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延壽縣

延壽縣地處哈爾濱市中部,幅員面積3149平方公里,地貌結構為“五山四分田,半水半草原”,耕地面積164萬畝,轄5鎮4鄉1個省級工業園區,總人口27萬。延壽縣是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糧食高產示範縣和中國亞麻紡織歷史名城,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一類革命老區縣。 [1]延壽縣轄5鎮4鄉(合併前為15個鄉鎮),107個行政村(合併前為176個行政村),486個自然屯,總人口25.9萬人。境內有漢、朝鮮、滿、蒙古、回、壯、錫伯、侗、苗、達斡爾、赫哲、黎等12個民族聚居,漢族佔總人口的92.8%。

歷史沿革

延壽一帶,清代屬吉林將軍轄區。清末放荒招墾,人煙漸稠。 1882年(清光緒八年)賓州廳於瑪河適中之燒鍋甸子設立分防巡檢,專司緝捕,徵收賦稅。此後,商戶和居民陸續增多,僅設分防巡檢“難期控制”,經吉林將軍奏請,於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批准,設置長壽縣,並於翌年3月25日(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委官試署。因該地居東、西長壽河之中,境南有長壽山,故命名為長壽縣,隸屬賓州直隸廳。中華民國初年,因與四川省長壽縣重名,遂以該縣隸屬賓州直隸廳,取其會同之義,於1914年6月改為同賓縣,隸屬濱江道轄。後因“同賓”與該縣“地理無涉”,取境內瑪**(又寫作瑪延)河之“延”字和長壽山之“壽”字,於1929年11月1日將同賓縣改為延壽縣。時為二等縣,全縣14.9 萬人。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松江省管轄。 1951年全縣總人口12.1萬人,為丁等縣。 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3月,劃歸新設立之牡丹江專區管轄。 1970年4月,劃歸松花江地區管轄。

1992年,延壽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張廣才嶺西麓,瑪**河(螞蟻河)中游。北鄰方正縣,東、南與尚志市毗連,西與賓縣接壤。全縣總面積3150平方公里。全縣劃分為15個鄉、鎮。 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7%。縣政府駐地延壽鎮。

唐虞三代為息慎地;夏週為肅慎(亦曰稷慎);漢晉為挹婁地;北魏為勿吉地;隋唐迄五代屬靺鞨,後屬渤海上京;遼初屬渤海,後屬女真的轄境;金為上京會寧府東境。元為合蘭府,碩達勒達的屬境;明為努兒乾都司窩集部的西北境、費光圖河衛的東境;清初屬窩集部西境,後屬阿拉楚哈,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賓州廳,同時設分防巡檢,駐燒鍋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築城,二十八年於長壽山地方設長壽縣,(一說二十九年設置,實際上,二十八年設置,二十九年正式批准)。仍歸屬賓州廳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賓州廳升為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長壽縣與四川省縣名相同,故更名為同賓,以其原屬賓州廳,取其會同之意,命名同賓縣,劃屬吉林省濱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製。縣歸省直接管轄,同時縣農會以“同賓”地名與本縣地理上沒有確切關係,建議呈請更名“延壽”做為地名,從此改“同賓”為“延壽”,仍屬吉林省,為二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為吉林省的乙類公;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樂北劃為十四省,延壽縣劃屬濱江省;在此後的歷次行政機構改革中,本縣均隸屬濱江省。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延壽縣劃屬松江省,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劃歸黑龍江省。

行政區劃

延壽縣轄5個鎮、4個鄉:延壽鎮、六團鎮、中和鎮、加信鎮、延河鎮、安山鄉、壽山鄉、玉河鄉、青川鄉。境內有:慶陽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

延壽縣地圖

延壽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隸屬於哈爾濱市,地處張廣才嶺西松花江右岸,瑪延河中下游。南、東南、西南與尚志市為鄰,北和東北與方正縣接壤,西北與賓縣毗連。

地貌

延壽縣地勢奇偉,瑪延河從中部斜穿而過,故南、北皆向中部傾斜,中部又由西南斜向東北,鳥瞰地貌為簸箕形。大河兩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衝擊平原上,湖泊沼澤星羅棋布。瑪延河手檢黑龍江水系松花江右岸一級支流,是延壽縣境內唯一的干流,在境內總長96.7公里;東亮珠河是瑪延河的最大支流,也是境內第二大河,河水經方正入松花江;瑪延河一級支流還有東、西柳樹河、大凌河、大柳樹河、黃泥河、烏吉密河等23條。境內有大、​​小泡澤300多個。在瑪延河右岸南部山區有套環山、雙丫山、長壽山、雞冠砬子山、石門山、馬鞍山、鷹嘴砬子山、子峰山、天台山等;在瑪延河左岸北部山區有大青山、石城山、二紅山、團山、萬寶山、虎圈山、橫頭山等。諸山中,海拔最高的為1007.5米的套環山,是境內的製高點。

經濟建設

綜述

延壽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比較豐富,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和全縣人民的積極努力下,延壽縣的資源優勢逐步得到開發利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事業逐步發展。 2002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1.1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689萬元;經濟結構趨於優化合理,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6.1%: 46%:27.9%。延壽縣是“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區,地貌多樣,雨熱同季,氣候適宜。

改革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重點扶持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2003年,地方生產總值實現10.78億元,一般財政預算收入0.39億元,優質米、亞麻、食品、木材、礦業建材、醫藥等六大主導產業健康發展。非國有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全縣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80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887戶。

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建設成效顯著,全年竣工商服住宅綜合樓5.7萬平方米;完成了一批道路、廣場、供水、供電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鄉居民和外商投資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延壽縣的第一座樓,1995年建成,位於縣中心,高四層,佔地1200多平方米,縣政府重要領導等人帶人剪彩,也是延壽縣最大的一家酒店,夜總會等,為一體的休閒娛樂之地。在延壽縣,史稱第一樓。

農業發展

2005年,全縣農業總收入實現16.3億元,同比增長10.8%,畜牧業產值實現1.33億元,同比增長54.7%,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9.4%,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300元,增長31.4%。

2005年,全縣農機總動力12.3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744台套,小型拖拉機保有量

2005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918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75744公頃,糧食產量達3.8億公斤,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蔬菜面積617公頃,經濟作物面積3334公頃,主要經濟作物有亞麻、萬壽菊、烤煙、中藥材、“兩瓜”、向日葵、食用菌,此外還有蜂蠶業。

2005年,全縣肉類總產量7165噸、禽蛋產量3623噸;全縣現存黃牛及肉牛4.3萬頭、生豬6.3萬頭、家禽37.8萬隻、羊2.24萬隻。全縣水產品產量1823噸、其中養殖產量1789噸;養魚戶達到326戶、養魚勞動力676人。

2005年底,全縣有各類龍頭企業6個,各類龍頭企業實現產值4.5億元,全縣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36個,會員發展到12000人,經紀人2800人,訂單農業面積5萬畝,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專業化鄉村和基地面積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達到36428人,同比增長20.8%。

2005年,全縣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數量6個,種植面積16.5萬畝。

自然資源

延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縣內已知的礦藏資源有29種,其中石灰石、矽石最具開採價值。石灰石儲量8000萬噸,矽石儲量15萬噸。木材、藥材、山野菜資源豐富,是全省重點產區之一。延壽縣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和風光秀美的延壽山莊、城北公園等一些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

類別 :[世界地區]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1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