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金丹

詞語

(1).古代方士煉金石為丹藥,認為服之可以長生不老。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鍊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宋陸游《兀坐頗念遊歷山水戲作》詩:“昔嘆遠游生雪鬢,近緣多病學金丹。”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別業)碑​​記》:“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寶筏普渡眾生,獨善兼善,亦出世之聖賢也。” 魯迅《故事新編·奔月》:​​“我呢,倒不要緊,只要將那道士送給我的金丹吃下去,就會飛升。”(2)丹道中名詞,丹道分外丹和內丹派,上一段是外丹,現在已經沒落,現在內丹修煉較為流行。金丹一般是指,煉氣化神階段完足,命功完成,形成的一個內丹。

(3)也是修真小說中的一個境界。大致的修仙境界可分為築基,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

中國古代煉丹術名詞

概述

1.中國古代煉丹術名詞。包括外丹和內丹兩種。外丹是用丹砂(紅色硫化汞)與鉛、硫黃等原料燒煉而成的黃色藥金(還丹)其成品叫金丹[1]。道教認為服食以後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唐宋以後多指修煉內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內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聖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

原為外丹術術語。指煉丹家選用某些礦物原料所煉製的丹藥,又稱“仙丹”,認為服後可以長生不死。內丹術借用金丹一詞指內丹。

2.金丹訣

真意發真知,靈知也自應。三家合一家,倏爾身心定。

虛室卻生光,靜中又復陽。採來勤鍛煉,化就紫金霜。

靈竅慧光生,性現塵情滅。朗朗夜明珠,無處不皎潔。

噪性化真性,人心變道心。若非神火鍛,礦裡怎分金? 3、金丹論

金者,堅剛永久不壞之物;丹者,圓滿光淨無虧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來圓明真靈之性也。此性在儒則名太極,在釋則名圓覺,在道則名金丹。名雖分三,其實一物。儒修之則為聖,釋修之則為佛,道修之則為仙。三教聖人皆以本來真性為成道之本也。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煅煉成藥為金丹者,非也;真性在大造爐中,經火煅煉成熟,與天地同長久,與日月同光明,豈凡世有質之物能成哉?

晚唐的金丹思想

晚唐以來,三教合流,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勢。儒、道二家,都不能不受已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佛學尤其是禪宗之學的影響。鍾離權一系的內丹學,也不能不以與禪宗融合為其發展的基本路線。內丹與禪,在修習的基本原則“無念”上,本來就多有相通,《鐘呂傳道集》就以佛家術語“真空”為修煉之要,有云:“若以絕念無想,是為真念,真念是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遷化而出昏衢超脫之漸也。”至鍾離權的門人呂洞賓,更以禪、道融合為其內丹說的基本特質。據傳呂曾參黃龍晦機禪師,此後對禪宗深為服膺,倡禪、道雙融。其《敲爻歌》等總結內丹之綱宗為“性命雙修”,修性謂明心見性,了徹禪宗所謂心源性海;修命指煉化精,氣為內丹入手路徑。單修性或單修命,皆失於偏頗,單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單修命不修性,“恰如鑑容無寶鏡”,只有性命雙修,方為穩當。此所謂性命雙修,實際上含有禪、內丹雙修,或在內丹修煉的基礎上參究禪宗的意味。

呂洞賓性命雙修、禪道雙融的思想,成為後世內丹學發展的​​基本路線。北宋以後的內丹學諸家,幾乎無不淵源於呂洞賓。性命雙修、禪道雙融的內丹學,至北宋神宗朝的張伯端趨於成熟。張伯端先作《悟真篇》丹詞,發揮鐘呂一系的傳統丹法,後又參究禪宗,撰《禪宗詩偈》言明心見性之事,作為《悟真篇》的續篇。 《悟真篇》(包括續篇)被公認為《周易參同契》以後影響最大、水平最高的內丹撰述,古今注疏發揮者達數十家之多。

呂洞賓後學的內丹思想,總的來說,以進一步深受禪宗、理學的影響為基本特徵。雖然皆以“性命”二字為理論綱宗,但多數對修性較修命更為重視。張伯端《悟真篇後序》強調“欲體夫至道者,莫若明乎本心”,以歸於禪宗所謂“究竟空寂之本源”為內煉歸宿。王嚞《金丹詩》謂“本來真性喚金丹”,強調修行須先識心見性,其識心見性的法要“清淨”,頗近禪宗的“無念行”。

中藥方名稱

【來源】《瘍醫大全》卷十七。

【組成】槍消(提過者)5.5克生蒲黃(羅細末)1.2克殭蠶末皂角末冰片(臨時加入)各0.3克

【用法】先將槍消、蒲黃共研細,次下殭蠶末、豬牙皂角末,合研成淡黃色。用時加冰片再研,每用少許,吹患處。

【主治】喉腫,喉風,牙癰。

【加減】證重者,加牛黃。

金丹

【藥物組成】寒水石、大黃各等分。

【處方來源】《幼科指掌》卷三。

【方劑主治】小兒初生,因於胎熱肉爛者。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 蜜水調敷。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44.2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