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星流

星流

星流(Stellar Stream)是沿著一條狹長軌道圍繞星系運動,由眾多恆星組成的鏈狀結構,是球狀星團或者矮星係受到星系引力的巨大潮汐作用而逐漸變形、瓦解、撕裂形成的。截至2007年,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十餘個星流,由幾千到幾億顆恆星組成,跨度從數万光年到數百萬光年不等。一個典型的星流是1994年發現的人馬座星流,包含了大約1億顆恆星,跨度超過100萬光年,發源於人馬座矮橢圓星系。對星流中恆星的速度、位置的分析能夠給出其起源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星流會逐漸被銀河系吸收。對星流的研究表明銀河系在形成過程中吸積和吞併了眾多矮星系,改變了對傳統星系形成理論的認識。星流還為研究星系中暗物質的分佈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銀河系星流

銀河系的戰俘

小星系一旦靠近巨星系,就會受到強大的引力潮汐作用,逐漸扭曲、瓦解,並被拉成纖細而壯觀的星流。

發現這些星際移民,需要一雙銳利的眼睛。從理論上說,這些恆星會排成長長的一串(也就是星流,stream),從而暴露自己的行踪​​,就像擁擠舞池中的康加舞隊一樣(康加舞起源於拉丁美洲,舞者會排成一個長隊一起舞蹈)。

逆流追溯,有些星流會通向球狀星團或者銀河系的某個衛星星系——那里大概是星流中恆星的發源地,有些星流則通往那些發源地如今僅存的遺跡。但實際上,由於“土著居民”相對均勻地分佈在銀河系中,星流幾乎無法從點點繁星中突顯出來,也就很難被人發現。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最近許多研究人員都採用了“匹配過濾”技術(matched-filter technique),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開發出來的技術,當時被用來獲得來犯敵機的清晰影像。只要知道了土著恆星和“星際移民”的大致形態,這項技術就能過濾掉前者,讓星流顯現出來。

本文作者之一伊巴塔及同事在1994年發現的人馬座星流,可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已知星流。這條星流宛如一串巨大的恆星項鍊,環繞在銀河系周圍。它的跨度超過100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億顆恆星,一直連接到人馬座矮橢圓星系(Sagittarius dwarf elliptical galaxy,“矮”是指星系規模很小,“橢圓”是指星系形狀呈橢球狀)。銀河系周圍與它類似的小星系共有15~20個,它們就像衛星繞著行星一樣圍繞銀河系旋轉(因此又被稱為衛星星系)。這些衛星星系大小不等,既有質量約為銀河系十分之一的大麥哲倫雲(Large Magellanic Cloud),也有質量為銀河系百分之一的人馬座矮星系,甚至還有質量僅有銀河系百萬分之一的暗弱星系。

居住在銀河系附近可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這些小星系會逐漸變形,並被最終瓦解。人馬座矮星系已經垂死掙扎了幾十億年,現已經走向瓦解。它的恆星將散落在整個銀河系中,現在這樣的星流也會逐漸消失,未來的天文學家將很難把它們與銀河系的土著恆星區分開來。其他幾個小星係也正在被銀河系肢解,有些現在只剩下了一條星流。大麥哲倫雲則代表了另一類較為少見的現象——銀河係從那里奪走的是氣體,而不是恆星。

星系瓦解背後的機制是引力的潮汐作用,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同樣的機制在地球上產生了海洋的潮起潮落。一個天體的不同部分經受不同的引力作用時,潮汐力就會產生。

月球對地球朝向它的一面所施加的引力,比對背向它的一面施加的引力更大。兩個力之間的差異儘管很小​​,不足以扯碎地球,卻足以讓海洋微微隆起。隨著兩個天體​​的相互繞轉,海洋的隆起部位也會跟著轉動,使地球上某一地點的海平面出現週期性的抬升或降低。與此類似,銀河係也會在衛星星系或星團的一側,施加比另一側更大的引力作用,使它們扭曲變形。

在這樣的作用下,衛星星系或星團中的恆星會逐漸被銀河系拖走(見下圖所示)。久而久之,衛星星系失去的恆星就會越來越多。這些恆星像麵包上掉落的麵包屑一般,在衛星星系的前後形成了長長的尾巴。

星流的探測

星流會被銀河系逐漸吸收,最終化為無形。然而恆星運動的微妙線索,卻能在茫茫星海之中,找到這些“星際移民”的蛛絲馬跡。

人馬座矮星係等衛星星系在銀河系的構建過程中做出過貢獻。這些發現徹底改變了天文學家原先對星系形成的理論認識:他們曾經認為,所有的星係都直接起源於原始宇宙中幾乎察覺不到的物質密度漲落(天文學家觀測證實,早期宇宙各處的物質密度幾乎相同,僅有大約萬分之三的差異),其後便經歷了早期的雪崩式生長,很快演化成現在這副模樣。

現在,基於對星流的觀測,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只有質量不超過10億倍太陽的矮星係經歷了這樣的快速形成過程;像銀河系這樣質量相當於千億顆太陽的大型星系,則是後來通過吸積和吞併矮星係而逐漸形成的。這種吞併過程一直持續至今,不過強度已大不如前。

銀河系吞噬近鄰星系的過程被天文學家抓了個正著,他們又提出了更加深入的問題:這些古老的星系“建築原料”具有什麼樣的化學組成?現在的大型星系中“星際移民”和“土著居民”的比例是多少?這些小星繫帶來的化學元素如何改變銀河系早期的演化歷史?

這些星流就像化石一樣,記錄著星系構建的歷史,除此之外,它們還能在探測暗物質方面大顯身手(見下頁短文)。

要弄清這些問題,天文學家不僅需要了解哪些恆星正在被銀河系掠奪,還要知道哪些恆星是已經被俘虜過來的。研究人員遇到的困難在於,一旦外來的恆星和氣體混入銀河系,我們就無法通過特有的空間分佈來識別它們。天文學家必須找到更微妙的線索,來追溯這些恆星的起源,例如它們的運動模式和化學組成上的一些難以抹去的固有特徵。

我們都習慣用位置和速度來刻畫物體的運動。但運動還有其他不同的特性,可以用諸如能量和角動量之類的物理量來描述。正如物體的空間位置能夠用3個坐標來描述,因此被稱為三維空間一樣,我們也可以用位置加上動量(一共6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這個抽象的六維空間被稱為相空間(phase space)。

相空間的優點在於,與真實空間相比,恆星在相空間中的排列模式更有還原性(這裡是指經歷巨大變化之後恢復原狀的能力)。儘管星系的吞併消化過程通常會破壞星流的空間結構,卻無法抹去它們在相空間的整體結構[這就是統計力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劉維定理(Liouville's theorem)]。

因此,通過測量能量、角動量和相空間中恆星隨機樣本的密度,研究人員就能識別出無法直接觀測到的星群。它們是很久以前被銀河系瓦解的衛星星系的魅影。幾個研究小組,例如荷蘭卡普坦天文研究所(Kapteyn Astronomical Institute,位於格羅寧根市)的阿明娜·希勒米(Amina Helmi)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克里斯·B·布魯克(Chris B. Brook)各自領導的小組,已經用這項技術發現了一些被吞併的衛星星系的遺跡。

目前已被發現的遺跡都位於太陽系附近,因為現有設備還無法足夠精確地測量更遙遠恆星的三維運動。

銀河系星流列表

名稱

來源

質量

(太陽質量)

長度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