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扁鵲見秦武王

扁鵲見秦武王,出自《戰國策·秦策》,起原文為:醫扁鵲見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鵲請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④:“君與知之者謀(6)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⑤,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原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鵲請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④曰:“君與知之者謀(6)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⑤,則君一舉而亡國矣⑦!”譯文

醫生扁鵲拜訪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請求為秦武王醫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異議:“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清楚。”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很生氣,把治病的石針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怎麼治病),又同不懂醫術的人(一起討論),干擾治療,假使像這樣掌管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君王的每一個舉動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註釋

1.扁鵲:戰國時名醫,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縣)人。學醫於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擅長各科,反對巫術治病。入秦後,太醫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將他刺死。

2.示:給......看。

3.除:醫治。

4.石:治病用的石針。古人用石頭磨成針,用以治療癰瘍,出除膿血。

5.謀:商量。

6.此:這。

7.矣:啊。

8.聰:聽力好。

9.已:停止,引申為把(病)完全治好。

10.君:指秦武王。

11.之:的。

12.使此:假使像這樣。

13:知:掌​​管。

啟發與借鑒

醫人和醫國雖然不同,但在聽取專家意見,不胡亂採納紛擾的意見上是一致的。我們行事施政時最忌諱不能果斷決策,而果斷決策的前提就是要聽取最合理的各種建議,如果有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那麼我們決策起來就比較容易,最可怕的是亂聽建議、聽一些專業不對口、對問題知之不詳的人的胡說八道,那麼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專家有專家的資歷和優勢,他們是花了數十年的工夫在一個問題上研究,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可笑的是在我們周圍,一旦一個人成名了,他就什麼都通了。電影明星就應該演電影,但社會上叫他處理國家大事的有之、搞地產開發的有之、教學育人的有之,可見非理性因素在人們處理問題時影響的確很大。

今用

說明要“與知之者謀之”,不要“與不知者敗之”。要按照科學規律辦事,依靠真知灼見,莫聽嘖聲煩言。除病與知政都是同一個道理。

文學常識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藉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河北省《博野縣志》載:其墓在博野蘆村,毀於大躍進時期。

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趙氏,名盪,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到了晚上,武王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週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裡子追究責任,將孟說五馬分屍,誅滅其族。

閱讀題目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