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伊州

隋代置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 城八縣。

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為汝州。唐時汝州為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唐代置

唐在今新疆境內所置三州之一。領伊吾、柔遠、納職三縣,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貞觀四年(630)初置時名“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寶、至德時改名伊吾郡。

伊州地處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沙州(今甘肅敦煌縣城西)與西州之間,是戈壁灘上一片較大的綠洲,農業開發較早。東漢明帝時擊敗匈奴,取其伊吾盧地,築伊吾屯城,置“宜禾都尉”,於此屯田。此後,大多為屯田鎮兵所居住。隋朝在伊吾屯城之東新築伊吾城,為伊吾郡郡治。隋末又為雜胡所據,依附於西突厥。貞觀四年,唐派西北道安撫大使李大亮運去糧食,對伊吾地區雜胡進行招慰,伊吾城主石萬年以伊吾等七城歸唐,唐因此置州。

伊州居民除漢人外,有西突厥、昭武九姓及雜胡,最多時達萬餘口。景龍四年(710)唐置伊吾軍,駐兵三千,馬三百匹。先天二年(713)隸屬於駐北庭都護府的伊西北庭節度使。為了補充給養,伊吾軍在這裡進行了營田。代宗寶應元年(762)伊州陷於吐蕃。宣宗大中四年(850)沙州張議潮收復此地,重建伊州。

羽田亨著,萬斯年譯:《唐光啟元年寫本沙川、伊州地志殘卷考》,《唐代文獻叢考》,商務印書館,北京,1957。

伊州歌

——蓋嘉運

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二,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治梁縣(在今汝州市西),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等縣。隋煬帝大業元年改伊州為汝州。三年改襄城郡。公元621年,唐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34年,又改伊州為汝州。

史料記載

伊州,伊吾。下。開元戶一千七百二十九。鄉七。

禹貢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稱昆吾,週穆王伐西戎,昆吾獻赤刀,後轉為伊吾,週衰,戎、狄雜居涇、渭之北伊吾之地。又為匈奴所得,及秦始皇攘戎、狄,築長城以界中國。漢武帝時,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為四郡,據兩關焉。兩關,即陽關、玉門也。

王莽時,地屬匈奴。後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為屯田兵鎮之所,未為郡縣。後復為匈奴所得,自建武至於孝和,三通三絕。

至順帝時,以伊吾舊亮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開設屯田,如故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至魏立伊吾縣,晉立伊吾都尉,並寄理敦煌北界,又為群胡居焉。貞觀四年,胡等慕化內附,於其地置伊州。

州境:東西一千一十五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千四百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東南取莫賀磧路至瓜州九百里。正南微東至沙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刀,陰牙角。

管縣三:伊吾,柔遠,納職。

伊吾縣,下。郭下。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

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羅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

咸池海,在縣南三百里。週回百餘里。州東北四澗水並南流,至州南七八里合流為一水。側近皆有良田。

柔遠縣,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貞觀四年置。縣東有柔遠故鎮,因以為名,兼置守捉。

天山,在縣北二十里。

柳谷水,有東西二源,出縣東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

納職縣,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貞觀四年置。其城鄯人所立,胡謂鄯善為納職,因中縣焉。後漢明帝曾於此置宜禾都尉。

俱密山,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山北二十里正抵蒲類海。其蒲類海,後漢桓帝時,匈奴呼衍王寇伊吾,司馬毛愷遣吏兵五百人與戰,悉為所沒,即此海也。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