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雍丘

明代文學家胡應麟認為:“古今人才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斯二者,獨魏陳思。”

曹植現存詩歌90餘篇,賦45篇,還有章、表、書、論、頌、碑、贊、銘等各種文體的著述。

站在詩人墓前,想到他41歲便如流星劃過天空,不免黯然。

傅文治先生說:“曹植墓被發現是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那年夏天,黃河決口,波濤湍急,曹植墓所在的土崗被大水包圍。冬天,大水退去,崗上出現一個巨大的洞,洞中有石門,從外面閂著。洞壁均塗成朱紅色或乳白色,正中豎一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墓側有一隧道,通向數里之外的長智(現長智鎮)。人們這才知道,曹植後來葬在這裡,有人捐資為曹植修了祠堂。”曹植墓被發現9年後,即1479年,邑人婁良(明正統七年進士,官至副都御使)告老還鄉,與當地人商議,重修了曹植祠。因原先祠堂廟宇面積太小,就平整土崗,填實土溝,建成祠堂一座,祭祀曹植。又修了大殿,以祈求皇帝萬壽無疆,賜福於民。還修了講堂、禪室、廂房、廚房,次第相連,氣勢宏偉。

到了明萬曆八年(1580年),侍御蘇民望看到曹植陵墓“僅存坯土,人畜踏踐,過者憫傷”,就做了個修復的批示。

時任通許縣令的王喬吳,在這一年的農曆三月十五至四月十六,用時一個月,重修了墓和陳思王陵祠,“建堂四楹,复宇重門,廣隘有度。龕主劂中,以妥以侑……繚外以周垣,扃以層關,栽植柏、槐、榆、柳,以為蔭翼。”但規模比百年前婁良所修,小了很多。

現在陵園內,還保留著一通王喬吳撰寫刻立的“通許縣創建陳思王陵祠記”石碑。

此後近五百年間,黃河幾經氾濫,祠堂、廟宇幾經廢修,泥沙淤塞,土崗幾乎成了平地。最後一次黃河發水,給墓北留下一個600多平方米的坑塘,形成東西北三面環水之勢,墓塚只剩下一個小土堆,東西寬20多米,南北長20多米,高3 .4米。

上世紀40年代,舊祠堂被拆除,於墓塚南部修建了一座小學,即如今的後七步小學。

通許縣文化局的陳維先生說:“現在的墓園是1998年省文物局撥出專款修的,圍牆從坑塘南沿將墓塚和坑塘隔開。2000年10月,曹植墓升為'省保',同時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三國旅遊熱線'重要景點。”

現在的曹植墓園,已非昔人吟詠的“欲訪遺踪披蔓草”、“蒿滿空祠雁響哀”那樣荒涼,但與墓主人赫赫聲名,還有點兒落差。

“狡兔三窟”成迷局

站在通許曹植墓前,讓人犯糊塗,曹植死在淮陽,那兒有一處“思陵塚”。山東省東阿縣魚山也有一處曹植​​墓,加上這一處,曹植夠得上“狡兔三窟”,這是怎麼回事?

先說河南淮陽城南三里的“思陵塚”。 232年二月,曹植“以陳四縣被封陳王,食邑3500戶”。當年11月,卒於此,留“思陵塚”。

曹植229年至232年間,被封東阿王,常登魚山,《三國志·曹植傳》稱:“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葬在魚山是他的遺囑。

曹植兩度被封在雍丘,在雍丘生活長達6年,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詩》誕生地,通許七步村也留下曹植墓。

三處說法,各有依據。但因為有《三國志·曹植傳》為依據,東阿好像更名正言順。

傅文治不認可這種說法:“正史有時也不足為憑。以曹操為例,據《三國志·魏武帝紀》及曹操的《遺令》,均明白地說是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但那兒未找到曹操墓,當地也無傳說。在曹操故鄉(今安徽亳州)卻盛傳亳州城四門出殯,曹操被埋72疑塚的故事。”

證別說之“偽”不如證自己之“實”。傅文治先生講述了他多年的“探索發現”。

我們前文已交代了明成化六年(1470年)曹植墓發現的全過程,因黃河決口墓穴才露出,顯示出墓主煞費苦心的“自我保護”心理。若是假墓,有無必要?

再從當時墓葬形制入手進一步考察,東漢以來,上層社會崇喪言孝,厚葬之風甚盛。曹操倡導薄葬,並身體力行,特地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選瘠薄土地,墓穴要深,不封土,不豎碑,不陪葬金銀。後七步村曹植墓的墓葬形制,與此基本相符。墓外無碑,墓中有一“石”,石上只有墓主名字。墓建在崗巒之中,隱於地下(崗內),不封土,符合“不封不豎”、墓穴深等規制要求。

真正引起傅文治興趣的,還是明代婁良的一段離奇記錄。

婁良在《重修觀音寺碑記》記載:“……門之南,深遠不敢入,其隧達於長智……”就是說,在大水沖出的洞穴中,密封得嚴嚴實實的曹植墓門的南側(或叫對面,因為墓坐北朝南),有一條很深很長的隧道,這條隧道一直通到四公里之外的長智。

這條隧道,1470年被發現,九年之後婁良撰寫碑記時,“今塚隧猶存”。墓塚與隧道,是婁良詢之所說和親眼所見。

再說婁良,通許人,幼家貧而孤,明正統七年(1442年)考中進士,官至副都御使,巡撫甘肅等地,後因年邁從甘肅涼州告老還鄉。他為官清廉,甘涼遠近軍民遮道泣送,追送數百里。返鄉後,居住在鄉下草屋,死後就葬在通許縣城東三里崗。傅文治認為:“婁良節操高尚,所撰碑記是真實可信的。”

明以後,還有資料印證隧道的存在。清詩人劉懿春在詩中寫道:“冥冥荒隧暮雲邊,歲月推移幾度年。”上世紀80年代,通許縣政府地名辦公室在編修《地名資料彙編、地名錄》時得知: “解放前長智學校東北角崗丘有一洞穴,極為深邃,據傳是曹植生前避難藏身的地方……”

傅文治對此進行調查後認為,堆積崗丘的土方來自挖掘四公里長的隧道,這條隧道的入口在曹植墓內,出口便是“長智學校東北角那個洞穴”。隧道的作用,應是用於修築曹植墓以及供曹植的後人祭奠曹植時行走的暗道。這樣才能保證曹植墓的隱蔽性。

曹植墓隧道有四公里長,不是小工程。如能保留,比安徽亳州曹操構築的地下運兵道更長。如果曹植墓僅是一座衣冠塚,如此大費周章,解釋不通。

由於明代隧道早毀,能證實此事的只有包括碑記在內的書證資料,長隧之謎,已成懸案。圍繞後七步村曹植墓存在的諸多謎團,只能有待將來的發現。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