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臨猗縣

臨猗古稱郇陽,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 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於運城專員公署。 1954年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 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後,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具有四千年燦爛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臨猗縣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平疇萬頃、草木繁茂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建有猗國,幾成晉擬都之地。自然地理

臨猗縣

臨猗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新興的工業大縣,全縣形成了小麥、棉花、林果三大生產基地,蘋果、梨棗、冬棗、葡萄、江石榴三條特色林帶,化工、機械、針紡、食品、製藥五大支柱產業,以及“一級路過境,二級路環網,三級路通村”的良好道路骨架。

臨猗縣的教育工作、文化工作、林業建設、村民自治、綠化工作、學教活動受到國家表彰,是國務院批准的開放縣,是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53.1億元,農業總產值35.3億元,工業總產值54.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1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

臨猗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全縣總面積1339.3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人口56萬,轄9鎮5鄉2區,375個行政村。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53.1億元,農業總產值35.3億元,工業總產值54.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1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

臨猗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裡畜牧牛羊,經營珠寶,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6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前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臨猗是全省的糧棉大縣。這裡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日照2271小時,無霜期210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每年的商品糧和商品棉曾分別占到全省總量的1/ 7和1/ 8,素有“山西烏克蘭”之稱。 [1]

臨猗是全國的林果大縣。蘋果、梨棗、石榴等林果面積突破100萬畝,年產量達30億斤左右。林果業已經成為該縣繼糧棉優勢之後的又一資源優勢,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2004年,邁入全國水果十強縣行列。 [1]

臨猗是全省的教育大縣。恢復高考後,曾在全省高考中榮獲8連冠,累計為國家培養大中專生5萬人,其中大學生3萬餘人,臨猗學子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1]

臨猗是全省的文化大縣。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在這裡都有遺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猗頓古墓、戰國東馬坑、隋唐雙塔、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文學、藝術、戲曲、書法、繪畫界人才輩出。特別是縣眉戶劇團在全國3000多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建團50餘年來堅持排演現代戲,4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江澤民、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觀看和讚譽。 [1]

臨猗是山西省村村實現“三通一改”最早之縣。 199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一改即降氟改水。全縣油路總里程達到1256公里,固定電話近10萬門,光纜電視用戶6萬戶。 [1]

臨猗是新型工業正在崛起之縣。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結構調整、規模擴張,全縣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富有潛力的化工、機械、輕紡、食品、製藥等五大支柱產業。 [1]

臨猗是全省生態優美之縣。由於林果面積大、綠化好,全縣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春天遍地是花,秋天到處是果。春天來臨猗,可以說是徜徉於花的海洋,秋天來臨猗,可以說是置身於果的世界。 [1]

面積

臨猗縣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 [1]

位置

臨猗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坐標: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 18′47.6″。東南與運城市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 [2]

地貌

臨猗縣地貌是經受長期的和復雜的大地構造運動,以及侵蝕和堆積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與喜馬拉雅山期的構造運動,第四紀以來的侵蝕與堆積,對地貌的形態有決定性的影響。由大地構造運動形成斷塊與升降變化,表現為地塹和地壘,使臨猗的地貌明顯分為黃土台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是典型的地貌構造形態。黃土台垣又叫峨嵋嶺,佔全縣總面積的50.96%,南部與西部均有波折。南部邊緣海拔500米左右,北部邊境海拔約60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孤山為820米。地勢呈現為自北向南傾斜。涑水平原佔全縣總面積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現東北——西南向傾斜。 [2]

氣候

臨猗縣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相對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連陰雨天氣。全縣日照時間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271.6小時,全年日照總輻射量為123.9千卡/平方厘米。全縣歷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最高氣溫19.7°C,極端最高氣溫42.8°C,為全省之冠。全縣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顯減少。乾旱、冰雹、暴雨和乾熱風等是常見的天氣災害。 [2]

歷史沿革

臨猗縣系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縣兩縣合併而成,各取縣名首字為今名。根據文物發掘,臨猗縣東部與西部皆有龍山仰韶文化遺址。堯舜時代,臨猗縣地近國都,皆為甸服之地。夏屬冀州之域。殷商時,為“郇瑕氏之墟”。西周為郇伯封地。春秋時,猗氏、臨晉均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臨猗屬河東郡。西漢二年,置解縣及猗氏縣,屬司隸部河東郡。新莽時,屬洮陽郡。東漢時,屬司隸校尉部。三國時屬曹魏。晉分天下為十九州,猗氏、解縣屬司州河東郡。南北朝時期,屬北朝元魏司州河東郡。隋開皇三年,汾陽郡與綏化郡均罷,猗氏屬蒲州。唐武德元年,罷郡置蒲州,州治為桑泉,領河東、猗氏、桑泉、虞鄉四縣。元寶十三年,更桑泉為臨晉,臨晉縣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隨唐,屬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臨晉屬永興軍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臨晉屬河東南路河中府。元屬晉寧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罷河中府,改屬平陽府。清屬山西省河東道蒲州府。民國元年廢府,兩縣均直隸於省。 [3]

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 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運城專員公署。 [3]

1954年8月,臨晉、猗氏兩縣合併為臨猗縣,縣治設猗氏城。 1958年10月,屬晉南專員公署,將臨猗併入運城,1959年10月復分出。 1970年,屬運城地區行署。 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後,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 [3]

資源狀況

人口資源

2009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67174人。其中男性人口287118人,女性人口280056人,城鎮化率達到26.08%。人口出生率11.26‰,人口死亡率為6.1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4‰。

土地資源

類別 :[古劍奇譚]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