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西風帶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西風帶

英文名稱:westerlies

定義:大約位於南、北半球的緯度35°∼65°之間的區域,該區域的空氣運動主要是由西向東,在對流層中上部和平流層下部尤其如此。地表附近,西風帶在南半球更為明顯。應用學科: 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佈

中文名稱:西風帶

外文名稱:subpolar westerlies;subtropical westerlies

地理位置:南北半球35°∼65°

氣候條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西風帶,又稱暴風圈、盛行西風帶,它位於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是赤道上空受熱上升的熱空氣,與極地上空的冷空氣交彙的地帶,極易形成氣旋,常常是一個氣旋未完另一個氣旋已經生成。大約位於南、北半球的緯度35°∼65°之間的區域,該區域的空氣運動主要是由西向東,在對流層中上部和平流層下部尤其如此。地表附近,西風帶在南半球更為明顯。在大陸西部由於西風帶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簡介

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大致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副高向副極地低壓散發出來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是在西風​​帶的盛行風。在其控制地區,西風一般比較強勁,海洋上風浪較大,陸地迎風坡地帶溫和多雨。

風力

西風帶的風力巨大和持久主要由於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地球自轉對空氣流動的方向起著主導作用,按大氣環流總的結構,中緯度的氣流是向極地輸送。也就是說,在北半球中緯度應為南風,南半球則為北風,但地球由西向東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永遠作用於前進方向的右側,由此相應地把南風轉變成西南風,北風改變成西北風,而偏向力是隨緯度增加而增大的,在中緯度這個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這是西風帶盛行西風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中緯度地區溫差大,熱量消耗也大,上下對流旺盛,引起強勁的大風。

氣候形成

緯度40至6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區,全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暖濕氣團的影響,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間,終年濕潤,氣溫年變化較小,冬不冷夏不熱,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區都屬於這種氣候。

形成特徵

徑向環流型

由大振幅的波動,甚至有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等組成的環流形勢。其冷暖氣團之間交換激烈,易產生大範圍異常天氣。阻塞高壓崩潰時,往往天氣發生激烈變化,寒潮爆發。故西風帶環流特徵對中、高緯度的天氣有重要意義。為了定量描述其特徵,一般採用一定範圍或整個半球的兩個緯度(如35∼55°N)間的高度差計算西風指數。西風強烈的緯向環流盛行時稱高指數,經向環流盛行時稱低指數。西風指數有3∼6週的循環,稱為指數循環。也有人認為循環的平均長度為24或28天。寒潮爆發一般均出現在低指效期。

緯向環流型

由振幅不大、移動緩慢的長波組成,以平直西風為主的環流形勢。盛行這種環流型時,西風帶一般受短波影響,天氣多變,不易產生寒潮天氣;

性質波動

南、北半球對流層中、上層環繞中高緯度的西風氣流。因不同尺度的波動和各種渦旋的疊加,通常呈波動狀態。主要存在3種性質不同的波動:

短波

波長1000公里左右,短波槽線和脊線位置隨高度向西傾斜較大,強度隨高度減弱;

超長波

波長8000公里,在5天平均或月平均圖上最明顯,其生成與海陸分佈及地形有關。西風帶中的各種渦旋,如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的生成、發展,都與波動有密切關係。

長波或稱行星波

波長3000∼8000公里左右,具有暖脊冷槽結構,有明顯季節變化。如北半球冬季平均有3個明顯的槽,分別位於亞洲東岸、美洲東岸和東北亞與北美洲間的白令海。槽間有3個較弱的高壓脊,它們構成西風帶的三波形勢。夏季西風帶顯著北移、波動以4個槽、4個脊為主,其強度比冬季顯著減弱,西風帶成為4波形勢;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