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巴赫

此後,柯滕鎮因為巴赫的音樂而充滿活力:其合唱團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創立的“巴赫音樂節”、1967年為紀念巴赫在這裡供職250週年輪番舉辦了“巴赫音樂節”及“巴赫音樂比賽”,並將此作為傳統延續至今,而當時的組織者也就此成立下來,即為今天的“柯滕巴赫社團”。 1983年柯滕歷史博物館專門開放了“巴赫紀念館”。萊比錫時代(1723-1750)

萊比錫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創作最多的時期。此時的巴赫無論演奏技巧還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萊比錫譜寫的傑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捲和體現他高深作曲造詣的《賦格的藝術》等。 1747年,這位無冕音樂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時被另一位國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召見,並表演了即興演奏,在座的觀眾無不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這次演奏的主題加以發展,寫成了另一部總結他作曲和演奏藝術的作品—《音樂的奉獻》。

在萊比錫,巴赫作為聖托馬斯男聲合唱團的指揮度過了27年,由於他長期用眼過渡,巴赫視力減退,晚年患白內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堅​​持創作。在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口授一首眾讚歌《走向主的神壇》。樂曲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老人生前最後的虔誠祈禱,最後在第二十六小節處嘎然而止,成了大師的絕筆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畫上了最後一個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壇。三天后,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

時代背景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為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和宮廷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 ,巴赫自然也在劫難逃。儘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始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肖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只是他們未能僱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裡。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裡比其他階層裡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鬱,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巴赫家庭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離世。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

作品概述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象,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同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儘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 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魏瑪時代(1708-1717),可以說是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柯登時代(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而萊比錫時代(1723-1750),是巴赫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

巴赫年表

1685 出生

3月21日,出生於圖林根愛森納赫,二天后受洗

1692 7歲

開始入學,儘管經常缺課,但成績優良,在此期間跟其父學習一些管弦樂器的演奏基本知識,並經常去喬治教堂禮拜

1695年10歲

父母雙亡。由又名約翰。克里斯托夫並奧爾得魯夫任管風琴的長兄撫養。他給小巴赫上了最早的正式鍵盤樂器課

1700 15歲

憑藉自己優美的嗓音在呂衲堡米夏爾斯教堂附屬學校的貧團男童唱詩班中獲得一個席位,變聲後在呂衲堡學習音樂知識。

1702 17歲

回到圖林根。此時已經是一位相當不錯的管風琴手。

1703 18歲

3月,被魏瑪公爵約翰。恩斯特僱傭,成為一名樂隊隊員。 8月,受聘為阿恩施塔特教堂的管風琴師。

1704 19歲

創作了《d小調託卡塔》,寫出了一種較為抽象的威力[2]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