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室韋

中國古代民族

室韋族見於漢文文獻,始於5世紀(北魏),進入11世紀後(金前期),史書上才無室韋活動記事,凡歷6個世紀左右。其間,約從9世紀末起,因累遭契丹襲擊等原因,一些部落西遷南徒,採用了新的稱號,走上新的發展道路,中世紀後期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遷後發展形成。

民族簡介中國古族名。公元5∼10世紀主要活動在嫩江、綽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又作“失韋”﹐或“失圍”。中唐以後﹐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達怛”。室韋-達怛人是東胡後裔﹐是蒙古族的先民。室韋族見於漢文文獻,始於5世紀(北魏),進入11世紀後(金前期),史書上才無室韋活動記事,凡歷6個世紀左右。其間,約從9世紀末起,因累遭契丹襲擊等原因,一些部落西遷南徙,採用了新的稱號,走上新的發展道路,中世紀後期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遷後發展形成的。 10世紀初被契丹人征服後,他開始了與其它民族融合以及消失的過程。

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後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方壯猷等說室韋為“鮮卑”的同名異譯或別稱。

民族歷史

自北魏時期起﹐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當時室韋人居住在今內蒙古東北部和嫩江流域﹐處在原始公社階段(見原始公社制)。他們已經從事原始的農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長箭獵獲野獸﹐用鹿皮製作衣服。男子束髮﹐婦女束髮作叉手髻。語言與契丹相同﹐都屬東胡語言的方言分支。

突厥汗廷統治蒙古高原之後﹐室韋人成了突厥臣屬。突厥可汗派3個吐屯(總領幾個部落的官員)統治室韋。

在隋代﹐室韋分為5大部分﹕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室韋在契丹之北﹐內分25個小部落﹐已出現世襲的部落首領。他們用蘆葦和柳條編織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農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飼養為數不多的馬匹﹐而豬、牛較多﹐但不養羊。自南室韋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韋之地。北室韋內分9個小部落﹐以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活動。捕貂取皮﹐獵獲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張。捕魚也是他們經常的生計﹐即使在寒冬﹐也要鑿冰撈魚。由於氣候寒冷﹐在土穴中過冬。人們善於滑雪。北室韋人曾派出貢使﹐向隋廷貢獻方物。再往北﹐是缽室韋的居地﹐他們也分為若干小部落。有用樺皮覆蓋的房屋﹐生活方式與北室韋人相同。深末怛室韋在缽室韋的西南﹐也是穴居的遊獵民。在他們的西北﹐是大室韋的居住地。

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階段﹐“其國無君長”﹐“無賦額”。部落首領稱為 “莫賀弗”。在原始的農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體圍獵。在父權家族中保留著明顯的母權制遺跡﹕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勞動3年﹐才能領回妻子。據唐人記載﹐當時室韋人分成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支室韋等9部分。

唐代蒙古高原動蕩的局勢把室韋人捲進同鄰人的戰爭紛亂之中﹐刺激了他們的社會發展。進入8世紀之後﹐稱為“三十姓達怛”的呼倫貝爾高原室韋人﹐在反抗突厥汗廷統治的鬥爭中發展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一些室韋人逐漸向西向南移動﹐他們在文獻中又被稱為達怛。到回紇汗廷時期﹐漠北有九姓達怛﹐漠南有陰山室韋(又稱陰山達怛)、黑車子室韋(又稱黑車子達怛)。這些部落參與蒙古高原和唐朝北邊的政治軍事糾紛﹐迅速發生階級分化。室韋各部不斷向唐朝朝貢﹐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號﹐出現了部落顯貴。

8∼9世紀﹐唐朝人對呼倫貝爾高原一帶的室韋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據記載﹐俱倫泊(今呼倫湖)“四面皆室韋”。泊西南有烏素固部落﹐其東有移塞沒部落。河(今綽爾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東有和解部落、烏羅護部落、那禮部落。在這些部落的東北有山北室韋。其北有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此外還有嶺西室韋和人戶眾多的黃頭室韋。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畔有大室韋、蒙兀室韋、落坦(一作“俎”)室韋。 “蒙兀”是蒙古一稱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的最早記載。

至遼代﹐室韋人先後被契丹貴族所征服﹐成為遼朝的臣屬。契丹人把室韋-達怛人稱作“阻卜”﹐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稱。

室韋一詞﹐據法國學者伯希和(即P.佩利奧)的推測﹐是“鮮卑”的同詞異譯。這個看法不失為一種有參考價值的意見。 7∼8世紀以後﹐室韋逐漸被稱為達怛(元代譯作塔塔兒)﹐這是因為達怛部落強大﹐其它大小部落也紛紛以達怛自稱。室韋─達怛人的語言是烏桓、鮮卑以來一脈相傳的東胡語言的分支﹐蒙古語便是從東胡語言的一支方言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室韋─達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是古蒙古人。 11∼12世紀的蒙古、塔塔兒、蔑兒乞、札剌亦兒等操蒙古語的游牧民﹐都是室韋─達怛人的後代。 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達怛人乘機成批遷入漠北﹐使這一片原是突厥語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漸蒙古化﹐從而改變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佈。 [1]

原始部落

各部落尚未結成統一的部落聯盟,氏族、部​​落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形態。各部落有號稱“乞引莫賀咄”的酋長,主持部落內的一些公共活動;生產則由各氏族組織,所謂“每戈獵即相嘯聚,事畢去,不相臣制”。酋長更替,實行在其死後由其子代立的世選制,嗣絕才由眾推“賢豪”繼位。社會內尚無賦稅,但私有製已確立,南北朝時已有“盜一徵三,殺人者責馬三百匹”的習慣法;貧富分化也已出現,富者脖頸常戴五色雜珠。

室韋族最初的部落情況,最先為其作傳的《魏書》未作交代。 7世紀前後,下分五大部。唐代“分部凡二十餘”,有戶至少3萬,人口在15萬以上。

五大部為:

南室韋,有25個氏族,在今齊齊哈爾市至呼倫湖一帶;

北室韋,凡9個氏族,分佈大興安嶺東側的諾敏河流域東達小興安嶺西段;

缽室韋,居大興安嶺北麓盤古河流域;

深未但室韋,大體在今根河流域;

大室韋,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

唐代室韋的部落名稱和數目,兩唐書《室韋傳》所列不盡相同,經勘比後得20部。部名和所在地為:烏素固部,在今克魯倫河下游地區;那禮部,居於諾敏河下游南;嶺西部,在小興安嶺西側鈉謨爾河附近;移塞沒部,居烏爾遜河至海拉爾河之間;塞易支部,在哈拉哈河至綽爾河上游一帶;和解部,散居雅魯河、阿倫河地區;烏羅護部,約在今訥河縣至齊齊哈爾市一線的嫩江東西附近;山北部,居綽汗山北、大如者室韋,分佈於甘河上中游地區;小如者室韋,在諾敏大山附近;婆萵室韋,居盤古河流域;黃頭室韋,約以今烏蘭浩特市為中心,散佈在北至綽爾河的洮兒河上中游地區;訥北(訥北支、訥比支)部,在今嫩江縣治北的嫩江東岸附近。

民族解體

室韋族的解體,始於9世紀末。這是由於在其西邊的宗主國突厥被回紇攻破後,9世紀中葉回紇又為黠戛斯所破,或西遷,或南逃,不久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地區,這給室韋創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條件;在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機,在9世紀末連連北進,致使室韋諸部或西遷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出現重新組合。此後有的以新的稱號活動,有的在一個時期內雖保留了原族稱,但在後來不斷變化的形勢下也改號易名。已知的有:西遷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韋。蒙兀室韋約在10世紀初由額爾古納河以東向西遷移,最後到達斡難河(今鄂嫩河)發源地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在遼朝時以萌古或被稱襪劫子為號,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到金末發展為擁有16個部落的蒙古族。大、小如者室韋,約在9世紀初已由大興安嶺以東西遷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後期稱“俞折”(系“如者”轉音),遼又轉稱羽厥(亦作烏古),這時一些在大興安嶺以西的移塞沒等部落也改稱烏古,使其地域有今海拉爾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金末加入了蒙古族。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韋、烏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韋是在唐中期以後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闊連海子(今呼倫湖)、捕魚兒泊(今貝爾湖)一帶的,遼代稱敵烈,金稱塔塔爾部,蒙古興起後為蒙古兼併。烏素固部和西室韋等部,在8世紀中葉以後因軍事行動已轉移到陰山之陽的振武附近,軍事上受挫後似未返回原故地,在遼金時代與黑車子室韋同被稱為陰山室韋。黑車子室韋稱號見於唐後期,他是和解、那禮等部在南徙過程中採用的新稱號,新居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帶,被遼征服後不久。其名漸不復見,乃以陰山室韋之名見於史書,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員,13世紀初歸入蒙古族。經過上述變動後,遼代尚以室韋作稱號的主要有室韋部和突呂不室韋部。室韋部是遼代對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龍江北一些室韋部落的總稱,金初歸附女真後遂不見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呂不室韋來源於黃頭室韋,黃頭室韋是唐代室韋諸部中的大部,唐未分為大、小二部,遼初被阿保機征服後,置突呂不室韋部、涅刺拏古部,成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契丹20部成員,居住在今齊齊哈爾市至泰來縣一帶;遼聖宗耶律隆緒契丹34部中涅刺攣古部改稱涅刺越兀部,並被遷戍黑山(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北,不見突呂不室韋部之名,疑黃頭女真是該部改名。

生活習慣

室韋人的社會生產,直至9世紀末西遷南徙時,一直是以游牧、遊獵為生,輔以捕漁和農業。在這幾種生產中前後發展較明顯的是農業。約從7世紀起,他們的農業生產已進入犁耕階段。不過由於其境內少鐵,靠從高麗人那裡交換獲得有限鐵器,故其犁杖還“不加金刃”,皆以木為之,加之尚不懂得使用畜力,皆“人挽以耕”,因此收穫有限。主要的農作物品種一直是粟、麥、穄。儘管如此。他們已知蒸麥發酵釀酒。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為主,少馬無羊。豬是其衣食之源,牛、馬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男女婚娶的聘禮,馬還是送往中原王朝的貢物。狩獵業以捕打獐鹿供衣食之需,但使用工具極原始,還處在角弓、楛矢階段。由於其地多貂鼠,貂皮又是其向中原王朝獻納的主要方物,故已出現有些部落或氏族專以捕貂為業。已知用網捕魚,在冰封江河的冬天,他們鑿冰下網,“網取魚鱉”。由於室韋區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不一,所以各部從事的生產並不完全一致。據載,在五大部時期,南室韋上述四項生產皆有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則主要從事狩獵、捕漁和畜牧業,而且有的或以捕貂為生,或“衣以魚皮”;大室韋以畜牧、狩獵為主。

民俗民風

在婚姻、喪葬、居住等方面,室韋人流行的風俗習慣,既反映了其社會發展處在較低階段,又體現了北方狩獵、游牧民族的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婚嫁時,當兩家“相許”後,男方輒將女盜走,然後送牛馬為聘札,男女同回女家,待有孕後,女隨夫到男方家。還流行婦女在丈夫死後不再嫁。喪葬方面,早期是實行父母死後,將其屍置於樹上的樹葬。後來演變為部落共搭一大棚,死者屍皆置於其上。居住方式,南北有異:南部部落夏天多遷到貸勃、欠對二山,搭室於樹上“巢居”,以避蚊蚋之害。其它季節為適應游牧、遊獵經常流動的特點,在牛車上屈木為室,以蘧蒢(葦編席)覆上,人居其中。北部的室韋人因其地嚴寒,冬天多入山住土穴,夏天有的部落居樺皮蓋的屋。代步工具陸地除牛車、馬外,居於山地的在大雪覆蓋的冬天,“騎木而行”。水上交通工具,或“束薪為筏”,或以獸皮為舟。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