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笊籬

名片

笊籬 zhào li

笊籬是一種發源於中國的東亞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像漏勺一樣,有眼兒。在烹飪時,用來撈取食物,使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即過濾、篩分、瀝水(或者說漓液),跟漏勺的作用差不多,但又有不同用途。主要用於撈餃子、撈麵等等。由於笊網形狀酷似蜘蛛網,故英文譯作Spider。閩南語俗稱面摵仔,摵仔麵(俗寫作切仔麵)一名即源於此。

材質有竹編的、金屬的(舊時有用黃銅、鋁等金屬打造,當前多用鐵和不袗製成)。

福建農村用的笊籬都用毛竹編成,用於打撈番薯米和未完全煮熟的大米飯,然後裝到飯甑中蒸煮。笊籬把手也用毛竹片而製成,長約三尺。

詳細說明

文獻記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揀取均者,熟蒸,曝乾。須即湯煮,笊籬漉出,別作臛澆。”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三折:“我一日編十把笊籬,著靈兆孩兒貨賣。”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六回:“劊子手將一把鐵笊籬,在油鍋裡撈。”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著一隻笊籬,有的窗口放著一對笊籬。”

介紹

指一種做飯用的工具,像漏勺一樣,有眼兒。主要實現烹飪過程中撈的動作,達到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的目的,即達到過濾、篩分、漓水(或者說漓液)的目的,跟漏勺的作用差不多,但又有不同用途。主要用於撈餃子、撈等等。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用金屬絲、竹篾或柳條等製成的能漏水的用具,有長柄,用來撈東西。

歷史

笊籬=炸厘(香港粵語叫法),是不起眼的一種廚具,也是廣東菜館裡常見的木柄鐵絲編織物。以“炸厘”稱雄市場的卻是僑鄉廣東四會的江谷鎮。

四會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北、綏三江下游,古為百越地,秦代始置四會縣,屬桂林郡,因境內為四水會流之地,故名“四會”。如今,四會既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又是“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為著名僑鄉和珠三角經濟區新興的工業城市。

作為“中國柑桔之鄉”,江谷鎮的柑桔種植面積之大與“炸厘”齊名。在當地採訪時,記者發現“炸厘”的“故鄉”卻是廣東佛山、現今南海區大瀝鎮平地村。

四會江谷鎮三合村的陳觀新告訴記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三合村人鐵絲編織炸厘的手藝在佛山“偷師”而來,如今,國內手工編織的炸厘有八成出自四會江谷鎮,全鎮一年的銷售量達一千五百萬隻,並暢銷俄羅斯、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佛山炸厘如今多數出口歐州、北美地區等質量要求較高的國家。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