西省林業廳保護處官員王萬雲說:“這250隻朱鹮原本分別飼養在周至縣野生動物搶救中心和洋縣朱鹮保護站,讓它們遠離村莊和其它動物種群是最好的保護。”來自陝西省禽流感防治領導小組的消息說,距離周至縣朱鹮搶救中心大約100公里的長安區2月3日發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並於2月8日被確診為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國部分地區及周邊一些國家出現高致病禽流感後,陝西省野生動物搶救繁殖中心及陝西洋縣朱保護觀察站已於2月2日之前封閉了朱鹮保護飼養場,人工飼養的250餘隻朱鹮暫停對外展出、動物交流和參觀活動。同時停止從疫區湖北、湖南購買朱鹮的主要食物泥鰍,改為主要餵養當地產的牛肉等食物。朱鹮被譽為“東方寶石”,是當今世界最瀕危的珍稀鳥類之一,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中國朱鹮的總數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7只增加到現在的500多只,朱鹮異地飼養繁殖也獲得了成功。朱繯有鳥類中“大熊貓”之稱,朱繯又稱朱鷺、日本鳳頭,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鳥類之一,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目前我國朱數量有近千隻,其中野生種群數量為300多只。

類別 :[幽城幻劍錄]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44.2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