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重玄派

重玄派系道教哲學流派,其意從《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來,該派以重玄之義解《老子》,認為老學要義在於“玄之又玄”,以達到哲學思想上的無滯。重玄家融匯佛學的的“雙遣法”,以《莊子》“無為”、“忘心”說為基礎,採佛教破除妄執意,力圖超越玄學,又稱越佛學,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這就是道教的向老莊哲學復歸且深入發展的標誌。簡介

“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重玄派”是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流派,可視為一個哲學流派。同時他也和道教隱宗妙真道密切相關,重玄派的許多著名大家都是妙真道的宗師。

重(音蟲chong),為重複之義。其意從《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來,該派以重玄之義解《老子》,認為老學要義在於“玄之又玄”,以達到哲學思想上的無滯。重玄哲學,始於東晉孫登,後來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陳道士諸柔,隋道士劉進喜,唐道士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皆闡發重玄之義。重玄家融匯佛學的的“雙遣法”,以《莊子》“無為”、“忘心”說為基礎,採佛教破除妄執意,力圖超越玄學,又稱越佛學,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這就是道教的向老莊哲學復歸且深入發展的標誌。道教重玄學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為內丹學哲學支柱之一。該派盛行於唐,以成玄英最為突出,後杜光庭、陳景元亦繼承其學說,影響甚大。

歷史沿革

“重玄”之說,由來已久。在南北朝之時,就曾出現以“重玄”為宗的道士。自後沿續不已,隋唐逐漸成為一大學派,“重玄”諸家雖無師承沿傳關係,但被後代學者視為“重玄派”。所謂重玄,是從(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句而來。重玄派以“玄之又玄”之義解老,認為此為老學要義。他們認為老子之道不滯於“有”和“無”,故名為“玄”,以遣有無;但又不可滯於“玄”,故名“又玄”,以遣前“玄” 。使“玄”亦不存,歸於虛無大道。據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五所說,注老以“重玄”為宗,始於魏隱士孫登,此後梁道士孟智週、臧玄靜,陳朝道士諸柔,隋朝道士劉進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黃玄頤、李榮、車玄粥、張惠超、黎元興,皆明重玄之道。並將"重玄"思想貫穿於道教教義的諸多方面。 (玄門大義)今秩,初唐高宗、武后朝道士孟安排摘錄(玄門大義),編成(道教義樞)10卷,其中(七部義)說:洞真變化無方,神力自在,故須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可變之遣斯威。

隋道士劉進喜、李播皆注疏(老子),劉進喜作疏6卷,李播注上下2卷。劉進喜(老子)第七十章疏云:“至言雖廣,宗吝者重玄。”又劉進喜造、李仲卿續(太玄真一本際妙經)10卷,認為“正道真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名中正道。”即以“重玄”之義為學者大正觀之要。唐太宗朝道士成玄英撰(道德經義疏),釋(老子)“玄之又玄”句云: 有欲之人唯滯於有,無欲之人又滯於無,故說一玄,以造雙執。又恐行者滯於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釋“玄之又玄”雲:意因不生則同乎玄妙,猶恐滯玄為滯,不至兼忘,故寄以又玄以造玄,示明無欲於無欲。

隋唐“重玄”學派的道經還有佚名著(無上內秘真藏義》4卷,張惠超《道德真經玄疏》4卷,王玄覽《玄珠錄》2卷,通玄先生撰(道體論),司馬承禎(坐忘論),佚名撰,(三論元旨),黎興、方長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10卷。唐代流傳,大略出於唐代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了心經)、(洞玄靈寶定觀經)等,均以“重玄”為宗。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也採納“重玄”之義。

特點

重玄學派注重玄理思辯,它解釋《老子》有兩大特徵:其一是援引《莊子》來闡釋老子思想,二是援引佛教哲學,特別是吸取了佛教三論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闡發老子玄理。這就發展了道教的教理教義,使其更具思辯性。另一方面,“重玄學派”也給佛教思想以影響,如三論宗的著作中即多次提到“玄”和“又玄”的概念,即於“重玄學派”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幾乎都是著名的道教理論家。唐代是重玄派鼎盛時期,在隋唐佛道的理論之爭中,多由重玄學派人物代表道教方面參加,重玄學派也因此在道教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傳承與影響

重玄派的最初形成當是魏晉玄學的產物,魏晉時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道德經》 ,奠定了這一學派發展的基石。魏晉以降,陸續為道教學者所闡釋,並吸取了佛教中觀思想。南北朝隋唐時期,梁朝道士孟智週、臧玄靜,陳朝道士諸糅,隋朝道士劉進喜,都明“重玄之道”,為重玄學派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唐代是重玄學派的鼎盛時期,有一大批以重玄為宗的道教學者,如蔡子晃、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等​​;其中以成玄英、李榮等最為突出,經他們的努力,重玄派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流派,唐玄宗李隆基註釋《老子》,亦採用其說。

直到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較濃的重玄之風,但重玄派整體上已趨衰微。南宋時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義,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學說,此其遺風。

相關人物

介紹

李榮為唐初著名道教學者。道號任真子,綿州巴西人(今四川綿陽市)。唐代道教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唐高宗(650∼683)時。近人蒙文通疑其為成玄英的弟子。

生平

李榮的生平,史料少而零散。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中有云:“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漫道燒丹止七飛,空傳化石曾三轉”。他向人透露的早年學道生活及經過苦修,丹術日精的一些情況。他受到唐高宗的徵召,大約就在此時,在蜀中與他有過從的著名詩人盧照鄰曾以詩相贈:“錦節銜天使,瓊仙駕羽君。投金翠山曲,奠壁清江濆。圓洞開丹鼎,方壇聚絳雲。寶貺幽難識,空歌迥易分。風搖十州影,日亂九江文。敷誠歸上帝,應詔佐明君。”讚揚李榮的道術與文采。

進京以後,李榮活動於長安和洛陽兩地,主要是代表道教與佛教論辯,成為“老宗魁首”。顯慶三年(658)四月,高宗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內論義,李榮為其中之一。當時李榮“主道生萬物義”,與大慈恩寺僧慧立爭辯。 ⑤顯慶五年(660)李榮以重玄思想解釋《老子》而著稱。其重玄思想極受佛教中觀論的影響,特別是初唐盛行的佛教三論宗,給其重玄說以許多理論上的啟發。當時蜀地三論宗頗為盛行,入蜀講“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的僧人甚多,講論之地多離李榮住地不遠,對其必有一定影響。因此,他常藉助佛教哲學解釋《道德經》,提高了道教哲學思想的思辨性。

著作

李榮曾注《西升經》,主要著作有《老子注》。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存錄“任真子李榮注上下二卷”;《宋史·藝文志》有“李榮《道德經註》二卷”。宋人尤袤《遂初堂書目》也存“李榮注老子”。宋高似孫《子略》卷二“老子注”中錄“《任真子集注》,李榮,道士”。今《正統道藏》殘存李榮《老子注》。敦煌曾出李榮《老子注》唐高宗時寫本,現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近人蒙文通於本世紀40年代末據《道藏》殘本、北京圖書館和巴黎圖書館所藏敦煌本輯成李榮《老子注》四卷,據稱基本恢復了李榮注的原貌。 1947年由四川省立圖書館石印刊行。以後嚴靈峰也有輯校本,收入《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三函。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