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天時不如地利

作品名稱:天時不如地利

創作年代:戰國

作品出處:《孟子·公孫醜下》

作者:孟子思想:儒家

尊稱:亞聖

用處:軍事戰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作品原文

[1]《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記錄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經典,語錄體,全書共七篇,它相對於《論語》篇幅加長,議論增多,而且許多段落都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只要添上題目,就可單獨成篇。從語言來說,大量運用層層疊疊的排比句式,使行文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 [2]本文選自《孟子·公孫醜下》(題目為編者所加),《天時不如地利》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思想家,儒家的主要思想家之一。 《孟子》,後人尊稱他為“亞聖”,與孔子共稱“孔孟”,其主張提倡施行“仁政".[1]題目為編者所加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孟子·​​公孫醜下》原文

譯文

孟子說:“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或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方圓三里的城牆、七里的城池,敵人包圍城池並攻打它卻不能取得勝利。包圍城池並攻打它,一定有得到適宜作戰的天氣;但是這樣卻不能取得勝利,是因為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鎧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多,拋棄城池並離開它,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安居下來不用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用憑藉山河的(地勢的)險峻,在天下建立威信不用憑藉兵器盔甲的銳利【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的)幫助就多【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達到了極點,連他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達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願意)服從他。用天下服從他的人,(去)攻打背叛他的親屬,所以要么君子不去打仗,如果打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

注:括號中的內容為補充內容,方括號中的內容為意譯內容

註釋

1.天時、地利、人和引用自:《荀子·王霸篇》“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所指的“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2.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城。

環:圍。

夫:發語詞。 (fú)

然而:雖然這樣,但是。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