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肇源縣

肇源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兩江左岸,長春、哈爾濱、大慶“金三角”的中心,隸屬於大慶市。幅員面積4,072.8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這是一個多民族縣份,21個民族在此辛勤勞作,共同創造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6500年前肇源大地就有人類活動,至今被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105處,其中有國家文物保護重點單位的“白金寶遺址”和在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小哈拉文化。歷史上,這裡曾為遼金腹地,元清王公世襲之所,既是遼國齊天皇后的故鄉,也是完顏阿骨打肇基王業之地。境內出土的大型猛獁象、水牛化石、披毛犀等珍貴文物國內外罕見。集蒙、藏、漢民族風格於一體的衍福寺雙塔雕塑形像生動,造型完美逼真,蘊蓄著豐富的文化特質。據“白金寶文化”等遺址發掘考證,商周時代縣境屬肅慎部。秦漢時為穢貊地。後漢三國時屬扶餘國,《後漢書》載“夫(音扶)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兩千里,本濊地也”。北魏時屬勿吉(音莫吉)國,“乃舊肅慎國也”。 ”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勿吉始稱林朝。“稅路分為七部,有票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白山部、黑水部”。黑水部以嫩江下游“大黑水”而得名。通古斯語為“郭爾羅斯”即今肇源縣之舊稱。唐·聖曆三年(698年)三月三十日,唐帝武則天下詔,將妹弱、契丹、突厥、室韋劃為四春、我縣境屬之。唐·開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諸路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開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軍。貞元年間(785——805年),役屬於渤海國,“不復與(唐)王會矣”。903年契丹夷離堇耶律阿保機北伐來境。由此,成為契丹人的“戌境內,居境外”之地。北府宰相蕭思溫在今民意鄉他什海古城建立頭下軍州(皇后店),隸屬上京道。金·收國元年(1115年),縣境劃屬西北路。延設郭爾羅斯、兀速、結石烈三個猛安。金·天會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於此”在出河店址建立“肇州”(今茂興鎮勒勒營子古城址),同時在其西北五里的莽海古城建始興縣。初隸屬上京路會寧府。海陵時(1149—1161年)“嘗為濟州支郡”。承安三年(1198年)肇州以“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為節鎮,軍名武興。 ”貞佑二年( 1214年)肇州置招討司。同年,成吉思汗在“裂士分封”中,我縣境為哈布圖哈薩爾的世襲封地的一部分。元·至元三十年( 1293年)七月,建立肇州(今肇東市四站鎮八里城古城)隸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內沿置兀速(霧松)、憨哈納思(郭爾羅斯)、乞里吉思(給石烈)三個部落。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罷肇州宣慰司,併入遼東道。元·元貞元年(1295年),“立肇州屯田萬戶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阿散領之”。元·延右三年,“置肇州女真千戶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東移,哈布圖哈薩爾的十六世孫布巴什惕那顏駐牧嫩江下游兩岸,號所部為“郭爾羅斯”。清·順治五年( 1648年)十二月二日,郭爾羅斯部酋長佈木巴被冊封為鎮國公爵,掌郭爾羅斯後旗扎薩克,此為旗治之始。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肇州廳,治所設在今肇源城。實行蒙漢分治。民國初,省以下設置沿襲清製,分為道、府、廳、州、縣。民國二年(1913)l月23日,奉大總統令廢府、廳、州,存道、縣由廳改縣後隸屬龍江道,肇州縣城設今肇源城,名稱肇州,3月20日執行。7月肇東分防廳晉升為縣,旗境東部為肇東縣,西部為肇州縣,蒙漢三個政權並存,繼續實行蒙漢分治。偽滿洲國屬黑龍江省。

1932年偽縣公署因洪水遷到薄荷窩堡,1934年又因洪水遷到“老城基”(今肇州址)。 1934年12月1日結束蒙漢分治,1935年郭爾羅斯後旗公署由四站老爺屯遷至肇源城,實行旗制。仍用郭爾羅斯後旗名稱,隸屬濱江省。 1945年12月20日,民主政府成立。郭爾羅斯後旗隸屬嫩江省,省會在齊齊哈爾。隸屬哈西專員公署。 1947年2月7日,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合併,稱黑嫩省,本旗屬第四專區,專署駐肇州縣。是年9月17日,撤銷黑嫩省,恢復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建制,本旗仍屬嫩江省。 1949年5月5日,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本旗隸屬之。 1954年8月1日,黑龍江省與松花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原署各縣旗皆屬之。 1956年4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郭爾羅斯後旗政府奉令改稱肇源縣。此為“肇源縣”之始。 1958年8月27日,肇源縣隸屬松花江專署。 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專署改為綏化專署,肇源縣隨屬。 1992年劃大慶市管轄。

經濟建設

經濟綜述

2012年,肇源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0億元,增長14.5%。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收入實現13.2億元和6.2億元,分別增長39%和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8億元,增長15.9%。油與非油經濟比重達到75: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6584元和10962元,分別增長18.5%和17.3%。

農業發展

肇源縣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松嫩平原腹地集糧牧漁油於一體的“塞北江南”、“魚米之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省產糧大縣、全省牧業大縣、全省漁業大縣和全省綠色食品基地縣。 2003年肇源縣糧食總產實現7.5億斤,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1億元,同比增長4.8%;農民人均純收入1,754元,同比增長1.5%。全縣牧業收入3.65億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2.4%;人均牧業收入597元,佔農民收入的34%。畜禽經濟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和農民增收的主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飼三元格局初步形成。糧經飼比例達到68:31:1。特色綠色作物發展到110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65%。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幾年來,累計完成造林13.8萬畝,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

科學發展觀指導肇源經濟快速發展。大力實施牧業富縣、工業強縣、生態美縣、油化立縣、依法治縣、人才興縣的發展戰略,規劃建設了大慶松花江工業園區、大慶肇源港橋經濟區、大慶新站糧食產業園區、大慶肇源皮革工業園區及肇源油氣化工園等“四區一園”經濟發展戰略新格局,形成以綠色食品、畜禽水產、皮革製品、石油化工四大主導產業,通過定點、定向、定位招商,以優越的位置、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誠招天下客商。

陸續引進了展華有限公司、瀋陽誠信制革廠、草原興發、吉泰集團、鴨鴨集團、大連金百味、北大荒米業等名企名牌落戶肇源。同時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發展對外貿易,“肇源製造”產品,蕃茄醬、葵花仁、草原興發肉食品、古龍貢米和北大荒精製米遠銷歐盟、中東、俄羅斯及東歐和東南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俄及東歐出口貿易發展前景廣闊。

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經濟發展描繪宏偉藍圖。牢牢把握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建設濱江港城的三大主題,堅定“轉一、進二、上三”進程的信心和決心,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核心抓園區”的總體思路,以產業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生態化為依托,以城鎮化為方向,加快縣級市建設進程,逐步實現松嫩流域富裕縣的目標。肇源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的快速的提升,已成為構築“南聯北開”對外開放格局的“黃金通道”,真正成為連接大慶、哈爾濱、長春三大城市的“金三角”。 “南移西擴、沿江發展”的城市定位和生態景觀格局,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有效載體。 “經營城市、經營生態、經營人才”的發展戰略和“一個項目一個政策包”的優惠條件,營造了寬鬆的投資環境,必將為有識之士投資辦廠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像上個世紀中葉著名作家劉白羽報導的那樣,肇源是《早晨的太陽》,她的未來正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

工業概況

肇源縣現有工業企業78家。培育壯大了畜禽、綠色食品、服裝加工和石油石化四個工業企業群,構築並形成了以食品工業為骨幹、油化工業為支撐、輕工和製造業為補充的工業經濟格局。規劃建設了松花江工業園區、新站民營經濟區、港橋經濟區三個工業園區。加快推進了大慶肇源皮革城和帥億生態示範城建設。

幾年來,通過實施項目牽動戰略,引進千萬元以上的大項目16個,累計到位資金20多億元。俄羅斯羅姆斯製衣、帥億集團、江西鴨鴨、吉林糖業、松拖製造、橋源化工、草原興發、完達山乳業、北大荒米業等實力企業和大慶皮革城建設項目相繼落戶肇源。 2003年,全縣全口徑工業產值完成154,301萬元,同比增長23.4%;增加值42,121萬元,同比增長31.1%;利稅8,841萬元,同比增長16.9%。

基礎建設

肇源縣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縣境內公路、水路、鐵路三路暢達。公路通車里程410公里。通(通遼)讓(讓胡路)線鐵路貫穿全境,與亞歐大陸橋連接。境內水路總長200公里,有“黃金水道”之稱。隨著松花江大橋和年吞吐量80萬噸的大慶肇源新港的建設,肇源的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提升,將真正成為大慶、哈爾濱、長春“金三角”和黑龍江西部大通道上的經貿重鎮。

松花江大橋建設始於2003年,將於2005年10月竣工,其引道全長143公里,向北平交肇新路、林肇路、明沈路經安達市接至哈大公路;向南經松原、長春、瀋陽入關。大慶肇源新港於2003年啟動建設,2004年年末將全部竣工。建成後,由大慶肇源新港經佳木斯、同江,一直到俄羅斯的廟街,駛入達旦海峽,直到日本海,“江海聯運”成為現實。全縣程控電話裝機5.61萬門,移動用戶已達4.9萬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2.36部。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累計發放社保、低保資金1.02億元。肇源縣納入低保對象16,114人,醫療保險參保面擴大,參保職工總數達到15,837人。 2003年,4,95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已開展保險業務37種,年承保金額11億元,賠付率達55.42%。

旅遊名勝

肇源縣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在境內綿延250公里的松嫩兩江左岸,既有悠久瑰麗的古代文化遺產,又有俊秀壯美的自然景觀,至今已發掘出古文化遺址105處,發現自然景觀20多處,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沿“黃金水道”分佈,從東至西遙相輝映,構畫出了龍江西部風格獨特的旅遊景觀。按其地理位置可劃分為三個景區。

東部景區以二站蓮花湖為中心,主要由蓮花湖、雙榆寺、玉皇輦、敖木台戰跡、望海屯古城等景點構成的蓮花湖景區。

蓮花湖原名蓮花泡。位於肇源縣城以東20公里的二站鎮蓮花泡村以南。她是更新世紀第四紀松花江改道後留下的一個新月湖,總佔地面積1,800多畝,水域面積150畝,花區面積105畝。蓮花湖,不僅花美、水美、風光美,而且還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

圍繞雙榆樹,有著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很早以前,天庭中有鎮中、鎮南、鎮北、鎮西、鎮東五大天王。其中的鎮中天王與蓮花仙子相愛,王母娘娘發現後大怒,她令人剝下二人的衣裳將他們打下凡塵。於是二人變成了這兩株赤身的啞樹。兩樹之間的古道,據說是王母娘娘用頭簪在他們之間劃下的,目的是讓車行人在其間日夜來往,以防止倆人暗中接近。也許真的是這個原因,這兩株老榆樹千百年來一直孤零零地站在那裡,沒有繁衍出他們的“後代”。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但是康熙帝來此觀賞祈禱到是事實。據清朝《扈從東巡日錄》記載:“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1682年5月3日),乙亥,冒雨登舟,溯松花江順流而下”,“風急浪湧,江流有聲,斷岸頹崖,悉生怪樹”。並面對焚香的百姓賦詩一首“人間悲歡天上有,眼前孤立啞木頭;可憐仙子無衣錦,香案虔心把何求?”雖然傳說無從考證,但1996年秋二站鎮蓮花村許多村民在雙榆樹下挖出了不少的古幣和銅鏡,其中有兩塊銅鏡上刻著裸體女像和古榆、白雲、玉兔,做工精細,形象逼真,由此推斷古榆樹下是一位很有地位的顯貴之墓。

過了蓮花湖東行就是望海屯古城遺址(古稱寧江州)。相傳這是金兀術妹妹的城池,在這裡曾與岳飛有過交戰。點將台。望海屯遺址已被定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區。

在蓮花湖以西,就是敖木台戰跡地。據肇源史志記載,1940年9月,我抗日聯軍十二支隊奉命攻打肇源縣城,十二支隊三十四大隊臨時在敖木台屯隱蔽一天,晚間再向肇源縣城靠近。不料早飯後,一隊日軍突然闖進屯內,與三十四大隊相遇,雙方展開了激戰。上午,雙方相持不下。下午敵人從公路運來包括砲兵在內的大量援軍,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我們的武器裝備和敵人比相差太遠。三十四大隊的傷亡很大,關大隊長、吳教導員都相繼犧牲,隊伍由聞訊趕來的支隊政委韓玉書指揮撤退。不幸的是韓玉書政委在指揮撤退時中彈犧牲。敖木台戰鬥中共有44位抗聯官兵殉難。敖木台戰跡地設有古碑、碑文,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在二站鎮與和平鄉之間,後歐力馬屯東,有一株濃蔭蔽天的千年古榆。榆樹樹圍7米多,多人才能環抱。樹高近二十米,枝葉繁茂翠綠,遮天蔽日濃蔭蓋地達百餘平方米。樹幹老態龍鍾,從側面看五根枝幹斜插碧空,宛如佛掌。掌心向天,五指垂蔭,恰似傘蓋,因此當地村民稱其為“玉皇輦”,古樹根部裸露如游龍四出,不少善男信女叩拜祈禱,奉為“神樹”。

中部景區也稱九龍旅遊區,主要由西海濕地生態旅遊區、小城風光、松花江、肇源碼頭、雞心灘、黑山、苗家亮子等自然景點構成。此區以鬆花江上風光為主,以鰉魚圈為中心,從聽魚、看魚、說魚、吃魚,展現松花江、嫩江交匯之地肇源縣獨特的魚文化。

"九龍"是指環繞肇源城周圍的老黑山、望青山、二龍山、四方山、吉興崗、木頭崗、敏字崗、代龍崗和黑崗子,"九龍"的名稱最初來源於民間傳說,傳說有一個風水先生認定肇源城周圍有九個土崗是"九龍"鎮守之地。後又有史書記載,清​​朝以"異時振興商務"為起見選擇"九龍"鎮守之地建立肇源城。 "九龍"的稱謂就此延續至今。

雞心灘位於肇源鎮南部,松花江左側,與黑山相依,沿水道距肇源港3.2公里,沙灘長2,600米,最寬處320米,面積65公頃,因形似雞心而得名金色的沙灘,碧綠的江水,天然的浴場構成純樸、秀麗的大自然中心。黑山,依據自身的地形地勢景色怡人,草木叢生,是天然的狩獵場所和洗浴場所。每至盛夏,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洗浴觀光,四季均有好獵者前來狩獵。

西海濕地生態旅遊區是九龍旅遊區的核心景點,是我縣2002年新開發的景點。這裡蒲草茂密、蘆葦蕩漾、蓮花盛開、百鳥翱翔、魚群泛波、稻穀飄香、水天一色、無限風光,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類別 :[世界地區]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