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古名“拉古薩”。克羅地亞東南部港口城市,最大旅遊中心和療養勝地。位於風景綺麗、氣候宜人的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島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紀風貌的古城。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城市擁有43,770 名居民。建於公元七世紀。中世紀為杜布羅夫尼克城市共和國中心,在亞得里亞海和東西方貿易中起過重要的中轉站的作用。 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簡介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古名拉古薩,Ragusa)是克羅地亞東南部港口,位於亞得里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頂端,是亞得里亞海濱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也是杜布羅夫尼克-奈雷特瓦縣的海港與行政中心,根據200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杜布羅夫尼克擁有43,770 名居民,相比於1991年的49,728 人有所下降, 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杜布羅夫尼克城的繁榮依靠的是海上貿易,在中世紀時期,杜布羅夫尼克作為拉古薩共和國的首都(拉古薩共和國和威尼斯、熱那亞、比薩和阿馬爾菲一起都被稱為航海共和國,借指航海貿易在這些城市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唯一一個在亞得里亞海東岸地區與威尼斯共和國競爭的國家,在城市的財力與出色的外交技巧的支持下,城市發展到了一個不尋常的高度,尤其在15-16世紀之間。然而在1970年,為了響應南斯拉夫政府的號召達到避免城市為戰爭毀壞的目的而解除了軍備,導致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城市遭到以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軍的進攻,進攻時間長達7個月,城市遭到砲彈的嚴重毀壞。 1815年城市被奧匈帝國占領,1918年歸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鐵路通薩拉熱窩、貝爾格萊德等地。工業有食品、絲綢、皮革工藝品等。多教堂、鐘樓、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和藝術珍品。有海濱浴場、療養院。每年夏季在此舉行“杜布羅夫尼克之夏”戲劇節。

名稱由來

在克羅地亞語裡,城市的名稱是杜布羅夫尼克( Dubrovnik),而在意大利語裡,城市的名稱則是拉古薩( Ragusa)。城市歷史上在希臘語的名稱是萊伊亞(Raiyia,Ραυγια)或者拉古薩(Ragousa,Ραγουσα)。現在城市的克羅地亞語名稱是在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之後由南斯拉夫王國官方承認並授權通過的,而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到杜布羅夫尼克的是12世紀城市與波斯尼亞國王庫林簽訂的條約中出現的。

歷史沿革

歷史學研究表明拉古薩共和國於公元7世紀建立於一個名叫勞斯(Laus)的石島上,這里為來自鄰近埃皮道魯斯城的達爾馬提亞難民提供了庇護所,最開始建立城市的羅馬人與達爾馬提亞人在斯拉夫人入侵之後紛紛逃逸。而最近出現的另一種理論,則是基於新的考古學發現。在一座8世紀起就作為城市城牆一部分的拜占庭教堂內發現的物品與傳統的理論相悖,拜占庭教堂的大小清楚的顯示那個時代有相當大的移民潮出現,而越來越多的科學團體支持這種理論-拉古薩的建城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了,而通過近來在杜布羅夫尼克出土的越來越多的古希臘陶器則更有力的支持了這種希臘建城理論,而同樣,在城市主要道路下鑽孔發現天然的沙子,反駁了城市建立在勞斯島這樣一座石島上的理論。

安東·尼切蒂奇博士在他的《杜布羅夫尼克港的歷史》(克羅地亞語:Povijest dubrovačke luke)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杜布羅夫尼克是如何被希臘水手建立起來的。而這個理論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那個時代的船隻每天可以航行的距離在45-50海裡,而且需要停泊在沙灘海岸邊以便在夜晚餘下的時間舀出船裡的水。而理想的棲息地又要求在附近有乾淨的水源,這兩個條件杜布羅夫尼克都具備,並且它正好處於兩個已知的古希臘人定居點布德瓦與科爾丘拉的距離中點上(兩地之間的距離為95海裡)。

在東哥特王國滅亡之後,城市處於東羅馬帝國的保護之下,雖然這時城市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城邦,並且積極的與周圍的塞爾維亞濱海城市相交往。在十字軍東征之後,城市在1205-1358年處於威尼斯的統治之下,那時威尼斯已經在所有的達爾馬提亞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機構。在1358年締結的《扎達爾和平條約》中,拉古薩作為匈牙利王國的附屬國獲得了相對的獨立。

從14世紀到1808年,城市一直處於自主管理之中,而在15-16世紀,城市達到了它的巔峰時期,那時它的實力可以與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的海洋共和國一較高下。

幾個世紀以來,拉古薩都與其他亞得里亞海的海洋共和國聯盟與威尼斯共和國進行競爭,這個聯盟也使安科納與拉古薩這兩個在亞得里亞海相對而望的城市共同對抗威尼斯人將亞得里亞海變為威尼斯灣(也就是直接或者間接控制亞得里亞海各大港口)的企圖。安科納和拉古薩之間發展了一條非傳統貿易線路(不同於威尼斯的威尼斯-德國-奧地利的傳統線路),這條線路起自東方,經拉古薩與安科納,吸引了佛羅倫薩加入並最終使貨物運抵佛蘭德斯。

早在1272年,拉古薩共和國就創建了自己的法律,法律融合了羅馬的法律,並結合當地的風俗。法律還包含了城市發展計劃和因衛生原因所建立了檢疫制度。

拉古薩共和國很早就接受了現代的法律和政治結構,而1301年,城市的第一家藥店的開張也讓城市的醫療水平開始為人所知,1317年曾因為各種原因藥店停業一年。 1347年,城市開放了它的第一所救濟院,第一所醫院(拉扎雷特醫院)於1377年建立,奴隸貿易在1418年被廢除,1432年開辦了第一家孤兒院,一處長20公里的供水系統在1436年建成。

城市被當地有著拉丁-達爾馬提亞血統的貴族統治,並建立了兩級城市議會,如同那個時代其他的國家一樣,它們維持著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早在15世紀城市就廢除了奴隸貿易並宣揚自由的寶貴。幾個世紀以來,拉古薩共和國成功的維護了它在威尼斯共和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兩大強敵之間的生存空間並保持了自己穩定的統治。

城市居民所說的語言主要是拉丁-達爾馬提亞語和克羅地亞語,而自11世紀後逐漸定居城市的普通居民開始一點點的用克羅地亞語替代達爾馬提亞語。城市的貴族們都擁有拉丁血統,而直到17世紀,城市人口主要還是以拉丁人為主,但之後隨著周圍地區的克羅地亞人遷入城市,城市民族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意大利語與威尼斯方言成為了拉古薩共和國文化和貿易的重要語言,從1472年到共和國滅亡,意大利語取代了拉丁語成為城市的官方語言,同時,由於與附近和平共處的斯拉夫民族交流增多,並且受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化的熏陶,拉古薩也成為克羅地亞文學的搖籃。

城市的經濟與財富一部分得益於自身的開發與發展,但最主要還是來自於海上貿易,在出色的外交技巧的幫助下,拉古薩的商人們自由的通行於陸地和海洋,城市擁有數量巨大的商船隊航行於世界各地。在從印度到美洲的航行中,拉古薩商人們也找到了一些定居點,並將他們的文化與植物也帶到了這些地方。他們成功的一個關鍵並不在於征服,而在一面書寫著拉丁語自由(Libertas)於顯著位​​置的白色旗幟的引導下進行貿易和航行。而這面旗幟是在1418年城市正式廢除奴隸貿易後被採用的。

許多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塞法迪猶太人被城市所吸引。 1544年5月,一艘滿載著葡萄牙難民的船隻在城市停靠。就像巴爾薩澤·德·法里亞對約翰國王所匯報的那樣,這些難民在城市里工作,而在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火砲與鍾表工匠伊万·拉布利亞寧(原葡萄牙教師,本名約翰內斯·巴普蒂斯塔·阿本西斯·德·拉·托萊)就在這批難民當中。

在經歷了地中海貿易危機和奪去5000名市民生命並將城市大部分建築夷為平地的1667年大地震後,城市開始走向衰落,1699年,城市更是將奈烏姆出售給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避免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與前進的威尼斯共和國軍隊的戰爭中去。如今這塊土地屬於波黑,並且是波黑唯一的出海口。

1806年,城市向拿破崙軍隊投降,因為這是唯一的結束俄國與黑山聯合艦隊對城市長達一個月時間圍攻的辦法(在被圍攻期間3000枚火砲砲彈落到城市)。起初拿破崙只是要求他的部隊能自由通過這座城市,許諾不會佔領此處,並強調法國人是拉古薩居民的朋友,然而,法軍隨後封鎖了港口,迫使拉古薩共和國政府投降並讓法軍進入城市。這天,城牆上所有的旗幟與城徽全部被塗成黑色作為悲傷的標記。 1808年,法國馬爾蒙元帥廢除了共和國並首先將其併入拿破崙控制下的意大利王國,不久又將城市納入法國控制的伊利里亞省的管轄範圍。

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之後,哈布斯堡王朝獲得了這些省份,新的帝國行​​政管理機構建立起來了,擁有自己的議會並定都扎達爾的達爾馬提亞王國建立起來。整個十九世紀都受在議會中占主導地位的自治黨與人民黨引入了一系列修改法案以加強中央集權,儘管這些法案生效緩慢,但機構、稅務、宗教、教育和貿易結構都按新法案建立起來。而對於不幸的當地居民來說,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本來是打算刺激經濟的發展的,但結果證實是失敗的,並且一旦拿破崙戰爭所導致的個人、政治和經濟創傷被克服後,新的政治組織開始在這一地區形成,這些組織要求在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進行政治重組。

有缺陷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行政體係與新的拒絕面向大眾的民族主義組織,這兩種力量的整合,創造了一個特別令人費解的問題。對於達爾馬提亞來說,它是由講德語的、中央集權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一個省。同時能說兩種語言的(主要是克羅地亞語與意大利語)精英控制了佔人口多數的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人與人數較少的(不超過300人)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

1815年,前拉古薩共和國政府的貴族們聚集在一起,最後一次在莫科希察的列特尼科瓦茨開會,然而這一次貴族們為重建拉古薩共和國的所做的巨大努力也付之東流,因為自共和國滅亡後,絕大多數貴族被奧地利帝國驗證了身份。

1832年,西吉斯蒙多·蓋塔爾迪-貢多拉被選為拉古薩行政長官,在這座城市他執政13年,奧地利政府因此授予他男爵頭銜。

拉法埃萊·波扎(1828-1890)伯爵、法學博士在1869年第一次被選為拉古薩行政長官,而在1872、1875、1882、1884年的四次選舉中他也都獲得勝利,而他也在1870年和1876年兩次被選入達爾馬提亞議會任職。 1882年斯普利特民族主義者的獲勝在丘爾佐拉和拉古薩地區造成了強烈的反響。這些也得到了拉古薩市長拉法埃萊·波扎和杜布羅夫尼克的國民閱讀俱樂部、杜布羅夫尼克工人協會和作者署名為“斯洛維納茨”的評論文章的支持和歡迎。而在庫納區和奧雷比奇區,特別是在奧雷比奇區,甚至在斯普利特之前就建立了民族政府。

奧地利與後來的奧匈帝國的統治持續了一個世紀還多,並且城市那時所處的氣氛就如同那時世界大國所信奉的格言:劃分與統治。在政黨方面,奧地利對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人口的分化政策充分體現出來,如克羅地亞人民黨與代表意大利族利益的自治黨。

1889年,塞爾維亞天主教徒集會支持自治黨侯選人弗朗西斯科·蓋塔爾迪-貢多拉男爵與人民黨的弗拉霍·德·朱利競選排上日程的達爾馬提亞地區領導人選舉。接下來幾年當地政府的選舉,弗朗西斯科·蓋塔爾迪-貢多拉和他的自治黨贏得了杜布羅夫尼克市長選舉,他一直在市長的位置上直到1899年去世,而人民黨聯盟在1894年5月27日重新贏得了選舉。弗朗西斯科·蓋塔爾迪-貢多拉在1890年12月4日建立了城市集郵協會。

隨著1918年奧匈帝國的崩潰,城市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而城市的名稱也正式從拉古薩變為杜布羅夫尼克。

1921年,達爾馬提亞政治家、人民黨的領導人之一佩羅·欽格里亞去世,享年84歲。由於他的努力,使得人民黨與一些右翼黨派在1905年合併成為一個克羅地亞政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杜布羅夫尼克成為納粹德國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的一部分,起初城市由意大利軍隊佔領,1943年9月8日後,德軍進入城市。 1944年10月,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游擊隊進入城市,隨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建立,杜布羅夫尼克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一部分。而在游擊隊進入杜布羅夫尼克之後,對於同納粹和意大利合作的敵對分子及天主教神父進行了清除,78名敵對分子被處決。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