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哈哈腔

哈哈腔,又名柳子調,藝人口語呼之為合合腔,它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衍變而成。產生該劇種的確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河北省保定地區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說明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由此看來,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概述

中國漢族地方戲曲之一,哈哈腔在流傳過程中,由於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東路流行於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於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西路流行於保定地區和廊坊的部分地區。

歷史沿革

作為古典藝術的哈哈腔,大約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間秧歌發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響較大的地方劇種,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期,其流佈區域曾經覆蓋了河北省的保定、滄州、衡水、石家莊、廊坊以及山東的惠民、德州等地區。目前,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滄州、衡水、廊坊、石家莊,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

表演風格

土生土長的哈哈腔,在表演行當方面,雖生旦淨醜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為主要行當。整個劇種的表演特點以細緻、逼真、輕鬆、幽默見長。像汲水、紡線、梳頭、縫補、做鞋等動作,表演者極善於通過藝術手段細膩地表現出來;在戲中,各種行當常常出現一些引人發笑的表演動作和詼諧風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個具有喜劇表演風格的劇種。

藝術價值

哈哈腔積澱了中國戲曲和清苑文化許多歷史層面的藝術創造,凝聚了歷代藝人和知識分子的智慧和創造才能,以獨有的藝術形式記錄了近、現代清苑社會的歷史變遷,充分體現了近代清苑社會的人文精神、藝術品格、生存狀態和社會風貌,這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比如,清苑的歷史變遷、民風民俗在哈哈腔傳統劇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清苑社會變革中發生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如唐知縣審誥命、冉莊地道戰等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被搬上了哈哈腔舞台。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精神和社會歷史變革的藝術見證,在哈哈腔劇目中從來都沒有中斷過。

哈哈腔是清苑傳統文化藝術最突出的代表,這一獨特的歷史地位至今仍沒有任何其它文化藝術形式可以取代。它在文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等方面所蘊涵的清苑文化的豐富內容,就其綜合性、系統性、完整性程度以及形象性、生動性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近五十年來,在清苑縣與外省、市的文化交流中,哈哈腔多次作為地方文化的代表進行演出,這種在清苑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至今不可動搖。

哈哈腔是迄今為止最能體現清苑文化特質、最能展現清苑人精神風貌的一種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哈哈腔的形成、發展是與明末清初以來清苑社會變遷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由土生土長的秧歌到發展為哈哈腔劇種的過程,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清苑在社會變遷中的思想、民風民俗的形成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學、社會學研究價值。

數百年來,哈哈腔在清苑民眾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如民俗節日、行業會期、生養死葬、自娛自樂均要演唱哈哈腔。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和創作靈感的源泉,哈哈腔曾為許多姊妹藝術接納吸收。今天,哈哈腔仍然具有其清苑文化代表的特殊價值。如深受觀眾歡迎的經典電影《地道戰》,其出色的音樂就直接取材於哈哈腔的唱腔及伴奏。

作為凝聚社區民眾的一種文化方式,哈哈腔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多年在外的清苑人,幾乎都保存著哈哈腔的光盤或盒帶,時常還聚會演唱哈哈腔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雖然哈哈腔在當今清苑社會文化中的影響有所削弱,但作為一種根植於民間的鄉土文化藝術,哈哈腔與清苑當前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相比較,其參與社會活動、民眾生活的程度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傳承民族傳統道德觀念和優良習俗、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文化知識、頌揚尊老愛幼、扶弱濟困的社會公德、宣傳科學知識、反對邪教迷信、豐富年節公眾遊樂活動、活躍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仍在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哈哈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作為中國戲曲與清苑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數百年來,根植於民間的哈哈腔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滲透到清苑人民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同民眾的文化、教育、宗教、習俗等精神和物質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哈哈腔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貢獻給全人類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哈哈腔藝術的保護,不僅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對於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清苑人民藝術智慧的保護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傳統劇目

哈哈腔的傳統劇目,以民間生活故事為題材者較多,代表性的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皂袍記》、《鬧花園》、《賣水》、 《賣畫》、《趕考》、《化緣》、《搬窯》、《跑坡》、《控監》、《罵書房》、《打機房》、《盤道》等。優秀的現代劇有《接閨女》、《高山流水》等。

主要曲牌

哈哈腔的曲牌,約有百餘支,主要用於烘托舞台氣氛、伴奏人物動作,多是從京劇、河北梆子和冀魯民間音樂吸取來的。打擊樂器,原曾用高腔鑼鼓,後改用河北梆子鑼鼓。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和哈哈腔,

景和大眾劇團

席寶台 劉汝山

《白毛女》《小女婿》《王小打鳥》

《楊二舍化緣》《賣水》《賣車》《白袍記》《鬧花燈》《小過年》等等。

河間哈哈腔屬於中部哈哈腔

起源於請乾隆-嘉慶年間

基本唱腔

哈哈腔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分十餘種基本板式。哈哈腔的器樂,包括文場和武場。文場的主奏樂器,是笙、板胡和竹笛。常用的傳統曲牌,有一百餘支。演出時,觀眾常為樂隊的精彩演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武場,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鑼、京鈸、小鑼)。 “花板花鼓”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擊樂套的鮮明特點。哈哈腔的行當,分生、旦、淨、醜四個門類,各門類均有系統地表現程式。哈哈腔的唱詞,一般是以七、十言上、下對偶句為其基本單位。有時也採用長短句式,時常還加襯字。哈哈腔劇目近二百個,其中傳統劇目(指1949年以前的演出劇目)一百餘個,並且有一批鄉土特色濃郁、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獨創劇目。這些獨創劇目,有多出不僅由省級以上電台、電視台錄製、播放,而且還在省級以上匯演、評獎中獲獎。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