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王羲之

中文名:王羲之

別名:王右軍、王會稽

出生地:瑯琊(今山東臨沂)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書法

代表作品:《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

所處時代:東晉

稱號:書聖

後世子孫:王獻之等

王羲之,中國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人物簡​​介

王羲之(約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人。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瑯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 《世說新語》裡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 [1]

王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鑒相中為“東床快婿”。初為秘書郎,後由征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為官。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公元345-347年),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撫州市臨川區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 “文革”期間,墨池遭毀。 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2]

王羲之擅長書法,少從衛夫人衛鑠(王羲之的大姨媽)學書法,庾翼在荊州見時人競習王羲之書體,不以為然說:"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3]

後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草書《初月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 [1]

家族背景

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瑯琊國王氏望族,經王覽(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曠(約274年-328年)時,兩晉(266年-316年),發生“八王之亂”(290年-306年),歷16年,死30萬人。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在五胡侵魯,瑯琊危急,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

王羲之父王曠為避戰亂,攜家眷於300年來江南吳地、江南洛社鄉下定居,為官江南,任丹陽太守、安東將軍的參軍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長沙王司馬乂殺山東齊王司馬冏時,王曠全家均已避亂南下,遷居山陰(紹興),並上奏朝廷,建議晉室南遷。

公元303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曠的夫人在江南洛社(今江蘇無錫市洛社鎮)家內生下第二個兒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曠的弟弟王廙當了侄兒王羲之的啟蒙老師。王廙文武全才,被譽為“過江書畫第一”。

王羲之童年時代,常隨母親從鄉下到無錫城裡看望堂伯父王導,深受王導寵愛。 309年,王曠率軍北上、馳援并州,全軍覆沒,被劉聰俘虜。王羲之在無錫家中學習父親《筆論》,書法大有長進。並隨母常去建鄴走親訪友。 316年,小有名氣的王羲之作客尚書左僕射週顗(269年-322年)家,宴席上週顗面對四坐贈牛心於羲之。 316年司馬鄴出降匈奴,西晉亡。 317年,劉聰殺司馬鄴,在建鄴,瑯琊王司馬睿即晉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稱東晉,拜王導為右軍將軍兼揚州刺史,監督江南諸軍事。 318年東晉元帝司馬睿大興元年,拜王導為丞相,封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優憤而亡,終年58歲。這年王敦(王羲之的另一個堂伯)攻建康,殺週顗。征西將軍庚亮因見王羲之《答家兄書》,嘆服之極,並與羲之書云:“……煥若神明,頓還舊觀”並請為參軍,累遷長史。亮臨行前,上疏朝廷,稱羲之貴有鑑裁。不久王羲之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離開無錫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卻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殺。不能上任,憤怒之餘,遊歷廬山之後就返家,並辭官,此年,王敦謀反,攻建康,後病亡。公元326年,王羲之在鄉下家中閒居習字,經母親勸說去建康探親,臨時寄居在烏衣巷王導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導為司徒。車騎將軍郗鑒領徐州刺史駐守京口(鎮江),此時剛平定王敦之亂不久,出於政治原因,與王導拉關係,實行王郗聯姻,派家丁上門求婿,步入​​東廂,發生“坦腹東床”的故事。 [4]

生平經歷

相聚蘭亭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5]

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44.21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