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崇陽縣

崇陽縣古稱宗陽,位於湖北省南陲,隸屬咸寧市,縣境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東界通山,南鄰通城及江西省修水,西接通城和湖南省臨湘,北連赤壁、咸安。 2001年,崇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08年,崇陽提琴戲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崇陽縣轄8鎮,4鄉。 2011年崇陽縣常駐人口總數為39.74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6‰。縣境東西最長61公里,南北最寬52公里,國土面積1968平方公里,折合295.2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1.06%,佔全市總面積的19.96%。縣府駐天城鎮。全縣通行方言為崇陽話(屬贛語大通片)。

歷史

崇陽曆史悠久,古為三苗國地,春秋時屬楚,秦時隸荊州長沙郡。西漢初屬下雋縣,縣治在境內台山暇心畈。兩漢、三國、兩晉及宋、齊、梁、陳、隋諸代,隸屬關係及轄區屢變,而下雋猶存。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置唐年縣。五代吳順義七年(公元927年)置宗陽縣。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始名崇陽縣,屬湖北路。元代,崇陽縣屬湖廣行省武昌路。明、清兩代,崇陽縣屬湖北省武昌府。中華民國時期,崇陽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

建國初,崇陽縣屬湖北省大冶地區。 1952年屬湖北省孝感地區。 1958年10月,崇陽、通城、通山合併為崇陽縣。 12月,通山析出。 1959年,孝感地區撤銷,崇陽改屬武漢市。 1961年12月,崇、通分治,恢復孝感地區,仍轄崇陽縣。 1965年,崇陽縣屬咸寧地區。 1998年,咸寧地區撤地建市,崇陽縣屬咸寧市。 [1]

地理

位置

崇陽縣位於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地處長江經濟開髮帶和106國道交匯區,武漢、長沙、?南昌三角經濟區域的中心地帶。縣城距省會武漢155公里,距長江、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不到20公里,武深高速(在建)從境內通過、106國道與杭瑞高速貫穿全境。東界通山,南鄰通城及江西省修水,西接通城和湖南省臨湘,北連赤壁、咸安。地跨北緯29°12'∼29°41',東經113°43'∼114°21'之間。 [2]

地形

崇陽縣境內地質構造處於江南古陸與淮陽古陸之間,屬淮陽“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的南西緣,靠近弧頂部位,地層分區屬大冶小區。境內廣泛出露沉積岩層,約佔總面積的90%,次為變質岩和少量侵入岩。 [2]

崇陽縣四面環山,峰巒疊嶂,地處大幕山、大湖山、大藥姑山之間,屬低山丘陵區。雋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匯集千溪萬壑,衝出瓶甕之喉的壺頭峽,流入赤壁境內陸水水庫。沿雋水及其支流下游兩岸,阡陌縱橫,田疇平沃,為中生代印支運動褶皺斷裂所造成的背斜軸部地塹式斷塊盆地,由南向北傾斜。河谷平畈,海拔高程在100米以下,面積66.5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2.56%;丘陵海拔高程在100∼500米間,面積198.35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67.19%;低山海拔高程在500∼1000米以上,面積30.2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0.25%。 [2]

氣候

崇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溫和多雨,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2006年,年平均氣溫18.3度,比歷年平均17.0度偏高1.3度。年極端最高溫度38.3度,出現在8月14日。最低氣溫-4.6度,出現在1月7日。年降水量1312.9毫米,比歷年平均值約偏少300毫米,出現了四場暴雨。全年雨日163天,雪日11天。年日照時數1668.5小時,與歷年平均值基本持平,光照充足。年蒸發量1584.5毫米,出現了中常伏旱和秋旱。 [2-3]

區劃

截至2010年底, 崇陽縣轄天城鎮、石城鎮、桂花泉鎮、白霓鎮、青山鎮、金塘鎮、路口鎮、沙坪鎮,8個鎮,銅鐘鄉、高梘鄉、港口鄉,肖嶺鄉4個鄉。 10個社區居委會、186個村民村委會。 [4]

序號

鄉鎮名稱

面積

序號

鄉鎮名稱

面積

01

天城鎮

02

石城鎮

03

桂花泉鎮

04

白霓鎮

類別 :[世界地區]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