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李實

明代宗朝右都御使

李實,字孟誠,號虛庵,四川合州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被也先俘虜。次年,李實受命到淮安、楊州募兵二萬,赴京應變。並對當時乘機叛亂、騷擾河道的地方豪強嚴予懲辦,使江淮地方得以安定。代宗加授李實為禮部右侍郎,任和議正使,率員前往蒙古與瓦刺君臣議和。兩次往返,才接回英宗。李實再次出使瓦刺議和,得以廢止瓦刺每年向朝庭遣貢使六千人的製度,減輕了朝庭的負擔。後李實被任為右都御使,巡撫湖廣五年,繼後又回京掌握都察院事。人物簡​​介

是年五月充任禮科都給事中,一月之內連續向代宗皇帝上疏十餘次。六月,也先求議和。李實聞訊,慨然請往,並提出了八點和談建議。

[1]

著述名錄

“土木之變”後,李實於泰元年(1450)夏受命出使蒙古,記親見親歷成此書。書中詳述了遣使經過,旅途見聞,與蒙古瓦刺太師也先交涉談判,探視被俘的明英宗,回京復命等情況,是研究“土木之變”後蒙明關係的重要材料。

[2]

相關史料

《明史列傳第五十九》

李實,字孟誠,合州人。正統七年進士。為人恣肆無拘檢,有口辨。景泰初,為禮科給事中。也先令完者脫歡議和,實請行。擢禮部右侍郎以往,少卿羅綺為副。至則見上皇,頗得也先要領,還言也先請和無他意。及楊善往,上皇果還。是年十月進右都御史,巡撫湖廣。五年召還,掌院事。初,實使謁上皇,請還京引咎自責,失上皇意。後以居鄉暴橫,斥為民。

李實出京

土木堡戰敗,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後經于謙等人力挽狂瀾,在北京城下​​擊退瓦剌太師(當時蒙古的實際控制者),取得了重大勝利。當時,由於皇帝(朱祁鎮)被俘,大臣們擁立當時的監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而稱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

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瓦剌方面表示願意釋放被俘的朱祁鎮,但朱祁鈺擔心他的哥哥回來後,會影響自己的皇位,對於迎回“太上皇”朱祁鎮並不積極。在這種背景下,李實作為明朝的使臣出使瓦剌。

以下是《明朝那些事》的記載:

計劃已定,大明派出了自己的使者。這個使者的名字叫做李實,他當時的職務是禮部侍郎。

在這里特意指出此人的職務,是因為其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大家知道侍郎是副部長,三品官,外交人員也要講個檔次的,這樣的級別出訪按說已經不低了,似乎可以認為朱祁鈺對於這次出使是很重視的,但我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別有玄機。

就在幾天之前,這位仁兄還不是禮部侍郎,他原先的職務僅僅是一個給事中! (七品官)直到出發前,才匆忙給他一個職稱,讓他出使。

既然出使,自然有國書,可這封國書也有很大的問題,其大致內容是:你們殺了大明的人,大明也能夠殺你們!我大明遼闊,人口眾多,之所以不去打你,是怕有違天意,聽說你們已經收兵回去,看來是已經畏懼天意,朕很滿意,所以派人出使。

大家看看,這像是和平國書嗎,估計都可以當成戰書用了,而且其中根本沒有提到接朱祁鎮回來的問題,用心何在,昭然若揭。

當李實看到這份國書,發現並沒有接朱祁鎮回來的內容時,不禁也大吃一驚,馬上跑到內閣,他還比較天真,以為是某位大人草擬時寫漏,誰知在半路上正好遇到朱祁鈺的親信太監興安,便向他詢問此事,​​興安根本不搭理他,只是大聲訓斥道:“拿著國書上路吧,管那麼多幹什麼?!”(奉黃紙詔行耳,它何預)

李實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

景泰元年(1450)七月十一日,李實抵達也失八禿兒(地名),這裡正是也先的大本營,然後由人帶領前去看望朱祁鎮。

君臣見面之後,感慨萬千,都流下了眼淚,不過從後來的對話看,他們流淚的原因似乎並不相同。

雙方先寒暄了一下,然後開始了這段歷史上極為有趣的對話。

朱祁鎮:太后(孫太后)好嗎?皇上(朱祁鈺)好嗎?皇后(錢皇后)好嗎?

李實:都好,請太上皇放心。

朱祁鎮:這裡冷,衣服不夠,你帶了衣服來沒有?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