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王敏剛

王敏剛被人稱為絲綢商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他在中國西部投資2億多元,成為港商中以巨資開發大西北的第一人。之後10多年,他不遺餘力地把絲綢之路的文化介紹到全世界。王敏剛現在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舉辦一個馬拉鬆比賽。這是他第二次在內地籌備馬拉松。 2004年,他在敦煌舉辦馬拉松,並且親自參加,曾受到多方關注。 “那次為了參加長跑比賽,我提前一年準備,每天跑步,也因此清瘦不少。” 王敏剛對西部有著獨特的感情,這份感情使得他在西部默默耕耘10多年。王敏剛在內地創造了兩項第千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將大量資金投向內地,光是家鄉東莞一地,就投資2億多元,成為第一個參與內地港口建設的港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開始在中國西部投資,成為港商中以巨資開發大西北的第一人。

1992年,王敏剛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時,受李鵬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將向中西部傾斜的內容啟發,開始潛心研究中國西部的歷史。他先後15次沿絲綢之路進行考察。考察中,他深深折服於絲綢之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並為歷史文化遺產缺乏保護和利用而痛心惋惜。他的結論是:西部作為大經貿,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待開發,商機無限。為了獲得更科學的信息,他去西班牙世界旅遊總部查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布的信息顯示,世界旅遊業中,以自然歷史文物景點觀光服務為核心的文化旅遊佔了全部消費的70%。雖然中國當時文化旅遊開發不夠,但我願意做開荒的工作,只要政府重視,市場一定會做起來,收成也會很好。”接著,又去日本了解市場​​,獲得的信息更令人樂觀,“日本每年有二三十萬遊客想到中國西北,有的甚至年年都去西北。” 西部可招徠高消費遊客,但是,當地接待能力有限,只可接待5萬人,結果那些想來敦煌的只好改道去北京或桂林等地。王敏剛認為西部一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993年,他決定投資1.5億元人民幣在敦煌建酒店。敦煌山莊建造在一片沙漠上,風沙很厲害。 1993年夏天,酒店奠基儀式,一切準備好了,可是突然刮起了風,風特別大,把台子都刮倒了。在場很多人都受不了,勸他不要在此地投資,他堅持做下去,說:“這可能是上天對我的考驗。” 1995年,酒店落成。敦煌山莊位於莫高窟與鳴沙山下,南與五色沙土遙遙相峙,北接茫茫大漠戈壁,三面綠洲環繞,氣勢恢宏的建築與幽靜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再現了大漠古堡的風貌。山莊總體設計以莫高窟建築為藍本,外形糅合唐朝的建築風格,內部裝飾充滿古老敦煌文化神韻,再配以簡雅的明代家具,給人以古樸之感。酒店的另一特色是,建築與裝修盡量就地取材,少用玻璃、金屬等材料,採用自己燒製的青磚鋪地,用粟米葉編織地毯,用草編織掛毯,既環保又有地方特色。酒店還有巴扎驛站,用於蒐集並製作一系列有文化色彩的商品,提供給對文化有興趣的消費者,所售商品不僅僅是一般的紀念品,還能反映不同地方的傳統工藝。王敏剛認為,發展商業經濟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內容,體觀地域文化底蘊越深厚,在發展競爭中就越能占得先機。當時中國內地不少地區錯誤地認為發展就是學習一切西方的現代化,一味追逐華麗氣派,捨棄本民族的歷史精華文化。王敏剛卻希望通過弘揚中華民族的璀璨歷史文化,通過發展歷史文化資源的經濟項目來推動西部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我要建的不是一般的旅遊酒店,而是文化酒店,以當地的居所為模式,與商務、觀光和度假型酒店有著很大的區別。無論是民族文化、歷史文化,還是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都是有承傳的,不可替代的。因此各地在發展商業經濟時就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內容,而且體現地域文化底蘊越深厚,在發展競爭中就越能占得先機,越有活力。”王敏剛說。但是並沒有如王敏剛想像的那樣客似雲來,在西部開發旅遊碰到的困難要比想像的多得多。 “原因之一是,當時甘肅省政府承諾的機場六七年也未兌現,一直只能降落小型飛機,而酒店距離機場有五六小時車程。”王敏剛說。 1993年、1994年,因為物價不斷上漲,他旗下的酒店兩個月就要改一次菜單;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西部旅遊業大受影響,酒店幾乎沒有什麼客人。 2003年,SARS又給旅遊以沉重打擊。王敏剛以前投資通常一兩年就能收支平衡,5—7年就可以收回投資,而敦煌酒店一直等了8年才勉強平衡。王敏剛這個先行者一度成為苦行者。 “財政壓力很大,也想過撤離,可總不忍放棄。”在興建文化酒店之後,他又帶頭髮起興建新疆大巴扎的計劃。幾年前,西部旅遊出現轉機。敦煌國際機場建設完成,由香港至烏魯木齊的包機業務也正式開通。王敏剛的絲綢之路曙光乍現。目前,王敏剛已投資建設了包括敦煌山莊在內的5家文化賓館。新疆吐魯番綠洲賓館融合傳統伊斯蘭風格和維吾爾民族特色,四周圍繞葡萄園;青海宗喀賓館坐落於黃教聖地塔爾寺對面,糅合了藏式建築與結構,洋溢著濃郁的藏族文化氣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莞市內,現代的東莞山莊悉心佈置了廣東庭院,樹立了孫中山、林則徐、袁崇煥、蔣光鼐等東莞歷史名人的雕塑,富有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這幾家酒店都沿絲綢之路展開。

除此之外,王敏剛還在北京投資建設北京侶松園賓館。該賓館曾是僧格林沁王府的一部分,坐落在胡同保護區內,傳統的四合院建築體現了北京民間的居住特色,亦是首都唯一一家四合院式賓館。酒店人住率達到85%以上,單間客房收入創同類酒店之首。談到如何發展西部旅遊業,王敏剛說:“首先,國家要製訂有關法規。西部有眾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如何開發這些文化旅游資源,要逐步與國際接軌。要製訂專門的法規加以保證。其次,西部有關旅遊設施嚴重不足,要加快建設步伐。第三,西部開發急需人才。發展西部旅遊業更需要高素質的旅遊專業人才。同時,要規範旅遊行業從業人員的行為,優化旅遊環境。第四,要致力於改善交通條件,吸引更多的遊客。目前西部空中運輸成本偏高,要想辦法降下來。”

王敏剛-重振家業

王敏剛的父親是中華造船廠的創辦人王華生。王華生出身於廣東東莞一個漁民家庭。 14歲那年,他隻身離家闖蕩香港。最初他在香港英資的太古船塢當焊接學徒,因表現出色,兩年後升為監工,開始了以承接船塢燒焊及修理船塢工程的商務生涯。 18歲那年,王華生開設中華風電焊廠,此即中華造船廠的前身。工廠由幾個工人開始發展,上世紀50年代,中華焊廠焊接業務由一般工程發展到探油設備,承接並完成了美國在東南亞探油設備的焊接工程,1957年又承建了美國的海上鑽探平台“東方勘探者”號,一時名聲大噪,成為香港探油服務行業的先驅。上世紀60年代,承接並完成了引珠江支流東江到香港的供水管道焊接工程,為解決長期困擾香港人的生活用水問題作出貢獻。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王華生與友人合資買下香港油塘的一塊地皮,興建海皇船廠,兩年後,他再買下船廠的全部股份,與焊廠合併組成公司,取名為中華造船廠有限公司。到上世紀70年代初,工廠已成為擁有1300萬港元資本,二三百員工,以修造船和機電、鋼結構工程並重的企業。王敏剛從小就在父親的焊廠玩耍,耳濡目染,對機器、造船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從中學二年級始,他每年暑假都回父親的廠打工,從很低的職位開始乾起,到中學畢業,他已從操作工、文員、工程人員升到管工職位,能獨當一面承包一個建築工程。

1971年,王敏剛在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獲得工程學士學位,並被接納為美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員和美國船舶設計學會會員。回港後,他先後擔任船廠的助理工程師,造船部見習經理、經理、集團董事等。剛任見習經理時,公司屬下的水上餐廳一一珍寶船失火焚毀,30多名員工不幸喪生,財產損失亦十分嚴重。王敏剛協助父親處理後事,廢寢忘食,眼睛都熬紅了。 “我開始感到當家的不易。” 那時正是香港經濟受到石油危機影響,經濟衰退,運輸業萎縮,造船業更不景氣,香港的造船訂單越來越少,王敏剛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才智輔助父親拓展業務,渡過難關,令家族企業進入一個縱橫交錯多元化發展的境界。 1973年,中華集團股票開始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公開上市,參與管理的王敏剛大膽建議父親調整產業結構,完善內部管理,大量吸收專業人員,成立了若干個附屬公司,使公司與子公司責權明確,商務活動更趨專業化。至此,中華集團由一個家族色彩濃厚的傳統企業發展成為一個資金和技術密集、管理比較先進的現代化綜合企業。

1978年春天,作為家族長子的王敏剛從父親手中接過董事總經理的權力,成了中華集團叱吒風雲的核心人物,時年29歲。那些年,他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幾乎每天晚上10點以後才回家。每當公司出現危機,他都會想方設法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那段時間的磨練,亦使他快速成長,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中華造船廠的業務迅速拓展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經營範圍也由承接簡單的海港船到近海石油勘探服務、鋼材加工及鋼結構建築工廠工程。在世界許多地方都能找到中華集團的印記,英國最大馬力的探油船“拯救者號”、著名的香港遠東金融中心、港澳碼頭信德中心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廈、新加坡海外聯合銀行大廈的鋼結構工程、香港大埔煤氣廠、青山發電廠的機電安裝工程等都是中華公司承造的,還參與了香港第二條海底隧道、香港中國銀行新樓等一系列工程建設。

王敏剛-熱心公益

如今,王敏剛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內地,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香港,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國外。他身兼多個社會要職,擔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之前是廣東省人大常委,還是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常務副主席、第八屆中華全國青聯副主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經濟顧問、青海省人民政府經濟顧問等。

從青年時代起,他就熱心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曾擔任香港留美同學會會長、扶輪社觀塘分社社長、香港獅子會名譽會員、香港保良局、東華三院和仁濟醫院等慈善機構的總理。現在是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1982年,他與霍英東、李兆基、王寬誠等熱心中華教育的工商界人士發起成立了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擔任第一任秘書長及常務副會長,籌集資金¨乙多元,為內地辦了100多個項目,包括旅遊、石油管理、工商管理、建築設計等百餘個培訓班,學員1萬多人。 1987年,香港政​​府委任他為太平紳士,負起監督政府部門操作的職責。作為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多年來,他對內地與香港青年之間的交流,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廣州市青聯發起穗港澳青年大聯歡,他積極響應,促成香港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參加,並以私人名義邀請廣州市青聯代表來港訪問,介紹他們與自己的兄弟、朋友認識。 1986年和1987年,王敏剛分別隨香港中華總商會青年會和培華基金會的參觀團到內地訪問,受到全國青聯和中國青年企業管理協會的熱情接待,結交了更多的朋友,加深了對內地改革開放的認​​識。王敏剛對自己的定位是文化商人,專攻文化旅遊。他說:“我不是一個文化人或藝術家,我只是一個商人,一個把文化之旅帶給更多人的商人。” “可能是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殖民地,文化沒有歸屬感,有一種強烈的尋找文化根源的慾望。”他感慨地說。當年他在英國留學,過節的時候,其他外國留學生都會唱自己的國歌,而他不知唱什麼,看英國女王亦有一種彆扭感。 “我們真的盼望回歸,回歸後,在外國中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 王敏剛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喜歡四合院。他在北京擁有一座四合院,裡面的傢俱由他親自選購,像放在大廳的明清式鴉片煙具,正是他的至愛。 “還有好多古董沒有時間擺,大部分都放在雜物房。” 他對中國傳統特色建築物一直有親切感,原本打算買一間四合院作私人度假屋,但後來在現有的四合院一街之隔的胡同,租下另一四合院裝修成特色賓館“侶松園”,新任特首曾蔭權夫婦及陳方安生也曾人住他這間古建賓館。 “慢慢就很少在私人四合院過夜,貪方便住'侶松園'的時候多,私人四合院就用來招呼朋友。” 熱愛中國文化的他,很讚賞古人設計四合院的智慧,“四合院全部是坐北向南,陽光充足,圍牆夠高,足以擋風沙。”他說。每逢夏天來到北京,最愛早上在庭園邊曬太陽喝茶,那是他的享受。

王敏剛-營商理念

以文化資源為賣點,是王敏剛經營旅遊業一種獨特的方式。為什麼選擇文化資源做為賣點?因為文化資源具有很強的不可取代性和可延續性,歷史文化給人的震撼力是很強別的,且市場本身年齡的跨度比潮流式消費產品更大,我們的產品定位在酒店旅遊文化資源將會有一個龐大的市場,名山大川世界到處都有,唯有歷史文化則僅此一家不可取代,

立足於文化資源,做文化產業,其中就包括酒店、旅遊景點的開發,及民族工藝品的銷售。王敏剛感慨地說: 一個人過了40歲之後,會對文化特別嚮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證,世界旅遊里文化旅遊佔了全部消費的70%,且這個市場末真正來到香港及中國,國外人士專程來旅遊不多,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內陸旅遊條件末給人檔次很高的感覺,難以吸引一些悠閒有興趣觀察文化資源的旅遊團。假如我們優化國內旅遊設施,再走入國外的高檔市場,那麼發展潛力就好大。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題材好多,另外除了旅遊市場,我們亦希望扶持民族的工藝,將其提高檔次,包裝得更好一些,亦希望透過文化旅遊達致宏揚文化的目標。

做化旅遊的成功之外,還在於王敏剛對商機的準確判斷。依據市場資料,做合適的分析,對整個國際環境有了解。王敏剛說,要洞察先機,必須要掌握國際上的動態,對歷史、對各方面都有了解。 21世紀是高科技的比拼,也是文化的比拼。

王敏剛-營商經歷

1978年春天,任“中華集團”董事總經理,成了“中華集團”的核心人物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伊始,王敏剛將大量資金轉向內地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西部的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發展旅遊業

王敏剛-人大建言

港區人大代表王敏剛,在深入了解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近年為關懷抗戰老兵所做努力後慎重向民政部遞交了關於優撫原抗戰老兵的提案。

近日,王敏剛收到了這份提案的回复,他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告知了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

在答復原件照片上,紅頭文件中稱,按照《軍人撫卹優待條例》的規定,民政部門負責的優撫對像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服現役或者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以及復員軍人、退伍軍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現役軍人家屬。而居住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不屬於優撫對象範圍。

但儘管如此,民政部還是從履行現有職能出發,給予高度關注,並於最近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做好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有關工作,及時將符合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以及社會福利保障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範圍。借助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讓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孤寡對象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支持、鼓勵、引導社會組織,通過接受社會捐助等適當形式,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進行專項幫扶救助。在舉辦紀念抗戰勝利等重大活動以及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邀請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並予以慰問。民政部支持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等機構在關愛抗戰老兵活動中所做的工作。 [1]

王敏剛-領袖人物

面對世事紛擾,有人施以強力,有人卻委以韌性。

當年少氣盛的時候,當雄心壯志的時候,當意氣風發的時候,人們常常以為能力可以取代時間改變一切,往往要許多年之後,方才領悟“時間證明一切”的意義。

確實,有許多事,只有經歷時間的洗禮,才會澄清。這個世界上不可能經歷一事一物就焠煉出可以畢生受用的經驗和智慧。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