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馬槊

基本解釋

mǎ shuò

馬槊(馬槊)

古代在馬上使用的長矛。南朝梁簡文帝《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隋唐之際記載程咬金“自少驍勇,善用馬槊”《舊唐書·程知節列傳》)

宋高承《事物紀原·戎容兵械·馬槊》:“按曹操父子,橫槊賦詩於鞍馬之間,則馬槊之事,已見於此矣。豈其事之所起乎?”

詳細解釋

單雄信善用馬槊。

馬槊裡邊有非常多的講究。槊桿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桿,而是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

拿韌木以做弓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乾數月。然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注,漢尺),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乾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桿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如此製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