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金門砲戰

名稱:八二三砲戰

地點:金門及其周邊

時間: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

參戰方:大陸,台灣金門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台灣稱八二三砲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砲擊為主要的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開戰原因歷來有數種說法,有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此次砲擊係為攻取金門而發動之戰役,也有謂開戰不為攻取金門而是為防止台獨,另有認為毛澤東發動砲戰是為阻止蘇聯與西方國家和解,同時此戰反映了中國內部政局及毛澤東的心理狀態。

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全面潰敗,退守台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形勢一片大好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準備進行解放台灣的戰役。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台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1949年金門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未能攻下金門。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台難度倍增,國民黨政府和新中國政府隔台灣海峽對峙的態勢基本確立,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 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此後,台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台灣島、澎湖列島、台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台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戰績也成為眾多解放軍將領心中一塊永遠的痛。

朝鮮戰爭剛剛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即著手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及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1955年-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 1956年解​​放軍仿製蘇聯米格17的殲-5亦試飛成功。但是在台海一帶,解放軍一直不佔有優勢。國民黨空軍始終佔有台海上空的製空權,國民黨空軍戰機時常來到大陸進行騷擾和轟炸,國民黨海軍也基本佔有製海權,解放軍海軍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一直採用海上游擊的方法和國民黨海軍周旋。在國內稍稍安定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制海權和製空權,繼續執行毛主席的解放台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需要發起對台作戰,爭奪沿海制空、制海權。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人民推翻伊拉克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並退出巴格達公約,美、英立即派兵進駐黎巴嫩與約旦,中東形勢緊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便以“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為理由,加強沿海兵力,形成將要攻打台灣的態勢,15日台灣當局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

戰區地理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東南沿海之外,和廈門島隔海相望。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以及烈嶼(小金門島)、大擔、 二擔、烏坵、東碇、北碇、等十二座島嶼。大金門島呈啞鈴狀,南部為料羅灣,“啞鈴”左上支頭即為古寧頭。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山。

金門島完全扼守住了廈門島的出海口。從廈門到小金門島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到大金門島距離為十公里。在蓮河、圍頭、廈門等地,金門島完全處在射程達到十幾公里的火砲射程之內。這樣的地理條件,金門島必然處於高度戒備之中。

開戰原因

開戰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攻取金門

1958年9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中國政府聲明”中國共產黨記載“在8月23​​日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言簡意賅地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台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

防止台獨

解放軍上將葉飛後來回憶,金門砲戰並不為攻取金門,而是一場政治仗。 2009年《大公報》亦聲稱防止“台獨”勢力的滋長也是此戰目的之一。

支援中東

1958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炮打金門!”毛澤東表示,中國民眾上街遊行示威是在道義上和政治上支援“中東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義支援不夠,必須有實際行動,攻打金門馬祖地區,牽制美軍在遠東的兵力。

情報分析

美國情報部門在砲戰開打後兩個月的10月28日研判,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無取得外島的堅決目的。研判其動機:1.試探美國。 2.分化台美。 3.貶損台灣當局和美國的聲威。 4.突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力量。 5.防止出現兩個中國(如東西德和朝鮮半島的分裂)。 6.打擊台灣當局民心士氣。

其他說法

台灣作家朱和之從當時的國際情勢和中國國內政治情勢綜合分析金門砲戰的發生原因。 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提出《秘密報告》,揭露許多斯大林的不當行為,全盤否定了斯大林,引起共產世界波動。當時赫魯曉夫欲推動與西方陣營和解,因此藉由打破斯大林神話,以調整其路線。中國立即表態反對赫魯曉夫的說法,中蘇兩國關係出現裂痕,毛澤東遂藉由砲擊金門阻止蘇聯和西方的和解。毛澤東的私人醫生李志綏記錄毛澤東對他說,赫魯曉夫要和美國拉近關係,中國就砲擊金門,“美國最好插手進來,在福建什麼地方放一顆原子彈,炸死個一兩千萬人。看你赫魯曉夫怎麼說。”李志綏認為毛澤東不但不想進攻台灣,即使金門和馬祖也並不想以武力佔取,對毛來說,金門砲戰只是一場表演,一場賭博,一場遊戲。不過根據同樣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林克、徐濤、吳旭君等人的看法,李志綏和毛澤東的接觸很有限,根本不會知道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他會說出這樣的話,完全是出於他的個人的和一些其他的目的,故他的說法很不可信。

此外中國內政的情勢變化也是毛澤東砲擊金門的原因之一。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成效斐然,毛澤東提出的農業集體化生產卻成效不彰,中國共產黨內部傾向採取計劃經濟,毛澤東因此擔憂自己在黨內的地位,以及劉少奇等人的挑戰,於是他先後發動雙百運動和反右運動,在政治活動中重新確立了他的權力地位。隨後又開始推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台灣作家楊照分析,毛澤東誤以為大躍進糧食增產大成功,“要找個方式發洩他自己的狂妄情緒。”同時把台灣跟金門拉得更近,並測試美國政府的反應。朱和之綜合分析道,中華人民共和國若想佔領金門,必不會採用全島濫射的戰術,而會有海空軍和兩棲部隊的協同作戰。金門砲戰的打法毫無戰術或戰略上的章法可言,只是一種炫耀性的火力展示。 “毛澤東砲擊金門,是出於對蘇聯的反感、對美國的試探、對中國內部士氣的凝聚,也是大躍進最高潮時狂妄心態的發洩。”

美國學者羅斯·特里爾(Ross Terrill)認為,毛澤東在推動大躍進此一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實驗之同時砲擊金門,符合他一貫“視鬥爭為拯救之道”的作風,毛澤東並不真的想打一場戰爭,但外部危機能夠為大躍進澆油點火,便於動員。當時毛澤東推動全民皆兵,而他說台灣打炮,民兵才能這麼快組織起來。

戰前準備

在金門砲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砲兵部隊17個砲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砲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砲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砲有152加榴砲、155榴彈砲、122榴彈砲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砲,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砲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鬥,各個砲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砲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台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準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砲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紮的海軍砲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