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蠑螈(Rongyuan),又稱火蜥蜴,大鯢,娃娃魚,全世界大約有400多種,分屬有尾目下的10個科,包括北螈、蠑螈、大隱鰓鯢(一種大型的水棲蠑螈)。它們大部分棲息在淡水和沼澤地區,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蠑螈體全長61∼155毫米。頭部扁平;皮膚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粘膜相連,四肢細弱,指、趾無蹼;尾極側扁。生物特性

生理特徵

1.外形特徵

[1]先觀察蠑螈的外部形態,它由頭、頸、軀幹、四肢和尾5部分組成。它們的皮膚光滑而又粘性,尾巴很長,頭部很圓。有的蠑螈身體短小,成體全長6-15厘米;有的體型碩大,中國大蠑螈體型最大,體長可達1.5米。軀幹部背面中央有不顯著的脊溝,背和體側均呈呈黑色或灰黑色,有蠟光,腹面為朱紅色,有不規則的桔紅色斑塊, 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顯眼的模樣,皮膚上分佈著稍微突起的痣粒,有不規則的黑斑。

2.肢體特徵蠑螈的頸部不明顯,軀幹較扁,有4條腿,皮膚潮濕,四肢不太發達,前肢四指,後肢五趾,指(趾)間無蹼,尾側扁而長。蠑螈在水底和陸上用四肢爬行,在水中藉軀乾和尾能上能下不斷彎曲擺動而游泳。

3. 頭部特徵

蠑螈的頸部不明顯,軀幹較扁,四肢較發達,頭部扁平,吻端鈍圓,吻棱較明顯;其犁骨齒呈“”∧”形,有唇稽,唇褶較顯,皮膚較光滑,有小表粒。前頜骨1枚,鼻突中間無骨縫,上頜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遠。基舌軟骨有1對指狀突,2對角鰓骨均骨化或僅有1對骨化,上鰓骨僅1對。幼體有平衡枝,外鰓3對,羽狀;尾背鰭褶始自體前部,鰭褶低而平直。

4.尾部特徵

蠑螈都有尾巴,尾側扁而長。肛前部橘紅色,後半部黑色,皮膚裸露,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

5.視覺、食性

蠑螈的視覺較差,主要依靠嗅覺捕食,以蝌蚪、蛙、小魚,孑孓、水蚤等為食。蠑螈的四肢不發達,成體可分為水棲、陸棲和半水棲幾類。水棲類型在水中產卵,陸棲類型在繁殖時回到水中產卵,少數種類在潮濕的陸地產卵,朝鮮族後幼體要在水中發育成長。

6.雌雄區分:

蠑螈的雄體略小於雌體;雄體活潑靈敏,雌體腹部肥大,行動遲緩;雄體泄殖腔孔隆起,特別在生殖季節,雄性肛部肥大,肛裂大,孔裂長,有明顯絨毛狀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體的泄殖腔孔平伏,肛部呈丘狀隆起,肛裂短。孔裂短,無明顯乳突。

7.雌雄區別蠑螈的雌雄區分:雄體略小於雌體;雄體活潑靈敏,雌體腹部肥大,行動遲緩;雄體泄殖腔孔隆起,特別在生殖季節,孔裂長,有明顯絨毛狀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體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較短,無明顯乳突。蠑螈身體短小,有4條腿,皮膚潮濕,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顯眼的模樣。中國大蠑螈體型最大,體長可達1.5米。蠑螈都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

8.行為特徵

蠑螈無論在地表、樹上、或是地下都能用它們短短的四足十分緩慢地爬行。厲害的是,它們可以用前足或者趾尖在池塘底部泥濘不堪的表面上行走,借助擺動尾巴來加快行走速度。

9.防衛本領蠑螈大多體色鮮明美麗,因為它們是有毒的,它們就利用這種鮮豔奪目的顏色告誡來犯者,所以那些蠢蠢欲動的獵食動物就會敬而遠之了。當蛇向蠑螈發起進攻時,蠑螈的尾巴就會分泌出一種像膠一樣的物質,它們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頭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給粘住為止。

地域特徵

1.種群分佈

目前,世界上有幾百種蠑螈,分佈各地的潮濕環境中。其中有6種及亞種,均分佈於亞洲東部。日本有劍尾蠑螈和紅腹蠑螈兩種。中國有4種及亞種,以東方蠑螈分佈最廣,常見於華東和華中地區;藍尾蠑螈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見於貴州水城;楚雄亞種見於雲南中部;呈貢蠑螈僅見於雲南呈貢。

2. 生活習性

蠑螈屬動物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 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 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因為蠑螈的體表因半透性,而導致水份的散失,所以多數的蠑螈都棲活於潮濕的環境中,陸棲能力好一點的種類可以離水較遠,但生活的環境仍以潮濕的苔癬環境為主,至於那些如大鯢等對水份較為依賴的種類,則多偏好生活在低溫且水質清​​潔的環境中。

交配繁殖

1.求偶階段蠑螈在尋求配偶時,雄螈經常圍繞雌螈游動。雄蠑螈在排精之前,不斷地圍繞在雌蠑螈後面游動,用吻端觸及雌蠑螈的泄殖腔孔,時而觸及雌螈肛部,時而在頭前,彎曲頭部注視雌螈、同時將尾部向前彎曲急速抖動,如此反復多次,有的可持續數小時。

2.交配階段蠑螈雄雌間的交配行為亦相當特殊的,雄性個體會將其精液包在一個如膠囊般的精莢中,當雄螈把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團)排出體外,沉入水底粘附在附著物上時,雌螈緊隨雄螈前進,恰好使泄殖腔孔觸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將精包的精子納入泄殖腔內,會在短短的時間內由雌體吸入體中,以完成交配行為,精包膜遺留在附著物上。納精後的雌螈非常活躍,尾高舉與體成40度∼60度角,約1小時後才逐漸恢復常態。 3.受精階段兩棲動物一般是體外受精的,蠑螈很特別,它是體內受精。雌螈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了為止。在產卵時雌螈游至水面,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每次產卵多為1粒,產後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繼續產卵;一般每天產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產220餘粒,最多可達668粒。一般經 15∼25天孵出。即將孵出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1對細長的平衡枝。蠑螈是較好的實驗動物和觀賞動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蟲。 [2]

4.產卵階段雌蠑螈產卵很有意思,在產卵時,雌螈游至水面,先是在水中選擇水草的葉片,再用後肢將葉片夾攏,反複數次,最後將扁平的葉子卷成褶,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並包住泄殖腔孔,靜止3-5分鐘,受精卵即產出,包在葉內。雌蠑螈產卵後伏到水底,休息片刻又浮上來繼續產卵,一般每次僅產一枚卵。雌螈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了為止。出生的卵粒如青蛙卵,在外圍有如膠狀物質纏裹保護,以使幼體能安然的度過發育前期。一般經 5∼25天孵出。即將孵出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1對細長的平衡枝。而陸棲型與水棲型的交替則發生於部份的種類,因為棲息環境的改變而造成其外型與色彩上的改變。 5.孵化階段蠑螈所經歷的一系列幼態發育過程稱為蛻變。陸棲蠑螈在陸地產卵,幼蟲的發育發生在卵內。當幼仔孵化出來後,看上去就像成年的微縮版。水棲蠑螈在水中產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點,在水、氧和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受精卵經過多次有規律地分裂,卵變成小蝌蚪。孵化後成為像蝌蚪樣的幼蟲,經過2-3天,蝌蚪先長出一對前肢,以後又長出後肢,經過3-4個月,幼體完成,變成蠑螈

6.繁殖時限與溫度在自然界中生活的蠑螈,產卵期在3-4月間,以5月份產卵最多。室內飼養的東方蠑螈,由於室溫往往高於自然界溫度,產卵期要提前一個月左右。在2-3月間,平均氣溫的在10℃以上時,大腹便便的雌蠑螈便開始產卵,4月為盛期,以後逐漸減少。蠑螈是很害羞的動物,它們通常藏在潮濕的地方或水下,它們中許多種終生在水中生活,而另一些則完全生活在陸地上,甚至有些完全在潮濕黑暗的洞穴中生活。大多數的蠑螈,不管是在陸地上還是在水中生活,都要在水中繁殖。

飼養特色

飼養環境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