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學說

學說是指根據自己所學到的某方面知識並加以總結,而得出的最終結果。參見:國家學說、分權學說、鎖鑰學說、板塊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運氣學說、老莊學說、種質學說、取代學說、包圍學說、 達爾文學說、巴甫洛夫學說、基因學說、染色體學說、原子學說、氧化學說、燃素學說、擺動學說、歸還學說、佔領學說、信號學說等等。

釋義

詞目:學說

拼音:xúe shūo

基本解釋

[Theory;Doctrine;Teaching] 學術上自成系統的主張、理論

詳細解釋1.

見解;說法。魯迅《花邊文學·運命》:“然而他們(看相的)對於主顧,肯斷定他窮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學說又不能相一致。”

2.

學術上自成系統的主張、理論。章炳麟《文略》:“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我們的思辯中,有點正確的解釋。”

3.

照著樣子說;述說。 《金瓶梅詞話》第二一回:“丫頭學說:兩個(西門慶、吳月娘)說了一夜話,說他爹怎的跑著上房的。”《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老爺﹞忙問:'他升什麼官了?' 褚一官道:'這個官名兒,我學說不上來。'”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五:“但是要說他們完全沒有聽懂我所學說的那句話吧,好像也不見得。”孫犁《白洋淀紀事·看護》:“什麼病呀,你先和我學說學說,過幾天,我們的醫生就過來了。”

國家學說

關於國家的理論和思想體系。包括國家的起源、概念、本質、職能;國家的類型、形式、結構;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國家與革命的關係;治國安民的方略;以及國家發展規律等學說。國家學說是政治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自國家出現後,便逐漸產生了關於國家的理論和學說。古今中外各個時期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國家問題作過論述,隨著人類對國家認識的逐步深入,國家學說也逐步發展。但國家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國家理論具有強烈的階級性,一些國家理論往往帶有階級偏見。因此,長期以來國家理論很混亂,直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誕生後,才從根本上澄清了國家理論問題上的混亂。

分權學說

基本理論

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方國家政治制度藉以建立的理論指導。

起源

分權學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其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波里比阿、西塞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論述了政體的三要素,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可以說是分權學說的萌芽。繼亞里士多德之後談論分權學說的是波里比阿。他極力讚揚羅馬政體中的執政官、元老院、保民官三者的權力相互配合與製衡的原則,並認為這是羅馬興盛的主要原因。波里比阿發展了亞里士多的地分權學說。繼波里比阿之後闡述分權學說的是西塞羅,他的分權理論主要表述在《共和國》一書中。主張共和政體應兼備君主、貴族、平民三種政體的優點,是三者的互相結合和相互糾正。從政體的形勢與實現國家權力的三個部門之間的關係來說,西塞羅完全繼承了波里比阿的主張。

發展

此後,分權學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尤其在西歐中世紀幾乎銷聲匿跡。直到現代,資產階級作為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新興階級,才把分權理論發展成為一種比較完整的學說。其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洛克和法國的孟德斯鳩。洛克的分權理論主要表述在《政府論》一書中。他在該書下篇闢專章論述國家的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認為1、立法權是指制定法律的權力,是指如何運用國家的權力以保障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力。 2、執行權是執行法律的權力,是經常存在的負責執行被制定和繼續有效的法律。 3、對外權是指有關戰爭與和平、聯合與聯盟以及同國外的一切人士進行外交的權力。與此相對應,他認為議會是掌握立法權的機關,政府是掌握執行權的機關。洛克在他的分權理論中還論述立法權、執法權、對外權三者的地位和關係。認為,立法權高於一切,其它權力都是由它派生並受它支配的。但是,他並不認為立法權是毫無限制的,立法者不能以立法權廢除公民的財產權,也不能把立法權轉讓給他人。洛克的分權理論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但帶有妥協性,因為它承認國王的權力。洛克的分權理論在國家權力的劃分方面和很不科學。他對兩權之間的關係也只談到它們的權限分工,而沒有涉及它們之間的製衡。因此,洛克只是近代分權學說的開創者。近代分權學說的完成者是孟德斯鳩。他的分權理論主要表述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建立以權力置於權利的政治體制、馬忠、鄭觀應、陳熾等。他們通過接觸西方文化,片面地介紹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並加以宣傳和頌揚。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和梁啟超更為系統地介紹了分權學說。在分權學說方面還有自己獨特建樹的人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他把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發展為五權憲法,但在實踐中並未得到實施。至今,分權學說對中國的政治生活還有一定的影響。

鎖鑰學說

基本理論

是Dufour1844年在研究了雙翅目昆蟲外生殖器構造之後提出的一種解釋昆蟲種間機械隔離的學說,他認為昆蟲的雌、雄兩性外生殖器的相應構造如鎖鑰關係那樣嚴格吻合,不同種間的鎖鑰關係明顯不同。儘管150多年來有一些與該學說不太相符的研究結果,但生殖器的差異特別是雄性外生殖器的差異仍然是昆蟲分類學工作者判定物種的實用標準之一,連Mayret al.(1953)也認為“外生殖器是判定​​物種的最後訴庭”。

研究成果

從已研究的類群看,直翅目、半翅目(狹義)、蚤目及部分雙翅目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鎖鑰學說,如很多長蝽科Lygaeidae昆蟲的陽莖端具有很長生殖孔絲,在交配時,這根絲可以穿過雌蟲的陰道進入受精囊(spermatheca)中;東亞飛蝗的內陽莖在交配時亦可伸到雌蟲受精囊的近端部。但對鱗翅目、同翅目蚜蟲類及部分膜翅目的研究結果則不支持鎖鑰學說,表現為近緣種間雄性外生殖器的相似及雌性外生殖器分化程度甚小等。但這些結果大多是對非交配中雌雄個體的研究,很可能多是對陽莖未充分膨脹的情況下觀察的結果。如果能對交配中的種類進行系統研究,定會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

板塊構造

提出理論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2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