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人皆謂我毀明堂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①。毀諸?已乎②?”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⑤,澤梁⑥無禁,罪人不孥⑦。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⑧。'”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⑨好貨;《詩》雲⑩:'乃積乃倉,乃裹餱糧⑾,於橐於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張,干戈戚揚⒁ ,爰方啟行⒂。'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⒃妃。〈詩〉雲⒄:'古公亶父⒅,來朝走馬,率西水滸⒆,至於岐下。​​爰及姜女⒇,聿來胥宇(21)。'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22)。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註釋

⑴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築。這裡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至漢代還有遺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陝西岐山縣一帶。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屬私田,中間一百畝屬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收入歸公家,所以叫九一稅制。 ⑸關:道路上的關卡,近於現代“海關”的概念。市:集市。譏:稽查。徵:徵稅。 ⑹澤梁:在流水中攔魚的設備。 ⑺駑(nu):本指妻子兒女,這裡用作動詞,不孥即指不牽連妻子兒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煢(qiong)0獨:引自《詩經.小雅。正月》。哿,可以。煢:孤單。 ⑼公劉:人名,后稷的後代,周朝的創業始祖。 ⑽《詩》雲:引自《詩經。大雅。公劉》。 ⑾堠(hou)糧:乾糧。 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 ⒀v思:語氣詞,無義。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發揚光大。 ⒁干戈戚揚:四種兵器。 ⒂爰方啟行:爰,於是;方,開始;啟行:出發。 ⒃厥:代詞,他的,那個。 ⒄《詩》雲:引自《詩經。大雅。綿》。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滸:水邊。 ⒇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 (21)聿:語首詞,無義。胥:動詞,省視,視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處女。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古代女子居內,男子居外,所以以內外代指。

譯文

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 宣王說:“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於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徵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詩經》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

宣王說:“說得好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詩經》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乾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薑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出處

《人皆謂我毀明堂》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9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