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有一個典故。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劉琮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註釋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當也②。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給敵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綻),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後援和前應,最終陷他於死地。

②遇毒,位不當也:語出《易經·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震為雷,是既打雷,又閃電,威嚴得很。又離為陰卦,震為陽卦,是陰陽相濟,剛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並用,嚴明結合,故封名為“噬嗑”,意為咀嚼。本卦六三. 《象》辭:“遇毒,位不當也。”本是說,搶臘肉中了毒(古人認為臘肉不新鮮,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為六三陰兌爻於陽位,是位不當。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敵入受我之唆,猶如貪食搶吃,只怪自己見利而受騙,才陷於了死地。

按語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須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

出處

《上屋抽梯》選自《三十六計》[1]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係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解析

什麼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誘敵人。如果敵人不肯輕易上鉤,怎麼辦呢?本來,你不給敵人先開個方便之門,它怎麼會進你預先設下的口袋呢?開方便之門,就是事先給敵人安放一個梯子。既不能使它猜疑,也要能讓敵人清楚的看到梯子。只要敵人爬上了梯子,就不怕它不進己方事先設置的圈套。苻堅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萇的上屋抽梯之計,輕易去攻打晉國,大敗於淝水。慕容垂、姚萇的勢力就迅速擴張起來了。

【英語翻譯】removing the ladder after the enemy has climbed up the roof

近義詞,過河拆橋卸磨殺驢

探源

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裡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嚐嚐看。於是命左右侍從嚐一嘗,剛剛嚐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後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後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麼容易上當的,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後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去梯”之說。 《孫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於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故事

秦朝滅亡之後,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到後來,只有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其他諸侯,有的被消滅,有的急忙尋找靠山。趙王歇在鉅鹿之戰中,看到了項羽是個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漢相爭時期,當然投靠了項羽。

劉邦為了削弱項王的力量,命令韓信、張耳率兩万精兵攻打趙王歇的勢力。趙王歇聽到消息之後,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項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萬人馬,何懼韓信、張耳。

趙王歇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井陘,準備迎敵。韓信、張耳的部隊也向井陘進發,他們在離井陘三十里外安營扎寨,兩軍對峙,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韓信分析了兩邊的兵力,敵軍人數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對方的敵手,如果久拖不決,我軍經不起消耗,經過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條妙計。他召集將軍們在營中部署。命一將領率兩千精兵到山谷樹林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到我軍與趙軍開戰後,我軍佯敗逃跑,趙軍肯定傾巢出動,追擊我軍。這時,你們迅速殺入敵營,插上我軍的軍旗。他又命令張耳率軍一萬,在綿延河東岸,擺下背水一戰的陣式。自己親率八千人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剛亮,只聽見韓信營中的戰鼓隆隆,韓信親率大軍向井陘殺來:趙軍主帥陳餘,早有準備,立即下令出擊。兩軍殺得個昏天黑地。韓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時一聲令下,部隊立即佯裝敗退,並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陳餘見韓信敗,大笑道:“區區韓信,怎是我的對手?”他下令追擊,—定要全殲韓信的部隊。

韓信帶著敗退的隊伍撤到綿延河邊,與張耳的部隊合為一股。韓信對士兵們進行動員:“前邊是滔滔河水,後面是幾十萬追擊的敵軍,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戰,擊潰追兵。”士兵們知道已無退路,個個奮勇爭先,要與趙軍拼個你死我活。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