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曾慶存

姓名:曾慶存

國籍:中國

出生地:廣東省陽江市

出生日期:1935年5月4日職業:科學家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物理系

曾慶存,男,廣東陽江人,1935年5月4日生。著名大氣動力學家、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1984-1993)、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5-1993),1990年兼任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0年全國勞動模範,1989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人物簡​​介

曾慶存1935年5月生於廣東陽江市江城區崗列玉沙村,是地質學家曾慶豐的弟弟。 1956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61年在蘇聯科學院獲付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現任國際氣候和環境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還曾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1995~2000)。

貢獻

在大氣動力學、地球流體力學、數值天氣預告理論、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理論、計算數學、大氣遙感理論以及自然控制論等方面都有創造性的貢獻。首創半隱士差分法,提出最早的成功積分原始方程的方法,創立嚴格保持能量守恆從而完全克服非線性計算不穩定的差分格式,至今仍廣泛應用;建立了嚴謹的地轉適應過程理論;解決地球流體力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提出最佳信息層理論以合理地選擇遙感通道;他和他的研究集體設計的有中國創見的大氣環流模式、海洋環流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能成功地模擬出亞洲季風雨帶的推移、大洋環流和中國近海環流流系(如南海暖流等),成功地用來作我國跨季度旱澇預測;還成功地用數值方法模擬河湖沉積和三角洲發育過程。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四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個人著專著二部、合著多部;發表論文近百篇。培養出碩士和博士數十名。

介紹大氣

用詩的語言介紹大氣1979年12月的一天,北京西苑飯店,當曾慶存被中華總工會安排住在這個當時北京最豪華的地方時,他很是費解,怎麼可能把我評上勞模?

就這樣,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曾慶存成為“文革”後中國第一批勞模中的一員,當時他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而在當選之前,沒有任何人告訴過他有這麼回事。

如果聯繫到此前幾年曾慶存在大氣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也許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會獲此殊榮了。

相關事件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國的政治氣氛開始出現了一絲鬆動的跡象。也正是在這一年,5位知名的留美華人科學家回國訪問,曾慶存受邀參加了座談。早在3年前,周恩來總理提出中國要發展氣象衛星時,曾慶存就已經開始參與氣象衛星的整體規劃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一定的發言權。

在那次座談會上,中國第一航空風洞設計者張捷遷介紹了美國氣象衛星的發展趨勢,聽完後,曾慶存當場提出了他認為錯誤的地方,這讓在場的科學家無不感到意外。 “他們想,怎麼在中國還有人聽懂,而且還能指出其中的錯誤?” 也許是他的一席話引起了領導的注意,沒過多久,總參謀部氣象局就找到他,希望他能寫一本對氣象衛星工作有幫助的書。一年過後,名為《大氣紅外遙測原理》的書就出版了。雖然只是內部發行,但由於書的內容和觀點都很新穎,在學界還是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只要我能找得到的資料都看了,老實講,他們的水平很一般,國外的東西常常就事論事,我不是單單把它拿過來,而是有比較的。”曾慶存把遙感問題第一次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並由此一炮而紅。

緊接著,總參謀部氣象局又約他寫第二本書,是關於數值天氣預報的,可是就在這時,曾慶存病倒了,他的愛人、哥哥也都生了病。當時他們還要給老家寄錢,曾慶存一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這樣的日子足足持續了兩年,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前夕,病情才慢慢有些好轉。

組織關心

1978年是曾慶存命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自他的第二本書在這一年出版後,好運不斷降臨:他不僅由助理研究員被破格提升為研究員,而且還成為國家給知識分子發津貼的第一批受益者,拿的50塊錢是當時的最高標準,“只有4、5個人,陳景潤也是其中一個”。

剛開始,他不肯要,雖然家裡並不富裕,但由於他是留蘇回來的,工資比一般人多出11塊5。 “有很多工作做的比我好的,我憑什麼拿得比人家高這麼多。”那會兒,曾慶存感到惶恐不安,推遲了半年後才接受了上級的安排。

淡泊榮譽

此後,各種榮譽接踵而至,光是當年的科學大會上,他就有3項研究成果獲了獎。過了不到兩年,年僅45歲的曾慶存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在中國科學院的歷史上也並不多見。但是,這些榮譽和“勞模”稱號一樣,曾慶存一直都不怎麼看重,他看重的只有兩點:第一,在科學上水平是高的;第二個,國家能用上你的。 “這是最高的獎賞,比任何別的都強。”

當選為院士那年,曾慶存正在美國進行科學交流,這是自50年代雙方交流中斷之後,中美科學交流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恢復。 1984年,曾慶存當上所長之後,這樣的交流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公開化,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現在我們所在國際上是很有名的。”

雖然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大氣學家,但曾慶存的科研經費並不比別人多,“歷來都很少,甚至說少得可憐,我不是善於爭取經費的人,也不是善於活動的人。”1990年,他參加世界氣候大會,發現世界性氣候問題研究水平很高,如果中國不搞“會非常危險”。

於是他就給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寫信,最後也有關領導批復了,還立了項,但經費卻到了別人手裡。後來,還是在科委工作的錢其琛的女兒為他籌來了10萬塊錢搞這個項目,也正是這筆不起眼的錢,使得對中國氣候變暖的預測結果被收入了國際氣候變化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裡。

手術後

由於喉嚨動過兩次手術,曾慶存說起話來並不像以前那樣順暢,但身體的不適並沒能消減他對科研的熱情,雖70高齡,由他牽頭的重大課題仍有三四個。他喜歡詩歌,希望有一天,能出版一個科學和文學結合的書,用詩歌的方式來介紹大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8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