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後建立了十餘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簡介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馀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於淝水。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右圖為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圖中黑線為淝水之戰之前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紅線為北伐勝利到謝安去世時期的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 [1]

原文選自《資治通鑑》第一百零五卷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複止。

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

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戰爭情況

淝水之戰的南北方分析,如下表:

戰前情況

前秦(氐族政權統一北方)

東晉(西晉流亡政權統一南方)

先後滅掉代國、前燕、前涼統一了北方,休整了十年時間

發動吞併東晉的一系列戰役的同時還派了呂光進軍西域

大權臣桓溫的篡位的陰謀經過王謝兩家的努力和平化解

,並且謝安積極緩和士族之間的關係,穩定國民的情緒,並組建北府軍,皇帝上台兩年時年十九歲

戰爭意義

完成統一,​​以求息兵富國。

戰役的失敗使北方再次陷入混戰,深化各族融合。

延期統一醞釀歷史第二個隋唐高峰期。進一步開發南方。

戰鬥準備

西線(益州巴西縣)八萬水軍主帥為姚萇、裴元略,中線(荊州襄陽)二十餘萬兵力主帥為慕容垂,東線(主線)三十餘萬嫡係部隊苻堅御駕親征,民兵四十餘萬在路上未到(總決策總指揮:苻堅,後方:太子)

西線益州已失手,中線(荊州江陵)十萬兵力主帥桓沖,東線(揚州廣陵)北府兵八萬主帥謝玄、謝石、謝琰,豫州刺史部(豫州淮南)七千兵力主帥桓伊(總指揮:謝安,後方:謝安,前線總指揮:謝玄)

戰爭過程

前秦先奪益州,再奪荊州江北重鎮襄陽,然後苻堅從長安出發,東晉桓沖主動渡江北擊,聲援建康。謝玄、劉牢之在淮南以五千兵力大敗前秦猛將梁成十萬兵力。淝水之戰前秦大敗,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戰役背景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