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地鱉

中文學名:地鱉

別稱:地鱉蟲、土鱉、過街

科:鱉蠊科

分佈區域:全國大部分地區[1]地鱉(ground beetle )別名: 地鱉蟲、土鱉、過街、地烏龜、節節蟲、臭蟲母、土元。屬於昆蟲,身體扁,棕黑色,雄的有翅膀,雌的無翅。常在住宅牆根的土內活動。可入藥。也叫蜇蟲(zhèchóng),通稱土鱉。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鱉(Steleophaga plancyi ) 的雌蟲乾燥體。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

簡介

土元,俗稱土鱉蟲,是市場緊缺的中藥材,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量的逐年擴大,野生土元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價格逐年攀升[2] 。

外形特徵

地鱉(dì biē)是蜚蠊目,鱉蠊科昆蟲的雌成蟲。不完全變態。別名轉屎蟲、通稱地鱉蟲、土鱉蟲、土元。地鱉呈扁平卵形,長1.3∼3cm,寬1.2∼2.4cm。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鬆脆,易碎。氣腥臭,味微鹹。 [2]

鑑別

土鱉蟲:蟲體呈卵圓形而扁平長2-3,,寬1-2厘米。頭部一端較窄,尾部較寬。

背面紫黑色,呈甲殼狀,為九個橫節复瓦狀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澤,可見頭部形小、呈棕黑色,並

有觸角一對,但商品中多已脫落。胸部有足三對,彎曲。腹部隆起,可見彎曲的節。尾部節較寬而略尖。

質鬆脆,易破碎。腹內有灰黑色物質。氣腥臭。以整齊、不碎、油潤光澤、乾淨無泥土者為佳。

分佈範圍

①地鱉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

②赤邊、水澤分佈華南及福建、灣等地。藥材主產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此外,鱉蠊科昆蟲冀地鱉的干燥雌蟲,亦入藥用。 [3]

生態習性

地鱉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昆蟲,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的鬆土中,怕陽光,白天潛伏,夜晚活動,生長最適溫度28∼30℃,低於0℃或高於38℃會引起成蟲和若蟲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動,進入休眠期。

地鱉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從若蟲到長出翅膀,約需8個月,雌蟲無翅,成熟約需9∼11個月。雄蟲交尾後5∼7天死亡。雌蟲交尾後一周即可產卵,且一次交尾終生產卵。

地鱉為雜食性昆蟲,取食特點中喜食新鮮的食物,最喜吃麩皮、米糠,其次為玉米麵、碎雜糧、花生餅、豆粕、雜魚、肉及各種青草菜葉、瓜果皮、雞、牛糞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飼料單餵生長慢,全價料可用72%麥麩、玉米麵20%、豆餅5%、動物性飼料3%(熟餵)。餵時要用開水燙,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類。用全價飼料飼養5∼6個月,個體可長成成蟲。 [2]

相關藥品

地鱉(土元、地鱉蟲)

▲來源:本品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鱉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 的雌蟲乾燥體。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

▲性味與歸經:咸,寒;有小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破瘀血,續筋骨。用於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癥瘕痞塊。

▲中藥功用:(1)下瘀血,消癥瘕,療折傷:用於血瘀經閉、跌打損傷及癥瘕腫塊。

(2)散瘀止痛:用於血瘀引起的肝脾腫痛及腰肌勞損、扭傷。

▲用法與用量:3∼9克。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3.*.*)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