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陵川縣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帶,縣人民政府駐崇文鎮。北鄰壺關,西連高平,西北接長治縣,西南連晉城,東部和南部與河南省輝縣市、林州市、修武縣毗鄰。轄5鎮、13鄉、410個行政村、1312個自然村。總人口25萬人,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

概況

地理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北靠壺關、長治,西連高平、澤州,東南與河南輝縣、修武接壤,為山西省東南之門戶。全縣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最高海拔達1791.9米,最低海拔628米,石質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43.9%。全縣共轄7鎮5鄉371個行政村7個社區,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人。歷史陵川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古域為堯、舜部落,是世界圍棋起源​​地。自隋開皇(公元596年)建縣以來,歷史上曾出現過7名狀元、93名進士,陵川籍人士郝經是我國宋元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著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等著作。境內現存有金元古建築130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被譽為我國長江以北金元古建地上博物館。

物產陵川物產豐富,區域特色明顯。全縣耕地面積45萬餘畝,林地面積180萬畝,宜牧林地、坡地109萬畝。全年無霜期16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26毫米,年平均氣溫7—9℃,晝夜溫差大,區域小氣候明顯,各種農產品特別是草食畜產品、道地中藥材、幹(鮮)果及小雜糧具有品質好、營養高、養分比例合理等特點,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達到48個,被列為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誌推廣與監管項目示範縣。全縣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12種,石灰岩探明儲量36億噸,白雲石14億噸,鐵礦石9000萬噸,鋁土礦9000萬噸,電石灰岩9040萬噸,煤炭可開採量1.8億噸。

環境陵川風巒疊嶂,生態環境良好。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2.07%,居山西省第二位。萬壑松峰的棋子山被列入省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境內自然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有云山幻影王莽嶺、圍棋源地棋子山、百里雲霞紅葉區、茫茫林海第一山;有馬圪當大峽谷、佛子山大峽谷;有創造人間奇蹟、名震華夏的錫崖溝“掛壁公路”等。古代詩人曾用“青山無恙畫屏開”的詩句讚美陵川迷人的景色,現代著名詩人李銳也留下了“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須五嶽攀”的讚美詩句。全縣已初步建成王莽嶺、鳳凰歡樂谷、黃圍山、上雲台、武家灣五大景區,其中王莽嶺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陵川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世人關注,被譽為“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中國優秀旅遊名縣”、“中國文化旅遊強縣”、“中國縣域旅遊品牌百強縣“。

歷史文化陵川縣屬太行山革命老區,是全省”兩區“開發縣(區)之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三大戰略,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全縣生態環境更加秀美,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不斷提高。 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22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2.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6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63元。全縣上下政通人和,蓄勢待發,25萬陵川人民正以博大的胸懷、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銳氣,朝著生態秀美、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 [1]

變革

陵川縣地理位置

從境內塔水河古人類遺址的發掘可以斷定,陵川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人類居住。傳說中的堯舜時代,陵川地區是堯舜兩個部落的地盤。夏商兩代,均為冀州所領,且屬於“王畿”之地。西周初期,陵川地區屬於晉國的封邑。後為北狄所據,至春秋中期復為晉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韓、趙、魏被正式冊命諸侯,三分晉地,陵川地區當時隸屬於韓。

週赧王五十三年(262),秦將白起伐趙,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聯趙抗秦,即以17城歸趙,陵川地區為趙所有。週赧王五十五年(260),長平大戰後,陵川地區歸於秦國。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統一天下,推行郡縣制,陵川地區屬上黨郡。西漢初期,漢武帝始置并州,領上黨、雁門、河東等郡,陵川地區劃歸上黨郡泫氏縣。東漢大致沿用西漢舊制。

三國時期,陵川地區屬魏。西晉政權建立後,泫民縣仍屬并州上黨郡。南北朝混戰時期的建置沿革時有變動。晉光熙元年(306),陵川地區為北漢領土。晉永嘉五年(311),劉淵族人劉翟攻陷長安,北漢之平陽以東地區皆歸羯人石勒,陵川地區也在其內。東晉大興二年(319),石勒建趙國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地區屬後趙。東晉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稱帝於長子,從并州上黨郡中又分置建興郡。陵川地區屬建興郡,北魏和平五年(464),復置建興郡,仍設有泫氏縣。北魏永安二年(529)又罷建興,改置建州,並由原泫氏縣分置平高縣,二縣都隸屬長平郡,郡治設於泫氏。陵川地區當時劃歸平高縣。北齊末,改平高縣為高平縣,並把泫氏縣併入。北周滅北齊後,於周建德三年(574),設置高平郡,長平郡併入高平郡。高平縣也是高平郡所轄。

隋開皇三年(583),曾廢郡,高平郡改為澤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劃高平縣東之一始部置陵川縣。陵川立縣不久,於隋大業三年(607)又廢州改郡,澤州改置為長平郡,陵川屬長平郡。隋義寧元年(617),長平郡復改為澤州。唐武德元年(618),在高平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等四縣。其中的蓋城縣為設置蓋州的同時,在陵川境內西南部新置縣,其範圍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兩縣接近陵川邊境的一些地方。縣治在今縣城西南21.5公里的蓋城村。唐武德九年(626),廢丹川、蓋城兩縣。原蓋城縣所領的地區,分別劃歸陵川、晉城和高平三縣。唐貞觀元年(627),全國分為10道,澤州、陵川縣。屬河東道所轄。澤州州址遷於晉城。五代十國時期,陵川沿革時有變更。唐末屬昭義軍,後晉仍屬昭義軍。當時因梁、晉時常爭奪地盤,陵川時屬梁,時屬晉,時屬時間都不長久。

北宋初,改昭義軍為昭德軍,仍轄澤州。宋太宗時,劃全國州郡為15路,陵川歸河東路澤州所領。金正大元年(1224),升澤州為忠昌軍,轄晉城、端氏、高平、沁水等4縣,廢陵川,不久又復置為縣。元紀祖中統元年(1260),置司校司,轄晉城、高平、陽城、沁水、陵川、端氏六縣。元至元三年(1266),廢司校司,陵川併入晉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陵川又從晉城分出,復置為縣。元代確立行省制度後,陵川即屬於中書省平陽路。元大德九年(1305),晉寧路澤州所轄。

明洪武元年(1368),澤州隸屬於山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改澤州為直隸州,直屬於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後改冀寧,共轄4四縣,即陵川、陽城、高平和沁水。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升澤州為澤州府,在原澤州所轄地區置鳳臺縣(即前晉城縣)。當時山西省澤州府轄有鳳臺、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等5五縣。府治即設於鳳臺,直至清末未變。

民國成立後,山西分為雁門、河東、冀寧3道。陵川屬山西省冀寧道管轄。民國23年(1934)裁道,實行省、縣二級制,陵川又直接歸山西省政府轄領。民國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山西實行專署建制之後,陵川屬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該專署原為閻錫山所轄政權機構,不久變為共產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政機構。民國28年(1939),長治淪陷,專署撤出長治,分為東西兩區,並各設有一個辦事處,西區辦事處駐陽城、東區辦事處駐壺關,陵川屬於東區辦事處所領導。閻錫山發動的“十二月事變”爆發後,陵川成了國民黨晉東南和豫北一帶的活動中心。國民黨在其所佔領的地區,設立了軍區設計委員會。民國32年(1943),日軍侵占陵川後,把陵川劃歸上黨道。同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兩縣邊境劃出一部分,設立陵高縣。民國34年(1945),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區日益擴大,行政區劃作了新的調整;廢陵高縣,將陵高、長治、壺關3縣中原屬陵川所轄地區重新劃歸陵川,恢復了民國32年(1943)以前的建置。同年12月,屬太行第四專區。轄7縣1市(除陵川之外其餘都在豫北),專區初駐沁陽紫陵鎮,後移焦作。民國35年(1946)10月,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焦作之後,一度遷至陵川蓋城,到民國37年(1948)10月收復焦作之後,再遷焦作。民國37年(1948)下半年,撤銷邊區建制,成立華北人民政府之後,陵川劃歸太行第三專區。專區所轄各縣都在原晉東南地區,專區駐長治。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撤銷太行行署,恢復原山西省建制,陵川歸屬山西省第三專區。 1950年,第三專區改名為長治專區,陵川屬長治專區。 1958年省府調整行政區劃,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陵川仍歸其屬。 1958年11月,陵川、高平、晉城三縣合併為晉城縣。原陵川地區設陵川聯社。 1959年2月,改為陵川公社。 1959年7月20日,陵川從晉城縣分出,恢復原建制。 1985年晉東南地區撤銷,陵川歸晉城市管轄。

[2]2001年,調整陵川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2001]9號;1月10日晉市政發[2000]6號),由5鎮13鄉調整為9鎮3鄉(文件中是7鎮5鄉),鄉鎮平均人口2.09萬人,平均面積146.43平方千米:

一、撤銷曹莊鄉、城關鎮,合併設立崇文鎮。區劃調整後崇文鎮人口52483人,面積142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西關村。

二、撤銷丈河鄉、附城鎮,合併設立新的附城鎮。區劃調整後附城鎮人口33144人,面積190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附城村。

三、撤銷侯莊鄉、潞城鄉,合併設立潞城鎮。區劃調整後潞城鎮人口17751人,面積144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潞城村。

四、撤銷橫水河鄉、馬圪當鄉,合併設立新的馬圪當鄉。區劃調整後馬圪當鄉人口8573人,面積236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古石村。

五、撤銷馬武寨、古郊鄉,合併設立新的古郊鄉。區劃調整後古郊鄉人口11690人,面積230.8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古郊村。

六、撤銷冶頭鄉、六泉鄉,合併設立新的六泉鄉。區劃調整後六泉鄉人口15682人,面積237.9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六泉村。

七、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區劃調整後楊村鎮人口16053人,面積31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場村村。

八、原禮義鎮、平城鎮、西河底鎮、秦家莊鎮、奪火鄉鎮建制保持不變。

附:撤併鄉鎮摸底統計資料(注:與上述文件最終批复內容略有不同)

撤併前鄉鎮名稱

總人口(人)

面積(平方千米)

類別 :[足球彩票]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9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