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依蘭縣

依蘭縣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哈爾濱市東北部,坐落於三江平原之上。依蘭是滿族祖居地之一。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西部地區。 2011年人口38.83萬。漢族為主,有滿、朝鮮、回、蒙古、鄂倫春、錫伯、維吾爾、鄂溫克等11個少數民族。面積4616.03平方千米。

依蘭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差異很大,年均氣溫在2.6-3.1℃,無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適於水稻和大豆生長。基本簡介

依蘭縣

依蘭縣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部地區。 2008年人口40.4337萬。漢族為主,有滿、朝鮮、回、蒙古、鄂倫春、錫伯、維吾爾、鄂溫克等11個少數民族。面積4616.03平方千米。周秦屬肅慎族部落。漢晉為挹婁部。北魏是勿吉國中心。遼屬越里吉國。金屬胡里改路,元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後劃歸合蘭府水達達路。明初設25衛。清康熙三年(1664)設三姓城,三十一年編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上三旗。光緒三十一年(1905)置依蘭府 。 1913年改依蘭縣。礦產有褐煤、油母頁岩、鐵、砂金、石英石、石棉、大理石等。珍貴林木有核桃楸、水曲柳、榆、椴、柞、樺、紅松等。野生中藥材有110種。名勝古蹟主要有三姓五國城、土城子、靖邊營、巴彥通砲台、四塊石山抗聯遺址、慈雲寺”。

行政區劃

2006年,依蘭縣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依蘭鎮、達連河鎮、道台橋鎮、三道崗鎮、江灣鎮、宏克力鎮、團山子鄉、愚公鄉、迎蘭朝鮮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6410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依蘭鎮73430 、達連河鎮37522 、宏克力鎮13885、 道台橋鎮20037 、三道崗鎮22319 、德裕鎮15231 、江灣鎮10748 、演武基鄉14959 、珠山鄉10406​​ 、湧泉鄉14185 、愚公鄉17144、 團山子鄉18596 、平原鄉19566 、護林鄉18405 、長崗鄉16109 、土城子鄉9717 ​​、紅星鄉13961 、迎蘭朝鮮族鄉1788

歷史沿革

依蘭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倭肯哈達洞穴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清代設三姓副都統衙門,又稱“三姓”,是滿清發祥地,又是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軟禁之地。

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為“ilan hala ”(即: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餘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於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為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併作為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又據偽滿《依蘭紀略》記載, “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餘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簡稱“依蘭”。依蘭,古為肅慎地,唐屬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轄,遼為女真五國部地(即剖阿里、盆奴裡、奧里米、越裡篤、越里吉五國)。 “越里吉”居於五國最西之三姓為“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為歷代軍事重鎮之一。金設胡里改路,初設萬戶府,後改設節度使。元設胡里改軍民萬戶府,明設奴兒乾都司忽兒海衛。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築城,始設三姓協領衙門。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設三姓地方副都統,管理旗務,鎮守地方。翌年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衛覺羅七十五為副都統。所轄疆域包括黑龍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與烏蘇里江流域以及海濱和庫頁島等地。三姓向為重鎮,又是松花江水路幹線的中繼要港。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城,為吉江(吉林、黑龍江的簡稱)門戶,又為松花、牡丹兩江匯流東下之區,地多沃壤,戶口殷繁”,請求設置府治。 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獲准,設置依蘭府,隸於濱江關道。知府於同年8月2日(農曆六月十三日)啟用依蘭府關防。 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於依蘭府城設置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將依蘭府改為依蘭縣。 1914年6月,將東北路道改為依蘭道,依蘭縣隸屬依蘭道管轄。 1929年2月,撤銷依蘭道,由吉林省直轄。全縣總人口16.4萬人,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依蘭縣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7年春,將土龍山、宏克力一帶劃出,於土龍山設置依東縣;將雙河一帶劃出,於雙河區設置雙河縣;將刁翎、三道通一帶劃出,於刁翎區設置刁翎縣。原依蘭全境“一分為四”。 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北部宏克力一帶劃歸依蘭縣,將其南部土龍山一帶劃歸樺南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依蘭縣改隸松江省管轄。 1953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1.7萬人,為丁等縣。 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併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劃入合江專區。 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改由佳木斯市領導。從1991年4月1日起,劃歸哈爾濱市領導。

1992年,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縣城坐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匯合處,三面環水。西與方正縣、通河縣、鐵力市接壤,北與伊春市、湯原縣、佳木斯市為鄰,東與樺南縣、勃利縣毗連,南與林口縣相接。全縣總面積4658平方公里。全縣共轄7鎮、13鄉。 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5萬人;滿、朝鮮、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2萬人,佔總人口的5.3%。縣政府駐地依蘭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依蘭是滿語“依蘭哈喇”的簡稱。清初時,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漢文叫古城屯)後因赫哲族的葛、盧、胡三姓居住,並成為此地的地方族長,便改名依蘭哈喇。 “依蘭哈喇”漢語的意思為“三姓”,“依蘭”為“三”,“哈喇”為“姓”,後簡稱為“依蘭”,沿用為地名。

虞夏商為肅慎地;漢晉為挹婁地;南北朝時屬安骨部的屬境;隋為靺鞨;唐屬忽汗州;金屬胡爾哈路;元為海蘭府顧達勒達(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為胡爾哈部;清初,努兒哈赤征服東海薩哈連部時,把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盧業勒(盧姓)遷居於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築城,設協領,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漢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據後,改名依蘭哈喇(漢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設三姓副都統,管轄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黑龍江下游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三姓副都統歸吉林將軍管轄,光緒八年(1882年)設三姓廳,三十二年(1906年)設依蘭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依蘭縣,三年六月劃屬吉林省依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製,縣歸省直接管轄,依蘭隸屬吉林省,為二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佈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依蘭縣仍屬吉林省,為甲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為十四省,依蘭劃屬三江省所轄,在此後歷次行政機構改革中此縣均隸屬於三江省管轄。直至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依蘭劃屬合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將依蘭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真正讓依蘭遠近聞名的,還是七十年代末著名導演湯曉丹拍攝的那部電影《傲蕾·一蘭》。故事講述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在祖國北疆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那場抗擊沙俄保衛戰。電影寫在依蘭,拍在依蘭,依蘭也由此名揚海內外。

政治

現任領導如下:

趙長滿縣委書記主持縣委全面工作,分管武裝工作。

何憲光[1] 縣委副書記、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政局、審計局、監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黑龍江依蘭經濟開發區。

徐錫成縣委副書記主管縣委日常工作、群團和信訪工作,協助書記抓好黨的建設工作。聯繫縣人大、縣政協和縣武裝部。分管縣委辦、群眾工作部、黨校、總工會、殘聯、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黨史辦、機關工委、統戰部、關工委、老促會、老科協。

丁長林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負責縣紀檢、監察、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主持縣紀檢委全面工作。

張樹文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主管縣政府日常工作。協助縣長管審計局、監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政府辦公室(民族宗教事務局、縣政府法制辦公室)、建設局、行政執法局、房產住宅局、人民防空辦公室、發展改革局(物價局)、民政局、司法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依蘭調查隊、省地震局依蘭地震台、機關事務管理局(五國城賓館)、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物業供熱辦、燃氣處。聯繫縣委、縣人大、縣政協、縣紀檢委、縣人武部;聯繫縣法院、縣檢察院;聯繫總工會、團縣委、婦聯、殘聯、關工委、工商聯、檔案局。負責本戰線信訪穩定和安全工作。

楊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負責全縣政法、社會穩定工作。主持縣委政法委全面工作。

張淑秋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負責全縣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主持縣委宣傳部全面工作。

肖茂嶺 縣委常委、武裝部部長

鍾兆斌[2]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負責縣委組織、幹部、黨建工作​​。主持縣委組織部全面工作,協助副書記抓好黨校工作,分管組織部、老幹部局。

飲食文化

依蘭的飲食文化極富盛名,如宮廷傳統菜餚,風味小吃、三餅(絲餅、餡餅、筋餅)、石板烤肉、尤其是那芳香四溢、淵遠至今的依蘭野味火鍋。據說徽欽二帝流放這裡,雖說也帶了廚子,但金人有令,他們不敢擅自烹飪。然而南胃北食,二帝吃不慣金人所做的那種半生不熟的野味,每每進食,苦不堪言,御廚便以給菜加熱為名,用銅鍋复而煮之。山珍野味煮其銅爐,代代相傳竟成了依蘭的一道絕妙的美食。

依蘭人愛穿、追求時尚,主要源自“依蘭出美女”。相傳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至五國頭城,帶來三千粉黛,一時間美人艷塞北,後竟有多數流落民間,她們的後代女兒家的千種嫵媚,萬種風情,就自然且天然了。依蘭美女多,敢穿、愛穿,崇尚服飾新潮司空見慣。

依蘭當地人的語言發音純正、標準,技巧運用得體,性格熱情、豪爽且彬彬有禮,你無論如何也不能否認它源於二帝北囚及其皇宮貴族們的那次大遷徙所產生的南北文化碰撞,由此而積澱出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更使這裡蜚聲中外。

類別 :[世界地區]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2.1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