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包蟲

概述

  感染途徑

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區及氣候寒冷、乾旱少雨的牧區及半農半牧區,以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內蒙古、陝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較為嚴重。包蟲主要來源於動物的排泄物,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式,在西藏被視為西藏第一癌症。   巨大肝包蟲患者

特徵[1] 蟲體呈淡紅色,長10~50厘米。成熟體節長7毫米,寬2~3毫米,呈長卵圓形,外觀如黃瓜籽。每個成熟節片含兩套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孔開口於體節兩側的中央部。蚤類及犬毛蝨為犬絛蟲的中間宿主,在其體內發育為似囊尾蚴。終宿主吞食了含似囊尾勘的蚤或蝨而被感染,在小腸內約經3週發育為成蟲。寄生於犬小腸內的絛蟲種類很多,不僅成蟲期對犬、貓的健康危害很大,而其幼蟲期大多以其他家畜(或人)作為中間宿主,嚴重危害家畜和人體健康。   顯微鏡下的包蟲

  包蟲

引發疾病

包蟲病又稱棘球蚴病,是人感染細粒棘球絛蟲(犬絛蟲)的幼蟲(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蟲病。 [2]

包蟲病是由棘球屬(Genus echinococcus)蟲種的幼蟲所致的疾病,蟲種有細粒棘球穎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絛蟲(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絛蟲(E. Vogeli Rausch)和少節棘球絛蟲(E. oligarthrus)。其形態、宿主和分佈地區略有不同,以細粒棘球絛蟲最為常見。

細粒棘球絛蟲長僅1.5∼6mm由一個頭節和3個體節組成。成蟲寄生於狗的小腸內,但狼狐、豺等野生動物亦可為其終宿主。蟲卵呈圓形有雙層胚膜,其形態與帶絛蟲蟲卵相似,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當蟲卵隨狗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牧場、畜舍蔬菜、土壤和飲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間宿主吞食後經胃而入十二指腸。經消化液的作用,六鉤蚴脫殼而出鑽入腸壁,隨血循環進入門靜脈系統,幼蟲大部被阻於肝臟發育成包蟲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經肺而散佈於全身各器官發育為包蟲囊。狗吞食含有包蟲囊的羊或其他中間宿主的內臟後,原頭蚴進入小腸腸壁隱窩內發育為成蟲(約經7∼8週)而完成其生活史多房棘球絛蟲的終末宿主以狐、狗為主,幼蟲(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間宿主囓齒動物或人體的肝臟[3]。

  腦棘球蚴病(包蟲)病理圖

  包蟲結構

包蟲病預防

1 按傳染病隔離,吃半流食或清淡食物。

  包蟲在體內循環

2 避免與狗密切接觸,或家犬定期驅蟲。

3 勤洗手,不飲生水,不食生菜。

常為患者就診時的首發症狀主要並發症為:

①囊腫穿破:肝包蟲囊可因外傷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時可誤診為急腹症,有劇烈腹痛伴休克繼而出現過敏症狀,因此,肝穿刺在肝包蟲病患者應視為嚴格的禁忌症包蟲囊腔內壓力甚高,穿刺後不僅發生囊液外漏、過敏性休克且可使原頭蚴種植於腹腔內而產生繼發性包蟲囊。囊腫破入肝內膽管,破碎囊皮引起膽管阻塞每導致膽絞痛與黃疸。

②感染:約1/5∼1/4肝包蟲囊有繼發感染,感染多來自膽道肺包蟲囊並發感染者亦頗常見。感染可促使包蟲死亡,但亦明顯加重病情。   棘球蚴

臨床表現

包蟲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蟲囊腫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蟲病。包蟲囊腫病主要傳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它家畜是中間宿主,因此本病在牧區多見,如我國的內蒙、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河北、四川等地。多房型包蟲病主要傳播是狼、狗、狐、而各種鼠類是中間宿主。建國後在青海、甘肅、四川和新疆等地陸續發現有此型包蟲病存在。人感染包蟲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觸狗、或處理狗、狼、狐皮而誤食蟲卵引起。蟲卵在人的胃、十二指腸內孵化,放出六鉤蚴,此幼蟲循門靜脈至肝,發生肝包蟲病;有時幼蟲通過肝臟,可達肺、腦、骨髓而致病。

肝包蟲病的發病原理是六鉤蚴在肝內、逐漸發育成一個有包膜的囊狀體,緩慢生長,逐漸擴大,其周圍組織因受壓而萎縮,形成一纖維組織層。囊的內壁向腔內生長出生髮囊,生髮囊的內壁長出頭節,此種頭節到達其它部位,便能發生繼發性的包囊。

多房型包蟲病幾乎都發生在肝內,本病最早被誤認為一種膠樣癌。以後才確定是多房棘球絛蟲引起的。肝泡球蚴包蟲囊腫通常是呈灰色,少數為灰黃色,質硬如軟骨,內有無數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綿狀。包囊呈浸潤性生長,不斷向外伸出囊泡。周圍無明顯的包膜,與宿主組織的分界不清。內容不含囊液而為豆腐渣樣的蚴體碎屑和小囊泡。後期蚴體因營養障礙中心部可變性壞死而溶解成膠凍狀液體,也可繼發感染而成膿性。泡球蚴具有類似肝癌在肝內擴散的傾向。包蟲可在人體生存數年至數十年不等。

包蟲囊腫的症狀視其寄生蟲部位、大小及有無並發症而異。肝包蟲病病情呈發展型。早期毫無症狀,當囊腫逐漸增大時,病人可有飽脹牽拽感,或肝區墜痛或鈍痛,若病灶中心溶解或膽管受壓梗阻可產生劇烈疼痛,如肝內囊腫靠近肝臟表面,則可於右上腹部漸漸隆起一腫塊,形圓而光滑,堅韌而有彈性感,可觸及液波感及震顫感。如包蟲囊腫體積甚大,壓迫消化道時,可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壓迫到膽道則可引起黃疸、皮膚瘙癢等。由於球蚴囊腫在肝內廣泛浸潤和轉移,患者常有貧血、消瘦、低熱及惡液質現象。如棘球蚴囊腫因外力而穿破,可有劇烈腹痛、休克、發熱、蕁麻疹等急性過敏性休克及急腹症,病情嚴重則可致死亡。

一、包蟲皮內試驗(卡松尼試驗)簡便而實用,陽性率約95%。試驗方法以囊液抗原0.1-0.2毫升注射前臂皮內,15-20分鐘後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呈紅色丘疹,直徑可達5厘米左右,並有偽足(即時反應)、2--2.5小時後消退;約12-24小時後繼以皮膚紅腫及硬結(延遲反應)持續1-3天。如病人血內有足量特異抗體,則抗原在皮內全被中和,不出現延遲反應。肝病及惡性腫瘤病人偶有假陽性反應。

二、B超檢查可發現圓形之無迴聲區,並可測定其部位、大小與數目。

三、同位素肝掃描 內有佔位性病變。   棘球蚴

四、X線檢查 右膈抬高。肝包蟲囊退化後X線平片示弧形鈣化影。

本病之診斷可根據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2.1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