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建築藝術

建築的文化與審美價值

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像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準,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築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築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築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簡介

建築是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工程技術手段與藝術手段緊密結合的美術門類。體現為城鄉建築環境、各種類型房屋、陵墓、園林、建築小品和某些紀念性建築及其他建築設施的總體和個別設計、風格、藝術價值,也指建築作為一門藝術的形式和手法。建築藝術主要是通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各門相關藝術的結合、同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發揮審美功能,也通過合理的實用功能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顯示其藝術水平。建築的造型主要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則給人以感官的愉快外,還可以運用象徵的手法表現某種特定的具體內容,特別是紀念性建築,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徵主題。

造型藝術之一。建築,它是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統稱,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創作,各種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的建造活動。從而可知,建築是人類為自己創造的物質生活環境,即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也是為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他活動而創造的空間環境。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佈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建築起源於人類勞動實踐和日常生活遮風雨、避群害的實用目的,是人類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為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車爾尼雪夫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築作為一種藝術,比其他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務從美感要求。 "而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建築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內容表現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徵性,建築與環境的協調等。從而可知,建築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故建築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歷代建築藝術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製約。中國建築體係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國建築藝術,則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有所創新。

起源

建築,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蹟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從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羅馬龐培城的鬥獸場到中國的古長城,從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闊顯赫的故宮、聖潔高敞的天壇、詩情畫意的蘇州園林、清幽別緻的峨眉山寺到端莊高雅的希臘神廟、威懾壓抑的哥特式教堂、豪華眩目的凡爾賽宮、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樓無不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人類從事建築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居住。人類經歷了由穴居野處到構木為巢到建造房屋的過程。最初的所謂房屋是用樹木搭成的,僅僅是為了遮雨蔽風、防寒祛暑。這個時期只能說是建築的雛形,還不能說具有了審美意義。恩格斯認為,“作為藝術的建築術的萌芽”在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出現。這觀點已經被大量的典籍資料和考古發現所證實。我國西安半坡村遺址就說明母系氏族後期,氏族聚居的房屋已初具規模,佈局也已經註意了合理,還有公共活動場所、公共倉庫、公共墓地等。在歐洲的新石器時代,西亞的哈松納文化層就有了用日曬磚築成的方形住室,中間有爐子和穀倉。到公元前4000 年的烏貝德文化期,就有了堡壘式的套間住宅。遺址沒有屋頂,可能是由木架上鋪蓋樹枝草稭之類做成。新石器時代中期,克里特島上已經有石材建造的房屋,丹麥和瑞士也發現了屬於此時的木構造湖上村落遺址,意大利波河流域也有類似發現。意大利半島南端的塞浦路斯島上的原始村落是由道路相通的圓形堡壘組成的,屋頂多半是木結構的,其內部情況與我國半坡遺址中的住宅相仿。人類大規模的建築活動是在進入了奴隸社會之後才開始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這個時期,建築已經遠遠超越了實用的需要,而是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徵,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才華,展現出時代的、民族的風貌,成為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的藝術瑰寶。比如,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作吉薩的三座金字塔,約興建於公元前27 世紀,均為精確的正方錐體,形式單純。中間的一座胡夫金字塔最大,高146.4 米,底邊各長230.35 米,用230 餘萬塊2 噸到3 噸的巨石疊成。據記載,這座金字塔是從當時只有的二三百萬居民中每三個月強徵10 萬人輪番工作了30 年之久才建成的。吉薩金字塔群位於沙漠邊緣30 米高的台地上,近旁有高20 米、長60 米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在蔚藍色的天空下,廣闊無垠的金黃色的沙漠前,這些作為埃及法老(國王)陵墓的灰白色的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穩定、簡潔的形象,象徵法老的威嚴,顯示了恢宏的氣勢。又如,古希臘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公元前5 世紀雅典人為紀念其對波斯戰爭的勝利而重建的雅典衛城。衛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岡上。建築物群由前部的山門和勝利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先神廟組成,中心是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帕提農的銅像,分佈在岡頂東西長280 米、南北最寬處為130 米的天然平台上。主神廟帕提農廟位於衛城最高處,是像徵男性魁梧與雄壯的陶立克柱式的典範,造型粗獷渾厚,挺拔有力。整個建築用白大理石砌成,銅門鍍金,山牆尖上的裝飾也是金的,山花、隴間板、聖堂牆垣的外檐壁上都是精美的雕刻。民檔、柱頭和整個簷部,包括雕刻,都是以紅藍為主,夾雜著金箔的濃重色彩,顯示了凝重肅穆而又歡樂生動的格調。與之遙相對應的伊瑞克先(傳說為雅典人始祖)神廟,是像徵女性溫文、典雅的愛奧尼柱式的代表,纖巧秀麗,活潑精緻,色彩淡雅,形式多變,與帕提農神廟相映成趣。雅典衛城建築群高低錯落,佈局自由,形象完整豐富,反映了古希臘奴隸主民主制度下自由民的理想和感情。而古羅馬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築圖拉真廣場,參照東方君主國建築的特點,軸線對稱,並作多層縱深佈局。入門是三跨的凱旋門廣場中央矗立著圖拉真皇帝的鍍金的騎馬銅像,裡端橫置著圖拉真家族的烏爾比亞巴西利卡(法庭)。其後是個小院子,中央立著高達35 米的圖拉真記功柱,左右是圖書館。穿過小院,是圍廊式的大院子,中央為台基很高、正面有著8 根大柱、豪華非凡的圖拉真廟宇。這個廣場在近300 米的深度裡,共有三個建築物,利用一系列的室內外交替、縱橫、大小、開闔、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築物交替,醞釀著高潮的到來,高潮之處是圖拉真廟宇。古羅馬廣場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對帝王威勢的炫耀和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建築功能越來越複雜,發展到現代,已與手工業方式決裂,而與大生產相聯繫,受現代意識形態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已經在傳統建築的基礎上產生了巨大的飛躍,顯示出嶄新的風貌。它重視功能要求,採用新結構、新材料,主張空間和體形靈活自由地組合簡化建築裝飾,注意抽象形式的應用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品,不再是宮殿、神廟、陵墓之類,而是企業、學校、旅館、辦公樓、文化中心等等。

類別

建築藝術的類別複雜而繁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大體上有這樣幾類:從使用的角度來分類,有住宅建築、生產建築、文化建築、園林建築、紀念性建築、陵墓建築、宗教建築等;從使用的建築材料來分類,有木結構建築、磚石建築、鋼筋水泥建築、鋼木建築等等;從民族風格上來分類,有中國式、日本式、伊斯蘭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等等;從時代風格上來分類,可以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式等。從流派上來分類,就更多了,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就有歷史主義、野性主義、新古典主義、象徵主義、有機建築、高度技術等等不勝枚舉的流派。

審美特徵

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築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築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繫在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醜,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良、噪聲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豔,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築,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讓人彆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築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性。建築的物質功能性還表現在它的群眾性上。沒有一個人能離開建築,建築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可以不聽音樂,不看戲劇,不欣賞畫展,不讀小說,但卻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築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築物,這些建築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是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忘或丟失,事實上成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紀念碑。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決定了建築物具有紀念性。比如希臘的神廟、羅馬的廣場、巴黎的鐵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非洲的原始村落,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遺跡,成為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建築與工藝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英

文“建築”一詞本意為“巨大的工藝”。前面已經說過,建築同工藝一樣是從實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僅有實用又是不夠的,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築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築講究清新、自然、雅緻;遊樂場所的建築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築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築的審美功能,往往借助於其它藝術門類給予加強,有的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雕塑、繪畫(主要是壁畫)、園藝、工藝美術以至音樂都能融合到建築藝術中去。比如歐洲古典建築中的雕刻、壁畫就是當時建築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這些東西,那麼這些建築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國的古代建築是群體取勝,造成群體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開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這些附屬的藝術,如華表、石獅、燈爐、屏障、碑碣等,單獨的古建築也常用壁畫、匾聯、碑刻、雕塑來加以說明。從這個意義上,也說明了建築具有一定的藝術綜合性,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性。自古以來,人類花費在非實用方面的財富和這方面的創造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把建築的美看重,有時甚至超過實用價值。日本在愛知縣甚至建造了一座別緻的音樂橋。這是一條人行便橋,全長僅31 米,寬兩米,橋兩側欄杆裝有109 塊不同規格的音響欄板。過橋的人,只要拿起木槌,輕擊欄板,不管你懂不懂音樂,會不會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回來時,敲擊橋的另一側,就會響起日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民歌《故鄉》。人們稱譽它是“石琴橋”、“聲情並茂的建築物”⋯⋯你大概想不到,這座小橋最初的設計提出者,竟是一個愛哼小曲的中學生呢!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築對像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遊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樑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建築本身也要​​具有和諧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韻律,也要考慮周圍的環境,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樑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是個空間環境,它要佔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麼,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築,感覺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後,圍繞建築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築群體​​,那就更複雜,更需我們不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樑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原來的效果不復存在,後來的又出現新的審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又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須是在中世紀狹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顯示飛騰向上的氣勢,如果放到寬闊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樓中間,就很難設想是什麼景象了。再如,濟南火車站的尖頂鐘樓和穹形的建築物,當年也許是十分氣派和別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邊那些大樓和煙囪的對比下,就很難看出當年的氣派和特色。由此可見,正是這種空間的延續性和環境的特定性構成了建築藝術的又一個審美特徵。

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藝術在空間裡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萬里長城本來是民族交往的障礙,是刀光劍影的戰爭產物,現在卻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驕傲,是聞名世界的遊覽聖地。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或莊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樸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人們很難具體描述一個建築形象的具體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時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確、不具體的,是空泛的、朦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複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徵、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 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線條,形像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而安奧尼柱式建築則以柔和精細的線條,形像地模擬了女子嫻雅柔美的體形特徵。近代紐約航空港的TWA 公司,則用典型的象徵主義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飛的大鳥的候機大樓。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建造的初衷,則是像徵了拿破崙一世軍威、強權、傲世的特點。北京的天壇公園的雙環亭、南京天王府的雙亭,則像徵了親密無間的摯友關係。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在建築藝術中,象徵的意義也是很廣泛的,可以容納很多內容,昨天可能是像徵著皇權神威,今日可以是像徵著統一團結,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門就是明顯的例子

2010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基本信息

建築藝術

作者: 鮑倩主編出版社: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4-1

字  數: 253000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61154977

定價:¥28.00

內容簡介

這套叢書設有六個分冊:《國學經典》、《自然景觀》、《民俗風情》、《飲食天下》、《建築藝術》和《城鎮魅力》。我們採用中國畫“散點”構圖的方式,通過若干有序的篇章安排,對文化的不同側面做精煉扼要的勾勒,同時盡可能多地吸納細節,擴充信息,牽手時尚。每一章節增設的“現代鏈接”欄目,就是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或縱深,或延展加以記述,配之以精心挑選的圖片,以方便讀者的閱讀為出發點,全方位、多層面地展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內蘊。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