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天心閣

中文名:天心閣

建築類型:城樓

建築位置:湖南省長沙市天心街4號

重建年代:1983年建築面積:846平方米

建築高度:17.5米

天心閣,天心閣在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為長沙重要名勝,也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誌。具體方位為長沙市中心東南角、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內。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簷,朱梁畫棟,閣與古城牆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築巧妙融為一體。基址佔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其名始見於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一詩中,至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極城南之盛概萃於斯閣”,盛名於世且成為文人墨客雅集吟詠之所。

簡介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會長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閣和古城牆為主要景點的歷史名勝,自明代以來,天心閣被視為古城長沙的標誌,素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之美譽。天心閣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相媲美,被譽為古城長沙的標誌。天心閣始建於明代,清乾隆時期重修過,1938年毀於“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天心閣共有三層,總高17.5米,碧瓦飛簷,朱梁畫棟,由60根木柱支撐,古色古香,造型別緻。天心閣頂簷之下,南懸“天心閣”三字匾,北懸“楚天一覽”四字匾。此閣始建的時間今已無法考證,但至少不會晚於明末,有明代城牆已作了它的“基座”。登閣遠眺,極目四望,可將長沙古城盡收眼底。天心閣

名稱由來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因此這裡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閣位於古城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願在此祈福消災、強世興家。清乾隆年間,隨著城南書院遷址天心閣城牆下,天心古閣曾作為與城南書院相對應的文化祭祀場所,閣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兩尊神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舊時前來拜祭的人絡繹不絕,文人墨客也常登閣遠眺、吟詩作賦。清代大學者黃兆梅一首“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已成為千古絕唱,而明代李東陽的“水陸洲洲繫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絕妙佳聯至今仍被廣為傳頌。天心閣下的古城牆始建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為長沙王吳芮所築,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長沙守禦指揮使邱廣修復加固,其長為8.5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窄條狀,共設九座城門,大大增強了長沙城池的防禦能力。後至1924年原國民政府修築環城馬路,僅保留天心閣這段古城牆,其長251米,高13.4米,存南、北兩月城,是我國古代城防工事現存實例中極為罕見的,對研究古代軍事城市防禦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古城長沙為數不多的文化載體和歷史遺址。 [1]

歷史淵源

天心閣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閣名引《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閣樓總建築面積864平方米,當時為全城最高處。解放後市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閣體乃1983年重建,仿木結構,栗瓦飛簷,朱梁畫棟,主副三閣,間以長廊。整個閣體呈弧狀分佈。主閣由60根木柱支撐,上有32個高啄鰲頭,32只風馬銅鈴,10條吻龍。閣前後石欄杆上雕有62頭石獅,還有車、馬、龍、梅、竹、芙蓉等石雕,體現了長沙楚漢名城的風貌,另外閣內還珍藏了許多名人字畫。

天心歷史——長沙築城,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劉邦立漢,封重臣吳芮為長沙王,置長沙國,都長沙,始築土城。由漢迄宋,隨著社會發展,城池亦向南北​​兩向漸次擴展。至元代廣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狀仍較簡陋,明初,才壘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清順治十一年,洪承疇拆明朝諸藩王府之藩城磚,盡數用以修築城垣,使其增高加厚。此後又續修建,設有窩鋪、更柵,增修城樓、砲台、垛口,為之一新。辛亥以後,為了發展貿易和交通,拆除城牆,修築環城馬路,因閣峙城頭之故,存此一段。

公園

天心公園佔地面積約3公頃,為古典園林袖珍公園。分為歷史文化區、休閒區二部分,主要包括古城牆、天心閣主建築、茶樓、涼亭、假山和遊樂設施構成。根據2006年新的規劃,擴建後的天心公園東起建湘路,南臨城南路,北向人民路,西接蔡鍔路,總面積8.82公頃。

天心公園也是戲迷聚集之地。早上、白天均有中年、老年人戲迷聚集於涼亭、小山一帶演唱、交流。

崇烈亭

崇烈亭又名“入勝亭”,1946年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曾有聯曰:“有亭冀然,覽風物睹江流之勝;是真勇者,執干戈為社稷而亡”。該亭為十六柱斗拱狀,建八角歇山頂,石台階有護欄,為登天心閣必經之處,楹聯爲“天若有情天亦老,心到無私心自寬”,橫批“天心” 。

太平軍魂雕塑

1852年西王蕭朝貴率太平天國農民軍攻打長沙,與清軍鏖戰,中彈殉難於天心閣,太平軍以失敗而告終。該雕塑再現了當時戰鬥的情景,為長沙少有的群體雕塑。塑像重100噸,佔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將軍花崗岩石製作。

軍事重地

天心閣由於地勢高,為攻守險要,這里便成了兵家必據之地。天心閣其坐落處因地勢險要,

築有內外兩城,外城分為南北兩月城,月城內共設炮洞十一個,據同治四年記載,當時城牆高三十三米,加閣高共計四十八米,為古時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塞。現遺留城牆長251米,高13.4米。天心閣飽經戰火,屢毀屢建。 1852年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部進攻長沙,與清軍鏖戰,不幸殉難於天心閣下。

燒毀與重建

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長沙一片焦土,閣樓更是蕩然無存,唯有那堅實的明清(窯印為證)古城牆在無聲地哭泣。天心閣為1984年重建,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遊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用挑樑,不用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三十二只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隻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石壁圖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狩獵和戰車戰馬,看上去,彷彿仍然是旌旗獵獵,戰馬蕭蕭。整個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是一幅歷史的畫,是一首古雅的詩。古閣雄踞,氣象蔚然,遊者登臨,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來,放眼祖國江山,緬懷革命先烈,振興中華之志,無不油然而生。

特色

“天心閣”之稱,是據傳說而來,當時的星象學者認為這里地勢高峻,地脈隆起,為文運昌隆之祥兆,於是在城樓建“天心”與“文昌”二閣以應之。昔日有對聯:“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燈火總關心”,即是建閣的初衷。歲月流逝,天心、文昌兩閣均毀,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留下來,後在文昌閣遺址旁興建一閣便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由於地勢高,為攻守險要,這里便成了兵家必據之地。太平天國時,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長沙就是從這裡進攻的。至今城牆上還留下了一些炮眼。 1905年,孫中山、黃興在日本派遣同盟會會員陳家鼎回湖南組織同盟會機關,其秘密機關一度設在天心閣內。 1930年7月27日,彭德懷率領工農紅軍攻入長沙,也在天心閣向部隊作過報告。 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時,天心閣化為一片瓦爍。

還有關於天心閣的對聯:(上聯)水陸洲,洲繫舟,舟動洲不動。 (下聯)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2.23.*.*)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