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纓甲科

簡介

中文名 纓甲科

拉丁名Ptiliidae Erichson, 1845 (= Trichopterygidae Erichson, 1845;Cephaloplectidae Sharp, 1882;Limulodidae Ganglbauer, 1899)

科屬鞘翅目Coleoptera 多食亞目Polyphaga 隱翅甲總科Staphylinoidea形態描述

體長0.35-2mm(通常0.5-1mm),卵形或狹長形;背腹比較平扁至極度平扁,體表被下彎毛。觸角長,第1和第2節膨大,第3和第8節細窄,第9至第11節形成不緊密的端錘(loose club);有時觸角為10節,索節較短,極少數情況下,也可為9節,並有一不明顯的端錘。觸角著生點隱藏式,有時生在一個凹窩內。下顎須粗面狀(aciculate),端節比次末節窄很多。前胸背板側邊完整。前足基節相互鄰接或狹窄分離,逐漸變化,具隱式基腹邊片,基節間的前胸腹板突起,明顯擴大,部分遮蓋基節;基節窩後方開口寬闊或狹窄,內側開放或關閉。中足基節相互鄰靠或狹窄分離,有時有一個比較擴大的基節間板(intercoxal plate)。鞘翅平截,露出1-3個腹節,緣折不明顯。後足基節鄰接至適度遠離,側面延伸達鞘翅;在內側半部有骨板,有​​時此板能完全蓋住後足。條狀後胸腹內骨退化或缺失。後翅多退化,通常只有3條翅脈或更少,周邊飾長毛。腿節有時膨大,並包容脛節。跗節2-2-2或3-3-3式,基部一節非常小。腹部可見6或7個腹節,節間膜質區無微骨片,基部數節背板膜質。雄器通常缺乏一個獨立的基片或側片。

幼蟲線條形(linear),兩側近於平行,骨化極其輕微,無明顯的背片和腹片。頭蓋縫於和臂不明顯,無單眼,極個別情況每側有一個單眼。上顎末端細長,近端部有齒或鋸齒列,臼葉狹窄,尖銳或鋸齒形,臼齒發達,瘤狀,有背腹兩列小齒(denticles)。下顎合顎葉末端稍分裂,具外顎葉的修飾(agaleal fring)。下顎須第2節上有指狀感覺器。尾須多為1節,但有時缺失。第10腹節有1個可伸縮的囊,囊上有1對臀鉤,氣門有時退化或缺失。

生物學描述

本科多發現於濕潤的有機物中,如藻葉層、腐木、真菌、糞便和水浸的沙礫中等。許多種類取食孢子,Nanosellini族的種類,微小狹長,棲居於簷狀菌(bracket fungi)的孢子管中。 Cephaloplectinae亞科是專性蟻客,取食蟻幼蟲的分泌物,經常和兵蟻在一起,騎在運動中的工蟻身上(Dybas 1976)。

分類及分佈

本科世界約有67個屬430種,多數屬於Ptiliinae亞科,少數特別特化的親蟻性種類屬於Cephaloplectinae亞科。中國台灣有分佈。

纓甲科-中國大陸新發現

中國動物學會會員、西北師大昆蟲動物學專家馬正學教授,日前帶領科研團隊在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昆蟲標本的採集活動時,在香山和麻武山樣區採集到的土壤樣品中,用乾漏斗分離獲得了中國大陸鞘翅目一新記錄科——纓甲科。並發表論文《A new record on Acrotrichis sp. in the Main Land of China》,即《中國大陸鞘翅目一新記錄記述》。

據文獻記載,中國僅在台灣省有纓甲科分佈,在大陸則無文獻記錄。由於該科昆蟲身體微小,多數生活在陰濕、富含腐殖質的表層土壤環境中。因此,研究該類昆蟲的分佈與種群數量對於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