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坐忘

“坐忘”,靜坐的姿態,“忘”的狀態,它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以實現心靈之清淨;以超越自我、回歸生命為寄託來實踐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顯,莊子更喜歡後者,有人說這是藝術境界,也有說這是宗教境界。

詞語解釋

坐忘

本是莊老哲學用語。 《莊子·大宗師》雲;“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譯文:“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擺脫形體和智能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蹟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當圍棋的棋藝、棋理髮展到一定水平也會達到這種超然物外、物我兩忘的境界。南朝圍棋國手褚思莊研究棋的別墅就名為“坐忘居”。唐代司馬承禎作《坐忘論》進一步闡釋坐忘之妙。坐忘是中國茶道中的一種法門,這個法門是中國道家的茶道理念。是國手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品茶的心態。說白了就是喝茶是要絕對的,做到心如止水,這時候就能達到'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精神狀態。就能在精神方面返樸歸真,表現就是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悟我'的境界。

今人解釋

歷史面目

先探討一下“坐忘”的歷史面目。

《莊子》的原文是: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1]

“坐忘”就出自於此,要說“坐忘”還得先從莊子的思想談起。

這裡借顏回之口說出了莊子的心聲,彷彿是他直接與儒家創始者孔子對話,但是這並不是儒家所真正關注的,相反,儒家所關注的更側重於現實倫理政治,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也講治國,但方式不同,他說“愛國治民,能無為乎?”[2]

但是到了莊子則越來越有脫離有限現實或者說超越現實的傾向,他以為“帝王之業,聖人之餘事。”[3]那麼他的聖人理想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總體理念,還刻畫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即“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很明顯這裡具有了十分明顯的宗教精神,特別是後來,他又在文中論述了高深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如在《大宗師》中有精彩而玄妙的描述,“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淒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4]

這就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深之人,當然他的理想道人的刻畫是傳承了老子思想的,但莊子以文字闡釋其真人形象,則直接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道是可學的,道具有可把握性,其主旨還是勸並教世人修道以及解脫的方法。

他的超越方法在《莊子》一書中有所透露,除了讓世人明白世界以及人間的本質之外,還提供了具體的超越方法即“心齋”與“坐忘”。

在《人世間》中,又藉孔子與顏回的對話闡釋自己的理論。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5]

孔子與顏回到底會不會這樣呢?可能我們相信孔子會佩服道家的學問,但是他並不實行,而是有與之相反的行為,所以大部分學者都認為這是莊子借孔子之口而傳達自己的心聲。

實際上,“心齋”實現了心靈的虛靜精純,而“坐忘”呢?

“坐忘”並不僅僅指靜坐的姿態,也不僅僅指所謂“忘”的狀態,它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 《天隱子·坐忘》說: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6]

引出問題

這裡的“坐”應該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而“忘”呢,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後心無掛礙的狀態,很明顯這裡並不是指自我麻醉與逃避,首先,自我麻醉者根本就無法完全忘卻牽掛,而逃避並不是永遠的辦法,總有一天還要面對現實世界,那麼他的心靈的河流能夠真的靜止下來嗎?恐怕很難,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徹底地清淨,這時就有兩個方法,其一,以超越現實、完成現實進而超越自我,以實現心靈之清淨;其二,以超越自我、回歸生命為寄託來實踐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顯,莊子更喜歡後者,有人說這是藝術境界,也有說這是宗教境界。

恆毓博士指出:

坐忘意味著得定是說,實現了坐忘的人實際上是處於定心的狀態。 《天隱子·神解》說:“齋戒謂之'信解',安處謂之'閒解',存想謂之'慧解',坐忘謂之'定解',信定閑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這就是說,坐忘是道教修煉的五個層次中的第四個階段,是由定心而解的階段。坐忘成功的標誌是神解而悟道是說,坐忘是否成功,悟道與否是最好的衡量標準。 [7]

深入比較

並且還和佛家參禪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如:

雖然參禪與坐忘在各自修煉體系中的地位基本相當,都是得道的必要條件和直接力量,但二者的過程、內容和最終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參禪的對像是禪,坐忘的對像是物我;參禪的手段多種多樣,坐忘的手段只是默而不答、瞑而不視;參禪可以是漸修也可以是頓悟,坐忘則只能是漸修;參禪的結果是開悟和解脫,坐忘的結果是得道和成仙。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皆不相同。 [8]

實際上,他的比較更多地是基於道家與佛家的區別上,但是“坐忘”這一理念到了後來並不單單屬於道家的方法了,隨著三教合一的潮流,“坐忘”被用在了許多新的領域,也被賦予了新的概念,如與佛家的融合,又有被儒家借鑒的歷史,還有在文學藝術上的運用,所以說,“坐忘”已經不在單純,其內核意義也都許多領域裡被重新闡釋、運用過了。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