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⑶縱觀《內經》全書,其“俞”字,音恕shu,或俞、或腧、或輸而有四義:

①指腧穴、穴道、穴位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俞氣化薄。”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各經皆由俞穴。此非井、滎、俞、原、經、合之俞,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及水俞、熱俞等。

②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臟、六腑之背腧穴如《靈樞·背俞篇》:“願聞五臟之俞出於背者。”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五臟之腧,皆在於背。”

張介賓《類經七卷·經絡類十一》注云:“五藏居於腹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藏之腧……腧音恕。本經腧、輸、俞,三字俱通用。……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陽之經而出於背,故總稱為背俞。”

《素問·血氣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是謂五藏之俞。”吳昆《素問吳注》:“此取五臟俞法,與《甲乙經》不合,蓋古人別為一家者也。”《類經七卷·經絡類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腎俞,以此法折量,乃與前《背俞》篇及《甲乙經》、《銅人》等書皆不相合,其中未必無誤,或古時亦有此別一家法也。仍當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經》等書者為是。”

《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膽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類經十六卷·疾病類六十一》:“膽俞在背,足太陽之穴也。”

③指肘膝以下的五輸穴--井(木)、滎(火)、輸(土)、(原)、經(金)、合(水)穴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馬蒔《靈樞注證發微》:“五藏者,心、肝、脾、肺、腎也,每藏有井、滎、腧、經、合之五腧,則五五二十五腧也。六府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滎、腧、原、經、合之六腧,則六六三十六腧。……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陰經有'腧'而無'原',而陽經之'原'以'腧'並之也。”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四》注云:“五腧,即各經井滎腧經合穴,皆謂之腧。六府復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

又如《靈樞·五輸》:“五輸之所留。”馬蒔《靈樞注證發微》:“五輸者,即每經之井、滎、輸、經、合也。… …凡經脈之所出者為井,所流者為滎,所注者為輸,所行者為經,所入者為合。”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六》注云:“如下文井、滎、腧、經、合,各有所留止也。”

再如《素問·氣穴論》:“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王冰注云:“藏,謂五藏,肝心脾肺腎,非兼四形藏也。俞,謂井、滎、俞、經、合,非背俞也……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則二十五俞,以左右脈俱言之,則五十穴。……府,謂六府,非兼九形府也。俞,亦謂井、滎、俞、原、經、合,非背俞也。”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此與《靈樞·本輸篇》大同。此言五臟經、滎、俞、經、合之穴,左右共有五十穴。……此言六府井、滎、俞、原、經、合之穴,左右共有七十二穴。”張介賓《類經七卷·經絡類七》注云:“府俞七十二穴。府,六府也。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滎、俞、原、經、合也。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

④指五輸穴中的輸(土)穴--特十二經脈自指端數第三個穴位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從此而注,則為腧穴。腧者,注此而運輸之也,如肺經太淵之類。”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四》注云:“注,灌注也。腧,輸運也。脈注於此而輸於彼,其氣漸盛也。”

中華姓氏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黃帝時代,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俞姓排名當代第119位,人口140萬,約佔漢族人口的0.12%。俞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遷徙分佈

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九位,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1%左右。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黃帝時代,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見諸史冊之俞姓人仍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俞伯牙、東漢時期原為于闐(今屬新疆自治區)王,後為驪歸王的俞林、東晉成帝時宣城(今屬安徽省)人俞縱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僉。雖無幾人,卻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並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於俞林,可能其為古代少數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 。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一帶)人俞文俊斗膽進言,稱新豐之地無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於是就把他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後裔也就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中國南方的俞姓人氏,應該有很多

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佈有四,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並人丁興旺,族大人眾。進入宋代以後,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無籍貫外,其餘均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人,其後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佈為眾。明初,俞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際,俞姓仍以華東之地為眾,但散居之地漸多。如今,俞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俞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姓氏字體

俞[腧、鄃、俞,讀音作yǘ(ㄩˊ)]

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臣跗之後,屬於以物事稱謂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記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腧經之治,為中國傳統中醫經脈理論的奠基人。腧,為“脈之所注”,就是人們俗稱的“穴道”、脈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稱名醫跗為腧跗。在古代,“腧”與“俞”二字相通,後簡筆寫作俞跗。

在俞跗的後裔子孫中,為光大先人的經典醫術,多稱為俞跗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俞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