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隱性採訪

所謂隱性採訪,是指在採訪對像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記錄方式,或者隱瞞記者的身份,以體驗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開獵取已發生或正在發生又未被披露的新聞素材的採訪形式。

簡介

隱性採訪,也稱秘密採訪或暗訪,指新聞記者由於某種原因而不公開身份的採訪。

它是與顯性採訪相對而言。這種採訪的優點是不會因為記者的採訪而改變採訪對象活動的原貌。

隱性採訪是隱藏記者的身份與採訪目的的採訪方式。只適用於某種特殊場合、特殊題材或特殊採訪對象。運用這種方式,目的在於減少採訪障礙和乾擾,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務必十分慎重,一般應控制在法律和新聞道德允許的範圍之內,或已經得到有關部門的授權,切勿濫用。隱性採訪得以成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記者隱去了記者身份而出現在新聞事件的現場

第一,記者隱去了記者身份而出現在新聞事件的現場。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記者隱去了記者的身份”是一種帶有主觀故意的行為,這和一些記者不期而遇的目擊性新聞或者目前新聞界議論較多的體驗式採訪有所不同。新聞記者了解到某些地方正在發生適宜進行隱性採訪的事件或者經常發生適宜隱性採訪的事件後,會有意識地進行隱性採訪。 “我在現場”,這對隱性採訪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記者不在現場,就無法順利完成隱性採訪。當然,這裡的“現場”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例如電話暗訪時,記者不一定在“絕對現場”,但也可視作“我在現場”,是一種“相對現場”,記者面對的是隱性採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

採訪是在被採訪者未知的情況下進行的

第二,採訪是在被採訪者未知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採訪對象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在新聞記者的注視關心之下,他們就會採取一些規避自己錯誤言行的方法,新聞記者也就無法獲知所需要的新聞素材。這樣,隱性採訪也就不成為隱性採訪而成了公開採訪。隱性採訪能否順利完成,與是否能做到讓“被採訪者未知”密切相關,也是體現記者業務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

採訪未事先徵得被採訪對象的同意

第三,採訪未事先徵得被採訪對象的同意。如果說第一、第二個條件主要涉及採訪的技巧方法問題的話,那麼,第三個條件則較多地涉及新聞職業道德和法律責任問題。事實上,圍繞隱性採訪的道德和法律爭議,也主要集中在這一點上。但是,筆者一直認為,對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的尊重是可以對抗隱性採訪“非法”及“非道德”的質疑的。許多人對隱性採訪質疑的依據是《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關於“通過合法和正當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採訪對象的聲明和正當要求”這條規定,事實上,在隱性採訪中,是無法滿足這條規定的,一旦滿足,隱性採訪就變成了公開採訪。從另一個方面看,隱性採訪的對像一般為從事非法或非道德行為的人。事先徵求被採訪對象的意見,對他們所謂“聲明”(譬如拒絕接受采訪)的尊重,實際上是對他們從事非法或非道德行為的尊重,這與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的要求是相悖的。

隱性採訪的特徵

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採訪方式,隱性採訪與公開採訪相比較,有自己較為顯著的特徵:記者主動出擊。隱性採訪是記者主動出擊進行採訪的行為,記者採訪時一定始終在新聞發生的現場,否則隱性採訪就無法完整地進行。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記者也有可能出現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進行採訪。有的時候,記者還有可能直接成為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例如記者乘坐的汽車發生車禍等,但這種不期而遇的目擊新聞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隱性採訪,因為記者是被動地介入了新聞事件。隱性採訪進行之前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從採訪計劃的設定,到採訪設備安排,都應精心計劃,可謂有備而來,不容有所閃失。

新聞事實周詳

對於準備作正面報導的新聞,我們也可以採取隱性採訪的手段,但這種選擇並不是唯一的,因為通過公開採訪進行正面報導,一般會取得比隱性採訪更好的效果。但對社會不良行為的採訪卻正好相反,通過隱性採訪抨擊社會不良,進行輿論監督,效果遠比公開採訪為好,這已經被無數新聞採訪的事實所反复證明。通過隱性採訪獲得的新聞事實比較周詳,輿論監督的力度也比較大。同時,周詳的新聞事實也可以比較有效地防止新聞侵權行為的發生。

社會參與程度較高

新聞記者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可謂神通廣大。但這種神通恰恰是全民參與的結果———社會各階層成員及時全面地向新聞記者提供新聞採訪線索,從而使記者能更多地了解社會現實。另一方面,社會的不良行為雖是在暗中進行的,記者的能耐再大,其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也是有限的。因此,隱性採訪的線索大多來自社會成員的舉報,缺少社會成員的舉報,隱性採訪將失去最為重要的新聞源。另一方面,隱性採訪也是受眾歡迎的一種採訪方式,通過這種採訪手段採獲的新聞,受眾有較高的接收興趣。

隱瞞身份

從社會分工的大系統來考察,記者身份只是一種十分普通的社會工種,記者是社會大系統中的普通一員,不具備特殊性。但是記者身份就其從事的具體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特殊性。而採訪新聞事實,當然是這種特殊性中間最為關鍵的一條。面對新聞記者的採訪,有人願意侃侃而談,有人卻表示“無可奉告”,而新聞工作的職業要求,使記者們不僅要從“侃侃而談者”那裡採獲新聞,還要從“無可奉告者”那裡採獲新聞。而隱去記者身份去面對“無可奉告者”,無疑是最有利於新聞採獲的。所以,在隱性採訪活動中,記者必須隱瞞身份。只有隱瞞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採獲到有價值的新聞。

隱藏目的

記者以某種社會角色(不是記者角色)面對不願接受采訪的對象,他們必須隱藏自己報導新聞的目的,否則,既達不到隱瞞身份的目的,也無法實現自己報導新聞的目的。在具體的採訪實踐中,記者會針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身份去進行實際的採訪。但不管身份如何千差萬別,隱藏目的的做法是始終如一不會改變。

隱蔽手段

需要藉助技術設備的精良來保證,同時還包括記者了解新聞事實的方法與顯性採訪有顯著不同,提問的語氣、方法等,都要有意識地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

隱性採訪的社會價值

1、社會映像的真實再現

2、實施輿論監督

3、參與新聞競爭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4.20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