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八觸

八、滑:有​​時候會感覺很滑,像曼魚一樣滑溜溜的。

這些境界相,每個人的狀況、感受會不一樣。有時幾種狀況同時出現,有舒服的,也有不舒服的,對於這些我們只要把它觀照清楚就好了,不要理會它,看著它出現,增長、消失,而我們的身心也在這生滅的過程中,得到成長跟超越。八觸是過程,不要執著心理上的變化,是學佛人的主要目標,也是工程面主要的一個標的。不過當心理產生變化時,色身也會跟著起變化,而這部份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的,但是,卻有很多人會在這個地方去尋求發展。

在色身上的變化,主要就是八觸,是每一個修行禪定的人都會經歷的;而剛開始最常見的,就是自己的心會搖動,這個叫「動感」。心裡的動,你常常會誤以為是色身的動。透過你一再的觀照色身以後,就會產生色身的變化。這個色身的變化,就會帶動我們,你就誤以為這是真的。是沒有錯,透過這個再訓練,你的色身會有很多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氣動,透過氣動的引導,你可以練氣功、可能飛簷走壁、也可能有輕功、有內功,但是,這些脫離不了生死輪迴。那些在跳蛇舞、天女散花的,如果透過氣動來表演,你不要把它當作目標,它只是一個過程。

一個修行者,進入初禪定之前,這些狀況會先調整好;進入禪定以後,就不會再動了。假如,你一直動、動不停,沒有辦法調整好的話,那自己就要要求自己,不是要求你的色身不能動,而是要去掌握你的內心。

你的內心為什麼一直要去觀、去看、去想「這個色身怎麼動的?」那是錯誤的。沒有錯!心會動、身也會動。色身單獨在動,而心都沒動的,那更多。這個動是真的在動,但不是好的動。透過這個動的調整,身體會進入健康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但不是修行的目標。假如,你這個動不會停止,那你要多去拜懺「為何修行,總是不得要領?」

各位在外面接受了很多修行的噪聲,現在我來告訴各位真正正確的是什麼。很明確的告訴你,『氣動』確實,但氣動是不好的動,你必須放下它!

好多人執著「磁場很強」,什麼叫磁場很強?又,「磁場很不好」,什麼叫磁場很不好?我告訴你:磁場,是你的語言名稱,換一個名稱它叫作氣氛。當你感到很好的氣氛,就說「磁場很強」,而感到不喜歡的氣氛,就說「磁場很差」,只是這個樣子。但是很多人想法轉不過來。

要記得,修行為求『了生死脫輪迴』。八觸只是修行過程中必然的現象,各位了解就好,不應看重也不必在意。若是沉溺於追求色身變化、想修得神通,那就遠遠背離你修行的初衷了。十功德所謂「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皆是心理上的變化。

在入初禪定之前,在心理上會有幾種應有的變化:

第一個是「空」。還沒有入禪定前沒有真正的空--也就是這並非般若空性的空,但是,內心裡頭會比較乾淨、比較空靈,不會很複雜、不會有很多的煩惱,能夠放下那些沒有必要的、夾雜的信息;換句話說,可以很容易捨棄很多東西,如名、利、財、食、睡,這些通通可以放下。一個行者端身正坐,假如還夾雜著這些東西,你怎麼有可能修行?看起來在這裡坐著,蠻像一回事,其實心理正在百般計較,那不叫行者了。

所以,我們自己可以檢討得到,是不是把這些放下了?這當中,難免還有一點淡淡的習氣在,因為還不是真正的成就;但是粗的、粗中細的、細中粗的這些部份,要通通把它放下才對,這是第一個。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如果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掛在心頭,那就是在參話頭的過程中,沒有進入狀況。參話頭是讓我們停心,把心停住;心一停,那些雜思雜念,應該不再染著上來才對。既然沒有那些雜思雜念,舍的功用就發揮了,空靈的現象就現前了。那麼,我們看看,心理的這一相,第一相,你有沒有現前?這是我們在抽像中來講的心中相貌,行者入初禪定前,心中應有的相貌。這是第一相叫作「空」,當然,它跟般若空性的空,是不一樣的。明  第二個相貌是「明」。明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作什麼,你很清楚。你把那些雜思雜念捨棄以後,那麼在體上,心理的作用應該很明白。雖然這些還是凡夫的心理作用,但是,身為一個行者,對於凡夫的心理作用是很清楚的;凡夫自己本身是不清楚,那行者是很清楚的。所以,凡夫的心怎麼動?行者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個看不清楚,就表示你還是凡夫。行者對於這個基本的部份,應該要掌握得很好,你不應該掌握不到,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心王、心的存在、那個意識形態,你自己要知道。別人的意識形態不知道怎麼樣,但是,心的作用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若自己的意識形態是什麼樣子你都搞不清楚,你怎麼知道人家的意識形態是什麼樣子。所以,自己的心的作用,一定要弄得很清楚。這個叫「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定  第三個相貌是「定」。這個定是世間人講的定,也不是禪定的定;定字是一樣,但意義不同,因為還沒有到達初禪定,哪會現禪『定』的相?但是,像世間人講的,他一輩子只上一個班,從畢業到退休一直在那裡,心也從來沒有波動過,這個就是世間所講的定。

我們的心,經過這樣的停心訓練,參話頭、看話頭、守住這個話頭,那麼現在,你是不是安住在這裡,而不會起煩惱?這個就是定。參這個話頭,結果又在看那個話頭,望著那邊一個話頭;跟同修講一講「啊!你參『念佛是誰?』那我在參『拖死尸者誰?』到最後,我會不會拖個屍體?我看我還是參『念佛是誰?』好。」這樣根本沒有定啊!你管人家怎麼樣?你只要管好你自己,管到別人頭上去幹嘛?

每天進禪堂,坐、跑、站,在心裡會不會想「耶!今天天氣這麼好,出去溜一溜不知道多好。」會的話就是沒定!還有這種情況,表示我們的法在行法上,你還不得力,你還沒進入狀況。我們需要進入狀況,大家要想一想,怎麼排除其它的、閃動的妄念,這些都是行者要具備的心中相貌。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吃飯的時候,還有挑選這個菜、挑選那個菜,心中不定。我們訓練停心,不作余思餘覺,安住在這個話頭上,所以,定是入初禪定前的一個心中相貌,這是第三個。智  第四個相貌是「智」。這個智不是我們般若智慧的智慧,因為你還沒開智慧。這個智叫作「聰敏」。你很靈敏、敏捷、明利,對於事情、對於你心理的那種運作,你能夠覺知到;不再像以前老是搞不清楚。

為什麼禪修以後,人會變聰明了?為什麼禪修以後,你會覺得比較有智慧了?假如,你現在腦子裡頭,還有那種感覺,好像一個饅頭塞在你腦殼裡頭,那你就是一直沒有進入狀況。一個腦筋好像一塊糕,說它硬硬的,又是軟軟的;說它軟軟的,又好像嚼不動。 「你講,我聽」可以,那麼,換你來講,我想就僵住了;就好像船擱在那個岸上,劃也劃不動,那就沒有智。

這個地方的智慧,不是要你顯神通的那個智能,這個智能只是把你那種僵化、慣性的那個部份給抖落掉。好像被卡住很久生鏽的鏍絲,你現在要把那些鐵鏽,先把它抖落掉,才有辦法轉得動,這個智就類似那個狀況。

原來你那個心,一直卡在那個地方「就是這樣、就是那樣。禪坐不是什麼都不能想嗎?」一直有一些舊有的噪聲,一直帶在心上,放也放不下,自己一直在那邊想「我這樣對嗎?我那個對嗎?」這就沒有智。當你把那些舊有的放下以後,自然就會靈巧起來;否則那些舊有的,就像那個蚺@樣,會把你給卡住了,你整部機器都動彈不得。

你能不能把那一些先給抖落掉?那你就會明利、會很清明,看事、處事、反應,那都會很靈巧,那就是我們講的聰敏、伶俐;你的腦筋會有一種很清爽的感覺;腦筋一清爽,身體就會跟著清爽。一個腦筋好像甜糕一樣,那你的身體就會像麻薯一樣,動不得啦。經過這樣的訓練以後,我們的心應該會有這樣的變化,這個是行者入初禪定前,心中應有的相貌。

以上四個叫「空、明、定、智」,第一個是空、第二個是明、第三個是定、第四個是智;這四個現在各位先用來檢定一下:這段期間來的用功,現在你得力了多少?假如,你說「我不會檢討,你講的那些我搞不懂。」那你的腦筋是石頭作的。也代表整個禪修過程,你的心根本沒有錘煉到;在停心的過程當中,你根本不是停心就是睡心,睡著了。善心、柔軟當你產生前面的「空」、「明」、「定」、「智」後,我們內心就會出現變化,「善心、柔軟」就一起都來了。喜前面已經介紹了行者入初禪前十種相貌中之六種,接下來要講「喜」。

行者內心安住、使心停住,叫作「停心」。用我們的道場來講,行者安住話頭,深參話頭的同時,你逐漸會產生一種「喜悅」。沒有這個喜悅,那你當然不會再想參話頭。當你參到枯寂的時候,你會覺得無聊,無聊就不會再參下去了,你會想盡種種辦法跑掉。所以,喜,必須產生。用世間人的話來講叫作「食髓知味」,我們叫作「法喜充滿」。你有沒有在這裡產生這種喜悅?假如沒有的話,那是弄錯了。弄錯了、用心不力,才不會產生喜悅。所以這一相,大家很容易作為一種檢驗。

有些人枯寂了,像枯木一樣,沒有喜、沒有樂、也沒有抗性,撿一句口頭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沒有來就亂斬,坐在那裡也不知道怎麼樣, 「反正無聊嘛!今天沒事再坐嘛!」那這樣的話,沒有「喜」,這個也不算修行。已經養成那種慣性,吃飽飯沒事,兩腿一盤,就坐在那裡,跟木雕的像一樣,這個不算修行、不算用功,這個下輩子會像狐狸精,就叫作野狐禪。我們應該要避開這個缺點,這個很重要。所以「喜」是自己檢驗自己工夫的一個方法。你有這種喜悅,那你坐著會充滿活力。樂  第八個是「樂」。樂比較微細,這個比較微細的樂,你不一定在坐中感受到。跑香或者其它生活中,乃至洗臉、用餐,你都可以感受到那一種歡喜,你講不出來。而且呢!你會經常的流露出來。眼神也好、臉相也好、身體的動作也好,你自己可以感受到,你成天非常的高興,不知道高興什麼,好像每個細胞,乃至耳朵都在跳舞。這是獲得大利益,內心裡頭,應該要到達這樣的境界。假如沒有這種感覺,你說有大成就,那都假的。假如,你一坐就有這種感覺,沒有坐,就沒有這種感覺,這表示還沒有入禪定,因為你坐的時候才有,沒有坐的時候沒有。告訴各位:你有坐的時候,有;沒有坐的時候,也要有。尤其是只要你想攝心,就有。那這個時候,你就接近禪定了。

所以修行是一個非常踏實的功夫,它不是虛幻、不是亂講的。喜是比較粗的喜悅,樂是比較微細的喜悅,當這兩個產生現象的時候,你就接近初禪定了。所以,這種喜樂,它不是世間的那種狂歡、中獎的高興、或者結婚的高興。不是!它是內心裡頭一種泉源,內心裡頭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像一團火球在全身跑,全身發熱的那種情況一樣。解脫  第三個叫作「解脫」。這個解脫也不是我們講的真解脫,而是我們講的「你內心的一些束縛完全放下了」,意識形態對你的束縛當然也減低了。因為你法執還沒破,所以不可能說沒有意識形態,但是,世間的妄想、執著、攀緣,這些你已經漸漸放下了。應該這個時候,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平日當妄念一起,你會想「啊!算了!不要想!啊!算了!」;有煩惱也會很快地想「啊!算了!別再煩了。」那這個就差不多了。 「差不多」不是說你已經解脫,而是一種瑞相。

有煩惱,但能當下止住:「啊!不要想它。」,當你能夠把困擾身心的妄想放下,那才叫作這裡的「解脫」。這個解脫,不是了生死的解脫;這個是我們講的粗中粗、粗中細、細中粗的這個階段,那你要能夠放得下。

我們剛開始坐著的時候,一坐下來別的沒有,家裡的大事、心中的仇恨竄起來的時候,在那邊猛煩惱、妄想一堆、團團轉,那你到現在「啊!算了!想那沒意思,我到這裡來又不是要煩那些的。」逐漸、逐漸這些會放下,這個叫作解脫。

隨著這一種境界的來臨,我們講的「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的現前,你的相貌就開始轉變。這些情況不一定來至於禪修,從人生中的修養,或者其它法門也可以獲得,但是,禪修中的這一種經驗,是最明顯的,因為在坐禪的時候,這種境界你感受得最清楚,你自己比別人那麼來的快、來的直接,這個叫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你就在這當中,所以你會知道。

其它的行法,有這樣的狀況,你自己未必知道,但是別人會先看到。因為你的改變,你自己沒有留意到,但是外人一看,他可以看得到。但是禪修,你自己會比別人更清楚、更了解。一個真正的行者,自己有什麼變化,自己是清清楚楚的,你有沒有進展到這個地方,那你應該要能夠掌握得到。到這裡一共有九個,這九個當中,它已經逐漸讓我們具足了要進入初禪定的一些條件。我們知道初禪定,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那麼「尋、伺」就是「定、智」再加上剛才講的「喜、樂」。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變化,「善心、柔軟」就一起都來了。境界相應心一境性也就是第十個「境界相應」,一般人喜歡討論的是最後一個,境界相應。我告訴你,沒有前面這九個,就沒有後面那一個。沒有前面這九個,只有後面那一個,告訴你:百分之百「魔!」你不用操心,百分之百就是魔。就像一個人格不完整的人,他修行的功夫很高,一定是魔。人格不完整,他有什麼功夫?還不是那些飛天走壁、穿牆透壁,他學那些要幹嘛?要不然,透過修行,他的人格一定會矯正過來。人格不能矯正過來,那麼一切成就的是:上品魔王、中品魔子魔孫、下品魔女。所以,基本人格一定要先具足。

那麼前面這九個,正好告訴我們,是人格養成當中的完美階段,你只有把這些妄想、慾望給放下,那你才有可能隨著境界而進入禪定。假如沒有這種狀況,內心的疙瘩一直那麼嚴重,你想要進入禪定,那是不可能的。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