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PS:海軍艦隻分類

裝甲艦  

PS亦指裝甲艦(英語:PanzerShip;德語:PanzerSchiffe)

裝甲艦是德國海軍在一戰後提出的一種艦種。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被迫接受《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最大僅允許建造巡洋艦一級的艦隻(納粹上台後逐步突破了該條款限制),並限制新建造的巡洋艦的噸位和主炮火力(不超過10000噸/11英寸)。鑑於德國戰敗后海軍艦隊的解體和戰後德國經濟的蕭條,為了在有限的造艦計劃前提下能與英法等海上強國抗衡,德國海軍意識到其新建造的各級戰艦已不適合採用傳統觀念的設計,而必須具備有獨立進行遠洋作戰的能力。當時各國海軍對巡洋艦的傳統定義為: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砲口徑6英寸的為輕巡洋艦,8英寸的為重巡洋艦。而德國海軍設計為標準排水量10000噸(實際為11700噸,滿載時高達15900噸),主砲口徑11英寸,主裝甲厚達203毫米(即8英寸)。該級艦的火力與防護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毫米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000噸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高達26節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如此能滿足德國海軍對於軍艦能夠獨立承擔海上襲擊任務,進行遠洋破交作戰的要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海軍根據其設計建造了“德意志”級裝甲艦(Deutschland Panzerschiff)。共建造了3艘,即"德意志"號(Deutschland)(後更名為"呂佐夫"號(Lutzow)),"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 Scheer)和"格拉夫·斯佩伯爵"號(原計劃建造五艘,但1935年6月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使德國可以合法地超過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最終後兩艘艦被改成了戰列巡洋艦來建造,完工後則成為"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和"格奈森諾"號(Gneisenau))。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 ,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1940年2月,"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格拉夫·斯佩伯爵"號已於1939年被迫自沉)重新被德國海軍劃分為重巡洋艦。儘管當該級艦首次出現時,對當時的主要海軍國家造成了一些衝擊,它們看起來是完美的遠程海上襲擊艦,航速高過幾乎任何一艘比它們強大的戰列艦,尤其英法等國花了不少氣力去研究對付反襲擊艦的戰術。但出於各種原因,除了德國建造的這一級裝甲艦外,其餘各國海軍並未進行仿效。因此隨著該級各艦的覆滅,裝甲艦這一海軍戰艦的概念成為了歷史。

類別 :[電視遊戲]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3.5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