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馬赫

中文名:湯姆·馬赫

外文名:Tom Maher

別名:湯姆·梅爾

國籍:澳大利亞出生地:墨爾本

出生日期:1952年9月4日

運動項目:籃球

奧地利物理學家、生物學家

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1838年2月18日生於奇爾利茨。馬赫在研究氣體中物體的高速運動時,發現了激波。馬赫確定了以物速與聲速的比值(即馬赫數)為標準,來描述物體的超音速運動,在力學上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哲學上,馬赫是邏輯實證論者,並提出經驗主義。

奧地利科學家

人物生平

1838年2月18日,恩斯特·馬赫出生在希爾利茨(現屬捷克)的外公家,同日在附近圖拉斯接受洗禮。馬赫熱愛大自然,善於觀察和思考。 2歲的馬赫,在草地上奔跑,追逐下山的太陽,縱情享受著大自然的樂趣。 4、5歲時,父親帶他到維也納。在父親的因勢利導下,他7歲就迷戀上科學。並在父親的引導下做些實驗。 8歲時,聽父親給別的學生上代數課,他的理解能力竟跟14歲的孩子差不多。

9歲時,馬赫被送到僧侶主辦的文科中學讀書,接受古典的人文教育。但馬赫對“敬畏上帝乃是智慧之端”之類的格言毫無興趣,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也有困難,只好在教會學校“沒有天賦”的評語下回了家。父親下決心把兒子培養成人,親自給他上希臘文、拉丁文、現代語言、歷史、幾何和其他課程。馬赫請父親允許他去學木匠這門手藝。得到應允後,他便在鄰近的一位熟練的木工師傅那裡學做細木活,達兩年多的時間。他充分享受著雙手勞動的愉悅,對這段時光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晚上疲倦時,坐在散發著香味的木堆上,設想未來的機器,如飛機之類的東西,真是心曠神怡。

1853年,15歲的馬赫通過入學考試,進入克雷姆錫爾高級文科中學學習。他對宗教祈禱訓練反感,而對數學和科學頗感興趣,對博物學老師尤其稱道,對拉馬克的進化論和康德—拉普拉斯的宇宙形成學說很有興趣。

1855年,馬赫進入維也納大學,專修他所喜愛的數學和物理學。聘請家庭教師,學習微積分。 1860年,馬赫參加了“按照中世紀方式”舉行的考試並獲得博士學位。在大學教學中,馬赫把物理學應用於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為後來提出的哲學觀點打下堅實的基礎。馬赫之所以把這三門學科統一起來,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馬赫對費希納定律的數學形式,即感覺的大小與對它的刺激的對數成正比提出疑問。通過研究,馬赫證實:“物理的”刺激和“心理的”反應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對數的,而只是正比關係,並且它並不服從嚴格的數學測量。第二,著名物理學家亥姆霍茲和博伊斯—雷蒙在生理學和心理學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給馬赫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三,傑出的腦生理學家布呂克的講演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馬赫把他們的精華進一步加以提煉,形成自己的觀點,在1862年—1864年間作了一系列講演,其中有的在一些雜誌上發表,有的通過專著出版。

1864年,馬赫被任命為數學教授。 1864年—1867年間他講授數學、物理學、生理學和心理學,並在這些學科的交叉領域獲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例如,他曾發現後來被稱為馬赫帶的生理現象,即人的眼睛有一種傾向,一個帶有不規則的錐形黑色缺口的白色圓盤,在其旋轉時,形成亮帶和暗帶,而不是想像的那樣亮度連續變化。馬赫還寫了五篇文章,認為這種奇怪的帶反映了神經抑制,它不是完全“主觀”的印象。

1865年,馬赫在費希納的雜誌上撰文證明,經驗的整體不只是知覺部分之和。在近、現代心理學的著作中,把馬赫列為格式塔心理學或稱完形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1867年,馬赫任布拉格大學物理教授。以後分別擔任布拉格大學和德語大學校長。除了行政職務,還在力學、聲學、光學、熱學、流動力學以及電學等許多方面有重要建樹。他提出了超聲學原理和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赫數。馬赫數成為流體力學中的一個常用概念,即物體(如飛機)在流體中的運動速度與聲音在流體中的速度之比。以M表示,當M=1時,形成衝擊波,M>1時是超音速運動,M<1時是亞音速運動。

學術研究

馬赫一生主要致力於實驗物理學和哲學的研究。發表過100多篇關於力學、聲學和光學的研​​究論文和報告。他研究物體在氣體中高速運動時,發現了激波。確定了以物速與聲速的比值(即馬赫數)為標準,來描述物體的超聲速運動。馬赫效應、馬赫波、馬赫角等這些以馬赫命名的術語,在空氣動力學中廣泛使用,這是​​馬赫在力學上的歷史性貢獻。他首先用儀器演示聲學多普勒效應,提出過N維原子理論等。

馬赫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通過對科學的歷史考察和科學方法論的分析,寫過幾本富有濃厚認識論色彩和歷了史觀點的著作,其中以1883年《力學及其發展的批判歷史概論》(簡稱《力學史評》 )這部著作影響最大,對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在書中對牛頓的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批判以及對慣性的理解,對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起過積極的作用,成為後者寫出引力場方程的依據。後來愛因斯坦把他的這一思想稱為馬赫原理。馬赫的科學認識論曾在自然科學家中產生過強烈的反響,受其影響的科學家最著名的是愛因斯坦和布里奇曼以及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一些物理學家。

馬赫還寫過再版20次使用40年的《大學生物理學教程》(1891)和《中學生低年級自然科學課本》(1886),是有名的物理學教育家。

馬赫在哲學上是唯心主義的邏輯實證論者。他否認氣體動理論和原子、分子的真實牲。對此,玻耳茲曼有過尖銳的批評。列寧在《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也批判了馬赫的唯心主義觀點。

主要著作

《力學及其發展的批判歷史概論》(簡稱《力學史評》)

《大學生物理學教程》(1891)

《中學生低年級自然科學課本》(1886)

《力學及其發展的批判歷史概論》

《認識與謬誤》

《感覺的分析》.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