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時期發生在台灣台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的抗日行動。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為不滿台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自殺外,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霧社事件是日本佔領台灣期間最後一次激烈的台灣反抗行動。台灣總督府於此事件之處理方式遭日本帝國議會強烈質疑,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人遭到撤換。事件簡介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島,發生了血腥的霧社事件。這場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大衝突,在當時的中國大陸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因為此時台灣正處於日占時期。 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讓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對於台灣,日本為了掠奪其資源,費勁心機,從1919年開始,日本政府在這一美麗寶島上,開始建造各項基礎設施,比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等等,不過這些都是日本為了更方便的掠奪台灣的資源和奴化台灣做基礎。

台灣的原住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他們採用遊耕,打獵的時候又跟著獵物跑,所以重視的是土地的使用權。

而日本是個現代體制的國家,他們認為土地的資源如果認定不是私人所有,就要成為公有,這樣一來,原住民生活的空間日漸狹窄。霧社事件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此前長愁短恨的多年積怨所致。

霧社位處台灣中部,風景優美,交通發達,曾經是日本的山地模範部落,也是日本人控制中央山脈的重要基地,不過在日本人的眼中,霧社的賽德克族人無非是蕃族蠻人,化外之流。 [1]

1930年10月27日,是台灣神社大祭典,霧社地方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運動會,賽德克族人認為這是起義的最好時機。第二天,賽德克族人利用運動會,升旗唱國歌為信號,衝進會場,發動總攻擊,殺死日本人共計134人。

事件發生之後,日本人立即調動大批警察與軍隊,在日本正規陸軍及警察的進攻之下,抗日霧社的泰雅人退守斷崖絕壁,地形險要的山林洞窟。然而他們最終還是為日軍所攻破。

霧社起義的六個社當中,能作戰的壯丁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90人自殺。

賽德克族人是以上吊的方法自殺的,從當時日本人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吊了很多人,以至於樹枝都彎曲下垂。有的婦女為了讓男子沒有後顧之憂而勇敢作戰,就自己先自殺,十分地悲壯。

霧社首領莫那·魯道看到大勢已去,把妻子打死,也在山洞中自殺,他的屍體沒有完全腐化,有一半變成了木乃伊。

1933年他的遺骸被日本人意外尋獲,日本人將其送至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作為學術標本。 1974年,國立台灣大學在其族人和長老強烈的要求下,莫那·魯道的骨骸,方返還霧社的“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下葬。

[2]

抗日英雄

莫那魯道(Mona Rudao)1882年出生於霧社,是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人,為馬赫坡首領魯道巴伊(Rudao Bai)的長子,於1930年10月27日領導霧社族人起義抗日,爆發震驚島內外的「霧社事件」,1930年12月1日,莫那魯道持槍自盡。 [3]

霧社概況

地理位置

霧社位於台灣島中部,屬於台中州的能高郡(今南投縣),它東有海拔3300多米的能高山,西南離風景秀麗的日月潭僅幾十公里,是個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形勢險要的地方。

霧社一帶世代居住著高山族中賽德克族謝塔喀的分支,共有馬赫坡、勃阿倫、荷戈、羅得夫、太羅萬、束庫等12社共有500多戶,2000多人口。社是高山族的基層組織,相當於部落。

居住人民

這一帶原住民彪悍善戰。 1910年日本當局為征服這一地區,曾出動1000多警察並動用大砲才達到目的。

霧社高山族人民具​​有光榮的抗日鬥爭傳統,早在日本殖民統治建立之初,他們就進行過不屈不撓的鬥爭,協助過徐驤、劉永福領導的抗日義軍。抗日義軍失敗後,他們又幫助過柯鐵領導的鐵國山抗日軍。

資源豐富

霧社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為掠奪這裡的資源,殖民當局修建了輕便鐵路和公路,逐漸使這一帶得到開發。 1930年前後,霧社已經成為山地的一個小鎮。這裡是日本殖民當局對高山族聚居區進行統治的中心之一,設有能高郡警察課分室(相當於分局),下設18個警察駐在所(相當於派出所),還設有郵電局、製藥公司、物產交易所和蕃童公學(招收高山族學生的小學)等,還有日本人開的醫療所、旅館、雜貨店等等,住有日本人36戶,157人。

事件背景

文化背景

為了同化“蕃人”,日本人將當地的原住民兒童送入“蕃童教育所”,使他們接受奴化教育,並將其中優秀者送入平地的中等學校,招收這些青年當教師和“巡查”,還送青年人和部落頭目到日本參觀,接受“文明洗禮”。正因為如此,當局將霧社視為“模範蕃地”,時常有官府要人來此視察。正是這“模範蕃地”,爆發了日本佔領台灣時期原住民最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1930年高山族霧社起義的領導者莫那魯道是一位抗日的老英雄。莫那魯道的兒子達拉奧自幼接受父親的教育,對日本人有很深的仇恨,特別是他年輕時自己親眼看到過抗日義軍英勇奮戰慷慨犧牲的悲壯場面,內心深處很早就萌發了復仇的思想。長大以後,他曾一度離開台灣,出國參觀,增長了不少見識。回到台灣後,受民主運動的影響,思想更逐漸成熟。他無時無刻不在等待著時機,準備發動新的抗日武裝起義。

發生背景

1895年後,以武力控制台灣的日本人,並未依循清治時期“擅入番界則死”的互不侵犯傳統政策。而為了礦藏、樟腦與木材,在山區大肆開發。並從樟腦採集中獲得大筆財富,且成為台灣總督府的重要財源。同時,日人積極的推行柔剛並濟之“理番”政策。於柔的方面,霧社設置蕃人公學校或蕃童教育所圖消弭出草等原住民習慣。剛的方面則是為了開發山地資源,修築道路派駐軍警等。此處,所謂的“柔剛並濟”僅是日本人單方面的認定,原住民並不認同。原住民積年累月的被壓迫剝削,強制勞役、遲發工錢及日本人誘姦山地婦女而後遺棄。 [2]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0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